兩岸軍事

亓樂義/「積極防禦」戰略何處去?看中共二十大報告

10月16日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作報告。

文/RFA亓樂義

中共二十大10月16日在北京召開,習近平向大會作報告。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鬥。 後一句話是面向2035年,使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難道這是習近平想要長期掌權的伏筆?

突出安全

2035年習近平82歲。相較於毛澤東臨死前83歲還在掌權、鄧小平活到93歲仍是中國最高領導人。因此,對戀權的習近平來說,年齡根本不是問題。

二十大報告有15個部分,全文72頁。整份報告格外突出安全問題,和歷屆大會明顯不同。據《路透社》統計,安全這個詞出現89次,明顯超過5年前十九大報告中的55次。

中共面對的安全問題無所不包,從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到意識形態,還有重大基礎設施、金融、網絡、數據、生物、資源、核、太空與海洋,以及糧食、能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及海外安全。這種對安全形勢的判斷,前所未有,彷彿中國如臨大敵。一些分析指出,愈突出安全問題,愈顯得鞏固領導核心與集權的必要。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開頭,提到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今年則未提;5年前提出勇於變革、勇於創新,今年則要求全黨同志務必敢於鬥爭、善於鬥爭。轉眼5年,形勢大變。

有關國防和軍隊建設方面,是爲中國未來發展提供戰略支撐的重頭戲。列在二十大報告第12部分,標題是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開創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新局面。開宗明義就說:如期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加快把人民軍隊建成世界一流軍隊,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要求。

這段表述和5年前不同。十九大報告指出,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今年改爲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刪除力爭,勢在必得。而且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也不必等到本世紀中葉,而是在2027年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後,提速奔向既定目標,縮短時間顯得更有自信。也許習近平想在82歲看到解放軍成爲世界一流軍隊的若干身影。

建軍百年目標

不過,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方向和指標是什麼?二十大報告並未說明。估計解放軍內部有完整的2027年現代化指標體系框架,從分類指標如作戰能力、軍隊建設水平到持續發展能力,再到分類指標中的各級指標,都有相應規範。

也有分析認爲,解放軍正在建構新型軍事訓練體系,推進全軍清單式訓練大綱試點工作,探索制訂新大綱施訓指導法,爲新型訓練模式提供樣板和示範。因此,解放軍2027年要完成符合新時代要求下的現代化指標體系框架及其內容並不容易。

也許實現建軍一百年奮鬥目標,是經由一次重大演訓,驗收軍改全面施行12年後的成果,作爲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依據與準備。從全面施行軍改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前後20年,這個時間跨度也比較能看出軍改成效。由此,本欄目一直不認爲2027年和習近平武統台灣有關。但不排除解放軍有重大演訓,以展示其具備武統台灣和拒止美國介入的能力。

軍事戰略方針是籌畫和指導軍事力量建設和運用的綱領。1955年4月毛澤東提出,新中國的軍事戰略方針就是積極防禦,並在1956年3月正式被確立爲國家軍事戰略。所謂積極防禦,意指戰略上防禦與戰役戰鬥上進攻的相互統一,採取後發制人的原則。之後,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內容根據安全形勢變化有所調整,但基本原則不變,爲中國在不同時期的軍事鬥爭提供根本指導。

重大轉折

習近平上台後,軍隊內部出現一些反映,在新時代下還要不要堅持積極防禦?結果是不僅要堅持,而且要堅定不移堅持。但是在積極防禦方針下軍事鬥爭的準備基點是什麼?習近平先是蕭規曹隨,之後經過一番摸索,直到二十大才約略看出大致圖像。不是習近平不想確立,而是世界戰爭形態和技術手段變化太快,以致難以確立。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回顧積極防禦戰略方針出現重大轉折的歷史背景,其關鍵是在江澤民主軍期間。

1993年1月江澤民明確提出,把軍事鬥爭準備基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之前是應付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主要是對付入侵之敵大規模地面作戰,而且沿用六、七十年代的戰役戰術想定。江澤民掌軍才4年就徹底翻轉局面,不是他有多大能耐,而是1991年海灣戰爭帶來的警訊,再不調整中國的安全環境將面臨巨大挑戰。

1991年1月美軍發動沙漠風暴行動,以42天空襲和100小時地面作戰取得完勝。海灣戰爭是美軍自越戰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標誌着高技術戰爭正式走上戰爭舞台。當時中國領導人判斷,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捲入大規模軍事衝突或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不能排除局部或地區的中小規模軍事衝突,中國的安全有可能面臨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威脅。基於此,軍事鬥爭準備基點非改不可。

到2004年6月,江澤民卸任軍委主席前又重新確立新時期新階段的軍事戰略方針,提出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從高技術條件下改爲信息化條件下,做出更明確的界定,同時強調堅持機械化、信息化複合式發展,提出實施一體化聯合作戰的重要思想,一併寫入新的軍事戰略方針,影響至今。這次調整是基於美軍2003年3月在伊拉克戰爭(又稱第二次海灣戰爭)中的驚人戰績,主要戰鬥26天結束,一舉剷除薩達姆(Saddam Hussein)政權。

可以說,中國2次調整軍事鬥爭準備基點都來自總結美軍的實戰教訓,屬於倒逼式的變革,不改不行,否則無法應對新的戰爭形態。

信息化智慧化戰爭

習近平2012年上台後,繼續遵循前人的步伐,到2015開始調整,把軍事鬥爭準備基點放在打贏信息化局部戰爭,並且突出海上軍事鬥爭和軍事鬥爭準備。請注意,習近平刪除條件下這3個字,意義不同。條件下是指敵人具備信息化作戰能力,己方可能不具備;如今刪除條件下,意味着己方也具備信息化作戰能力,但是信息化水平亟待提高。

到2019年公佈《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提出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未提軍事鬥爭準備基點,而是強調積極適應現代戰爭新形態,而這種戰爭形態加速向信息化戰爭演變,同時智慧化戰爭初現端倪,武器裝備遠程精確化、智慧化、隱身化、無人化的趨勢更加明顯。而且中國軍事安全面臨技術突襲和技術代差被拉大的風險。因此,中國不僅要推動機械化、信息化融合發展,更要加快軍事智慧化發展。智慧化成爲關鍵的發展方向。

中共十九大報告確立解放軍新的的職能任務是,有效塑造態勢、管控危機、遏制戰爭、打贏戰爭。未提軍事鬥爭準備基點要打什麼樣的戰爭?或說未來的戰爭性質是什麼?2019年《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也沒有說明,可能是在探索階段。

如今二十大報告終於出現一個基本方向,就是靈活開展軍事鬥爭,塑造安全態勢,遏控危機衝突,打贏局部戰爭。而戰爭的性質是信息化智慧化戰爭。習近平沒有說打贏信息化智慧化局部戰爭,而是強調「研究掌握信息化智慧化戰爭特點規律,」發展人民戰爭戰略戰術,打造強大的戰略威懾力量體系「加快無人智慧作戰力量發展。」

俄烏戰爭教訓

由此看出,習近平把軍事鬥爭準備基點放在打贏信息化智慧化局部戰爭,但是目前做不到,仍處於研究掌握這種戰爭的特點規律,同時加快無人智慧作戰力量發展,比加快軍事智慧化發展更爲具體,這會不會是基於俄烏戰爭的教訓所做出的總結。外界無從得知,但是有理由相信俄烏戰爭是繼海灣戰爭後,標誌着一個新時代戰爭的來臨。習近平不可能不從中吸取教訓,而忽略這場戰爭帶來的深遠影響,包括對台作戰。

《解放軍報》3月17日發表1篇名爲〈智慧化戰爭加速到來〉的文章,由國防科技大學的專家執筆,內容介紹俄羅斯投入大量資源,以保持與美國在人工智慧軍事領域應用競爭中的平衡,還介紹俄軍提出混合戰爭概念,希望利用人工智慧系統謀求戰場信息優勢。文字間,相當肯定俄軍面對智慧化戰爭的投入與準備。

習近平曾多次高度評價俄軍在敘利亞作戰的表現,認爲俄軍的戰場探知全面、目標確定準確、實施進攻快捷、遠程投送有力、戰略指揮能力相當高。如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打得灰頭土臉,處處被動,俄軍的作戰經驗還能不能繼續借鏡效法,恐怕備受質疑。下一步向誰學習,呼之欲出。

連結:專欄 | 軍事無禁區: “積極防禦”戰略何處去?看中共二十大報告 — 普通話主頁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