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與中國的競爭貫穿每一章節」 美新版國家安全戰略對中更趨強硬

美國總統拜登(右)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

文/voa孫承

美國本星期發佈了外界期待已久的《國家安全戰略》,在相當程度上強化了將中國視為美國最大戰略對手的戰略定位。報告總體上延續政府的一貫對中政策,但同時相對於前兩版報告以及其他政府正式聲明,新版《戰略》在一些關鍵議題上也不乏新的看點。

對中國定位更明確直接

儘管美國近年來一直指出中國是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但新版《國家安全戰略》中似乎將這一挑戰的強化拉到一個新的高度。

「《國家安全戰略》令人欽佩地承諾避免僅僅通過戰略競爭的棱鏡來看世界的誘惑,但與中國的競爭貫穿了每一章節。」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國際安全與外交副總裁、前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拉塞爾(Daniel Russel)對美國之音說。

這份長達48頁的報告中在多達23頁中都提到了中國,相比之下,美國的另一戰略挑戰者北韓僅被提及兩次,在川普2017年的報告裡中國曾被提及33次。

此外,這篇新的報告以及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在當天介紹該新版國家安全戰略時都反復提及,中國是美國「後果最為重大」的地緣政治挑戰(most consequential geopolitical challenge)。這一提法在此前的版本中都不曾使用。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今年5月的中國政策演說中,consequential(後果)僅被提及一次。他在表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美國和中國都不得不與對方打交道後說:「因此,這是我們當今世界上最複雜和最重要的關係之一。」

而本次報告則在不同的語境兩次分別強調說,「中國代表了美國後果最為重大的地緣政治挑戰」,「中國成為我們最具後果性的競爭對手和我們最大的交易夥伴之一,」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援引一位中國專家的話說,相較於拜登政府去年3月發佈的《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指南》,此次《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對中國的定位更加明確與直接。」

在美中競爭無可避免地越來越牽扯到美國國內議題之際,新版報告還首次打破了美國國際、國內戰略的界限。

美國戰略研究機構蘭德公司高級國際和國防研究員大衛·奧赫馬內克(David Ochmanek)說,他總的印象是美國戰略基本主題的連續性,但也有一些首次出現的新意,其中包括打破了國內和外交政策之間的界限。他對美國之音說:「報告中一個新看點是,政府作出了真正努力,強調國內問題和戰略、與另一方面我們的國際地位之間的聯繫。」

這份每屆政府都會發佈的戰略報告以相當多的篇幅重點談到了美國國內的基礎建設等問題,其中包括重振關鍵的新興技術。這些國內議題也往往含有中國問題的背景。

報告說,「我們深知,如果美國要在國外取得成功,我們必須投資於我們的創新和工業實力,並在國內建立我們的韌性。」報告在談到5G建設問題時說,「現代經濟的數字骨幹必須是開放的、可信的、可交互操作的、可靠的和安全的」。

壓倒性地強調競爭

長期以來,美國對中政策的基本策略之一是,在競爭的同時也強調合作,在可能合作、和利益一致的領域與北京合作。然而,有分析人士指出,新版《國家安全戰略》似乎壓倒性地強調競爭。

美國亞洲協會的拉塞爾說,新發佈的國家安全戰略與拜登總統在其任期之初提出的優先事項一致:國內復興、加強聯盟和民主制度、平衡合作與競爭。「然而,在其21個月的醞釀期內,該戰略明顯發生了轉變,壓倒性地強調與中國的競爭。」

「我沒有看到任何說我們將嘗試與中國合作的內容。」美國前空軍準將、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羅伯特·斯伯丁(Robert Spalding)說。

這份報告在中國作為單獨一個章節的段落中沒有出現任何關於合作的語言,但有關競爭的措辭出現了至少9次。

但在另一方面,報告指出了合作障礙,稱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裡,各國會在利益分歧的領域展開負責任的競爭,在利益趨同的地方合作——但在實踐中事情並不總是這樣。例如,美國已經明確表示,我們不會支援把不同的問題聯繫起來,為合作設置條件。但北京的一些人同樣明確表示,中國「理應期待(美國)在不相關的問題上做出讓步,作為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等共同挑戰的先決條件。」

哈德遜研究所的斯伯丁通過電子郵件對美國之音說,報告以很好的方式描述了競爭與合作,「希望這意味著我們已經吸取了關於北京真正想要什麼的教訓。」

「合作」是這份最新檔中最常見的短語之一,但強調的大多是與盟友的合作。

前國防部官員、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馬克·坎西安(Mark Cancian)說,對比去年的指南,新版戰略報告的語氣有所不同:「當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時,我們將在氣候變化、全球衛生安全、軍備控制、防擴散等問題上與他們合作,這是《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指南》中說的。所以,是的,我認為與中國合作的語調確實降低了。」

競合平衡

在另一方面,美國似乎也並未關上合作的大門。報告說,美中在氣候、公衛等領域相互依存,而且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中心角色,美國將「負責任」地管理競爭,不能讓分歧阻止在需要共同努力的優先事項上向前邁進,這包括氣候問題、流行病威脅、防擴散、打擊毒品、全球糧食危機和宏觀經濟問題。「簡而言之,我們將盡可能與中國進行建設性接觸。」

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的拉塞爾說,該檔承諾建立最廣泛的國家聯盟,以增強解決全球挑戰的集體能力,「但如果沒有像中國這樣強大的國家,就很難兌現這一承諾。」

曾出任負責戰略事務的美國副助理國防部長、蘭德公司的奧赫馬內克說,報告也試圖努力平衡競爭與合作,這一點很清楚。他說:「主題是我們處在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中,但即使是在這當中,我們確實在某些問題上有共同的利益。」

不過,亞洲協會的拉塞爾說,這份報告中沒有說明如何能夠和中國展開合作。他說:「我們應該相信政府願意與地緣政治對手合作以應對共同挑戰的承諾,然而,一個重大的疏漏是,從中國等頑固的主要參與者那裡獲得迫切需要的合作的戰略。」

此外,這份指導政府內政外交的重要檔在強調未來幾年美國的目標是「超越中國和約束俄羅斯」(Out-Competing China and Constraining Russia)的同時,並沒有說明如何定義超越中國。分析人士說,報告中確實沒有關於與中國競爭的細節,但這在國家安全報告中很普遍,川普政府的報告也沒有任何細節。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坎西安說,「國家安全戰略往往在願望和目標方面有大量論述,而在實施上卻著墨很少。」

中俄威脅2+3到1+1+3

拜登政府的這一對國際安全環境、特別是美國面臨的威脅作出正式判斷的《國家安全戰略》稱,未來幾年美國面臨的壓倒性挑戰是「超越中國和約束俄羅斯」。

相對於此前的這兩個國家安全戰略版本,新版報告中第一次將關於中俄的闡述放在前後兩個單獨的章節中。

這份向國會提交的報告說,「俄羅斯和中國構成不同的挑戰。」報告稱俄羅斯對國際體系構成直接威脅。但是相比之下,報告以比以往更加明確的表述強調,相對一個已經衰落的俄羅斯,更令美國擔心的是中國。

中國「是唯一一個既具有重塑國際秩序之心、又越來越擁有經濟、外交、軍事和技術之力來促成這一目標的競爭者」,而「俄羅斯的戰略局限性在其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之後暴露無遺。」 這是美國近來有關俄羅斯地位顯著下降最為明確的表述之一。

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專案資深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說,2017年的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和俄羅斯視為對美國安全和繁榮的可以互換的威脅,但本年度戰略報告則對它們進行了區分。何瑞恩在該學會網站上的博客文章中說:「美國對中國和俄羅斯看法的變化雖然微妙,但意義重大。」

該智庫的另一位專家、歐洲中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丹尼爾·漢密爾頓 (Daniel Hamilton)也在另一篇博客文章中說,新版報告在談到中國的挑戰和俄羅斯的威脅時已「不是像以前的戰略報告那樣將它們混為一談。」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顧問坎西安說,在歐巴馬政府時期,俄羅斯一直被認為是最大的威脅;到了川普時期,情況發生了逆轉,成了中國、俄羅斯,當時的戰略被稱為「2+3」,即中國和俄羅斯,然後是北韓、伊朗和恐怖主義。

目前的策略被稱為「1+1+3」。這位前美國國防部官員說,俄羅斯雖是一個眼前的威脅,但中國是一個更大的威脅,「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你已經看到了一些演變。」

連結:“与中国的竞争贯穿每一章节” 美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对华更趋强硬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