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焦點評論

改參數「慘勝」解放軍,美智庫的台海戰爭推演可以這麼玩嗎?

美智庫「桌面推演」美軍介入台海戰爭

沈逸(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

視頻/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沈逸

歡迎來到本期的逸語道破,今天我們繼續聚焦台海問題,具體談談關於台海問題的所謂「桌面推演」或曰「戰爭遊戲(war game)」。

近日,美國中生代知名智庫「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出具了一份報告,聲稱其「戰爭遊戲」推演的結果為:美國及其盟友在台海付出了重大代價,但最終還是阻斷了解放軍的軍事行動,實現了其意圖。該報告在網路上引起熱議。

不少網友為證明這一結果的正確性,充分發揮想像力,對「戰爭遊戲」概念做出了頗為主觀的解讀。比如,有人表示,這一「戰爭遊戲」是由人工智慧模擬的,所以非常「科學」。但事實上,這種對「戰爭遊戲」的理解並不準確。

美國智庫的戰爭遊戲大概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桌面(desktop)遊戲,就是用紙糊幾個類似于大富翁道具的「飛機」「航母」,以扔骰子的方式進行遊戲,以概率運算推測戰損比,本質上是個「力氣活」。從華爾街日報等美國媒體的新聞配圖來看,這一號稱進行了二十幾輪、引發了各方熱議的「戰爭遊戲」,至少有一部分還真就是這樣的「人工智慧」項目——只要堆上足夠多的人工,就能獲得足夠大的智能,所以不要被它迷惑了。

第二類是電腦模擬(simulation)遊戲,著名的「兵棋推演」就屬於此類。很多由美國海軍或軍火商資助的智庫當年都出過關於電腦模擬戰爭遊戲的報告,比如蘭德公司在2000年出過一份名為「恐怖海峽(Dire Strait)」的報告,這份包含方法論、場景描述和單位的長逾100頁的報告中明確表示,戰爭遊戲的結果是使用兩種常見商用戰棋類比軟體進行模擬類比後推演出來的。

總之,目前可以明確的是,我們應該對這種所謂「戰爭遊戲」推演祛魅,不用一聽到這些神叨叨的詞就覺得手腳發麻。接下來,我們可以進一步以「戰爭遊戲」和「台灣」為關鍵字,搜集一下相關報告,去看一看,在不同時間節點,這些報告對於台海情勢的推演分別是怎樣的?

我主要看了三份報告及相關報導:除去上文提到的蘭德公司在2000年出具的《恐怖海峽》、CSIS在近日出具的報告之外,還有一份是邁克爾·奧漢龍在2021年12月推出的主打「馬賽克」概念的報告。這份報告指出,面對中國這一軍事力量的持續崛起,美國已不可能在西太平洋地區繼續保持支配性的軍事存在,換言之,在美國已不可能充當西太地區支配者(domination)的前提下,他們的目標就是避免中國成為新的支配者。

為此,美國需從傳統的島鏈式防禦體系轉向所謂的「馬賽克存在」,也就是說,放棄由傳統的大型水面編隊和前沿基地所構成的防禦體系,轉而使用海量無人機平台加上海量感測器,組成智慧化、靈活的小型殺傷武器。「馬賽克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真正投入使用,而是為了在某種意義上進行非傳統的常規威懾(conventional deterrence),通過以己方無人機力量對抗敵方有生力量的「非對稱性」,來迫使中國大陸知難而退。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智庫在出具有關中美關係的報告時,通常採用這樣的寫作手法:當中美力量差距較大、美國優勢明顯時,他們的語言就會更顯明清楚;反之,當雙方差距逐漸縮小後,他們則會用很多術語的「泡沫」包裹住對中方優勢和美方劣勢的描述。

在上世紀90年代,美方優勢就目前而言最高時,他們曾明確提出過決定台海局勢的幾個要素:第一,是否具有海峽制空權,換言之,有沒有足夠的能力遮蔽海峽上空;第二,是否具備足夠的精確制飛彈藥,足夠的近程、中程、中遠端的地對地打擊力量。這些要素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在兩栖登陸作戰或渡海奪島行動中不可或缺——首先,在這樣的作戰過程中,必然需要一個派人過去的階段,這一階段是士兵最脆弱的時候,即使有三頭六臂,裝在船裡在水上漂時也是難以自保的,所以,在此期間能否控制海峽上空決定了渡海奪島能否成功;另外,如果不具備制空權和地對地打擊力量,即便成功渡過海峽,敵方也能輕易切斷後勤,使我方陷入島上孤軍作戰的不利境地。

到奧漢隆時期,美國就開始有點含糊其辭了,但依然強調,在西太尤其是在第一島鏈以內,美國所引以為傲的壓倒性優勢在於其大型作戰平台、遠端火力投送和制空權三個方面的有機組合。就是說,當美軍的一個航母編隊過來時,這個航母編隊可以在空中、水面、水下全方位形成若干海裡範圍內的火力投送能力,這是中方很難壓制,甚至可以反向壓制中方的。這種優勢給美國提供了更多靈活的選項。

在2019-2020年,美國通過推演已經意識到,傳統的玩法已經玩不轉了,所以轉向所謂「馬賽克式的作戰建造」,也就是說,以台海為樞紐建造美軍在西太的馬賽克網路,在原先戰術資料鏈的基礎上大量引入水面和空中的無人平台,形成基於人工智慧的、具有可分散化自組織作戰能力的智慧兵器,以此持續不斷的消耗中方有生力量、增加奪島行動難度,從而達到讓中方在決策前猶豫糾結以至放棄行動視窗的效果。不過,在這一時期,實際比拼的推演結果或許已經不盡如美方之意,美國對此開始諱莫若深了。

時過境遷,鬥轉星移,到了2022年,CSIS拋出的這份報告則終於開始直視這樣一個現實:隨著解放軍實力的增長,在台灣問題上,美國的軍事力量不再足以支撐其「躺贏」。即便要得出「美軍最終成功阻止了解放軍」這一結果,也不能把過程寫得如熱刀切黃油、週末吃野餐一樣輕輕鬆松小菜一碟,否則無法取信於人。為了令人信服,他們最終能推出的結果只能是派出兩個航母編隊和900架戰鬥機之後勉強取得的「慘勝」。

當然,戰爭遊戲其實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倒著玩的:先預設一個結果,再根據這個結果去設置一系列前提條件,比如修改戰損比、增加「幽靈兵」,最後按照這些設定好的前提條件實戰演練一遍以達成預期效果。我不是說CSIS一定這樣做了,但其在推演過程中確實盡可能地綁住了中國大陸的手腳,也就是說,雖然給了中國大陸很多先進設置,但最後又在至關重要的參數上「卡你一筆」——火力方面,且不說從頭到尾沒有提遠端火箭炮這種妖孽級的存在,CSIS甚至假定中國大陸在精確制飛彈藥的數量方面儲備嚴重不足、不具備足夠的中遠端地對地飛彈;投送能力方面,CSIS反復強調中國大陸至多只能送2萬人上島,並且這2萬人還必須在南部登陸,導致在從南打到北的過程中被優勢兵力消滅在中間,換言之,這份腳本幾乎就是當年金門戰役的翻版。從這一點上看,腳本作者就算不是收了台灣的錢,至少也是沒怎麼真正動心思——寫出的腳本看上去很酷炫,其實也不咋地。

我推測,美國在這個節骨眼上爆出這份報告,可能是為了達到三方面的效果。

第一,這不失為美國有關部門向「元老院」進一步要求國防開支的一種方法。通過說明介入台海局勢需要的代價何其巨大,有關部門可以督促「元老院」趕緊撥錢以建設海空力量,尤其是第一島鏈、「馬賽克作戰」等。

第二,這份報告可以配合美國軍火公司和企業向台灣出售特定類型武器以配合特定類型戰略的需求。所謂特定類型的戰略,也就是刺蝟戰略、豪豬戰略或焦土戰略等,就像他們號稱要在烏克蘭與俄羅斯「戰鬥到最後一個烏克蘭人」一樣。

第三,通過這種方式,在美國的航母戰鬥群進行所謂航行自由演習之前,在輿論上抓回一點面子。也就是說,用綁住中國大陸手腳,然後在不讓人感覺到太過荒誕的前提下把歐美力量參數判斷最大以獲得慘勝的故事,(在認知和心理層面)對沖裴洛西的無腦挑釁給美國帶來的戰略上的被動。

尊重科學固然是很必要的,但是,把科學用於為某些註定要失敗的東西塗脂抹粉是對科學的扭曲和濫用。即使加上科學的形式和包裝,也只能得出荒誕的結論。

之所以講戰爭遊戲模擬,正是為了告訴大家,國家安全戰略是有內生規律、可以用科學方法進行研究的。我們可以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配合相應的軟體,在某種邏輯平台上再現出一種接近人類思考的模型。

但就其本質而言,這種方法仍舊是主觀與客觀的結合。所以,我們不必把戰棋遊戲太當回事兒。真正聰明的機構,以及和美國國家安全實質性掛鉤的機構(比如洛斯阿拉莫斯橡樹林),雖然可以真正使用超級電腦做運算,此時反而比較安靜,因為用調參數的方式做人工推演的機構所講出的「鬼故事」,反映的只能是口才而不是戰鬥能力。

就美國方面而言,大膽而冒昧地說一句,在今天這個複雜的世界中,美國不會放出真正意義上能反映中國跟美國在台海地區真實力量對比的推演,因為這會影響認知——如果按照本次演習中所表現的055、075、遠火、先進常規、中遠端飛彈的數量,再結合對中國經濟潛力的正確估計,以及台灣問題在中國國家利益中的恰當地位而言,推演結果幾乎必然是美國的bad ending。這一點甚至早在蘭德公司2020年關於馬賽克戰略的報告的結尾處已經有所體認——報告主題由台灣問題,悄然轉換為中美雙方誰能在西太平洋保持軍事支配地位的問題。

而就中國方面而言,一方面,我們無需對這類報告過於敏感。作為觀察者、研究者和網上的討論者,我們需要認識到,這類戰術推演歸根結底是基於輸入資料進行邏輯演算的結果。輸入資料的準確程度、軟體演算法中戰略邏輯的設定方式等變數都可能影響推演結果。因此,在評估一份推演結果的可信度時,我們需要先瞭解其方法論和資料等——如果一份推演在參數上做了手腳,那麼即便看不懂推演邏輯,我們也能推測出它大概率不會是公正客觀的。當然,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完全不把這類報告放在心上,這類報告可以從側面提供很多資訊,我們要學會識別這些資訊碎片,以此看清整個局勢的演化、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

連結:沈逸:改参数“惨胜”解放军,美智库的台海战争推演可以这么玩吗?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