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合肥,如何「賭」成新一線?

合肥

文/王慧

大家好,我是在觀察者網和你一起走進城市的王慧。問大家一個問題,中國的賭城是哪裡?對,你回答的很正確,能點開這個視頻的人我相信都知道,是澳門。除了澳門之外,這幾年還有一座「賭城」特別出圈,這座城市就是合肥。

當然了,大家管合肥叫「賭城」不是因為博彩業,而是因為它的風投非常牛。牛到什麼程度呢?

網上有個段子是這麼說的:「中國最牛的風險投資機構其實是合肥市政府。2007年,拿出全市三分之一的財政收入賭面板,投了京東方,最後賺了100多億;2011年又拿出100多億賭半導體,投了長鑫/兆易創新,贏了,上市估計浮贏超過1000億;2019年,又拿出100億賭新能源,投蔚來,結果大眾汽車新能源板塊落地合肥。」

這幾乎可以算「逢賭必贏」啊,借著這麼幾波「賭神」級別的操盤,合肥一路把自己送進了「新一線」。在《第一財經》2020年的「新一線」城市榜單當中,合肥和佛山擠掉了寧波和昆明,成功上位。

其實,合肥作為安徽的省會,一直以來的存在感不是特別高。這裡沒有別的意思,就是說合肥的知名度遠遠趕不上它的發展速度。所以,當合肥終於衝進「新一線」的時候,很多人不理解也不服氣,劈裡啪啦敲著鍵盤發問,憑什麼是合肥啊?新一線,合肥配嗎?

當然配。能問出這種問題的人要不然就是不瞭解合肥,靠刻板印象張口就來,要不然就是他的知識儲備已經跟不上這座城市的發展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個資料。

前不久中國進行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有研究機構借此做了個統計,算了算過去10年中國經濟25強城市的人口和經濟資料。結果發現,合肥是這些城市裡面GDP和人口增幅最快的城市。人口流動完全是大家在用腳投票,它和一個地區的工作機遇、薪資待遇、生活品質等息息相關,人口流入率高的地方說明它的經濟活躍度、城市競爭力都比較強。

在人口增幅的榜單當中,人口流入率第二位的是東莞。東莞這個城市我們在上上期的節目當中做過比較詳細的介紹,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2008年美國經濟危機之後,東莞因為產業轉型,發展放緩。而合肥不管是從經濟總量還是排名上看,目前還一直處於向前沖的狀態。

衝的有多快呢?大概就是20年經濟總量翻30倍的速度,這個速度甚至是可以和深圳媲美的。

合肥已經成為「風投之城」

2019年,合肥的GDP實現了9400多億元,在全中國城市中排名第21位,成了的「萬億俱樂部」候選選手。2020年跟合肥一起衝刺「萬億」關口的還有泉州、東莞、濟南、福州、南通等城市,這些城市的GDP都超過了9000萬。

可能是因為過於低調,又發展太快的緣故,有人覺得合肥是突然逆襲的「黑馬」,有種「隔壁二胖」化身「華爾街之狼」的感覺。我知道,這時候很多安徽的小夥伴已經忍不住要發言了,快把你們想說的「霸都」打出來,給大家看看。

對於「霸都」,流傳最廣的一種負面解讀是「霸佔資源」,諷刺合肥合全省之力肥一城。其實,這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話題。不僅僅是合肥,很多省會城市都被省內其他城市吐槽「吸血」發展,這和最近幾年各個省份打造都市圈、培育大城市發展思路分不開。

許多省會都在聚集資源,發展強省會,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合肥。但2019年合肥的經濟首位度只有25.4%,排在所有省會城市的中間位置。所謂「經濟首位度」一般是指在一個省域範圍內,第一大城市的經濟指標占全省的比重。一個城市的首位度越高,說明它的GDP在省內的占比越大。

從這個資料上看,成都、武漢、西安、長沙、昆明等一眾「明星」省會都排在合肥前面,但這些省會都沒有被稱「霸」,這裡面當然是有一些原因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跟其他省會的文化積澱和歷史傳承相比,合肥有點太「嫩」了。

這就得說說合肥艱難的省會史了。

安徽在康熙六年,也就是1667年才正式建省,這一省份的名字取字於兩個城市安慶和徽州。在這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安徽和江蘇同屬江南省,首府是南京,所以直到現在還有不少人把南京稱為「徽京」。安徽建省時,合肥還是合肥縣,隸屬於廬州府,許嵩那首《廬州月》寫的就是合肥。

建省之後,安徽的省會幾經變遷,直到1952年位於正中間合肥才被正式確定為省會。但當時的合肥,要歷史底蘊沒歷史底蘊、要經濟實力沒經濟實力,比不過南邊的的安慶和蕪湖,也趕不上北邊的蚌埠。所以,這樣一座城市被定為省會之後,一直被省內其他城市質疑,一些省委省政府的機關幹部都傾向於把省會遷移到條件比較好的蕪湖。

直到1958年毛澤東視察安徽之後說,「合肥不錯,為皖之中」,「從長考慮,似較適宜」,這才把合肥的省會地位穩固下來。

那麼,上世紀50年代初,合肥剛成為省會時是個什麼情況呢?合肥市投促局副局長胡亞斌曾經用了幾個「5」來介紹,說那時候啊,城區面積5平方公里,常駐人口5萬人,5個小工廠被戲稱為「5個鐵匠鋪」。

作為省會,就這麼點家底,省內還有一眾比自己發展的好的「兄弟」城市。在這種情況下,合肥拿著一手爛牌,一直非常的低調。雖然默默無聞,但這個城市無時無刻不在尋找發展契機,她就像一個「賭徒」,一旦認准目標就會毫不猶豫的下注,甚至會不惜拼上家底。

幸運的是,她一直在贏。有人覺得,合肥是靠賭出來的,但真的是這樣嗎?在下判斷之前,不妨先來看下她的幾次神操盤。

第一局,合肥拿下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座大學對合肥來說有多重要呢?一位當地官員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科大之於合肥,就像斯坦福之於矽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他們相識於1969年。當年,受國內外環境影響,13所在北京的大學被迫外遷,疏散到全國各地,中科大就是其中之一。要是放在今天,像中科大這樣的頂級名校要外遷,各地都得搶破頭。但在那個連肚子都填不飽的年代,學校來了,沒有稅收不說,還得給地給錢給糧,對於地方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

當時最不受歡迎的就是中科大,湖北、江西、河南都說養不起,把它拒之門外。這時候,安徽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李德生站了出來說:「安徽人民就算是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國的科學苗子保住。」

就這樣,安徽收留了中科大,但中科大在安徽的經歷也是一波三折。學校先是搬到了安慶,被安置在安慶市委黨校的一棟三層小樓裡。因為地方太小,師生們平時出門就是人擠人,連最基本的食宿也無法保證。

這時候,李德生拍板,在省會合肥給學校騰出了地方。合肥把原先合肥師範學院和銀行幹校的位置,讓給了中科大作校址。儘管校舍面積還不到6萬平方米,但卻是合肥當時能拿得出手的最好條件了。就像我們剛剛提到的,那時候的合肥說是省會,但經濟規模差不多就是個小縣城,各方面的發展比長江沿岸的安慶、蕪湖差多了。

合肥市長淩雲曾在《學習時報》上撰文,談合肥和科大的半世情緣。她寫道,在沒有集中供暖的合肥,中科大卻擁有了安徽省第一條「溫暖專線」,享有專門開放暖氣的待遇。在合肥,中科大是最高級別的供電保障單位。合肥市政府可以停電,但學校不能停電,這一切就是要為潛心科研的科大師生送去光明。

現在網上有不少人說,「合肥配不上中科大」,「合肥阻礙了中科大的發展」,這樣的說法對於合肥來說其實並不公平,也不那麼厚道,因為它真的給了中科大非常多的支持,建校區給批地,做科研給經費,交通不便給開公交專線,安徽最好的醫院之一省立醫院也劃撥給了中科大。雖然中科大是合肥「收養」的,但合肥卻把它當成「寶貝」,給出的條件甚至比自己的「親兒子」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要好的多。

當然了,中科大也回饋著合肥,它給合肥帶來了人才、科研體系和實驗室,讓這座城市成了「科研城市」。被普遍認為有望徹底改變世界的未來三大科技——量子資訊、人工智慧和可控核聚變,因為中科大的存在都成了合肥的強項。中科大衍生出來的產業、企業,哪一個拎出來都是最前沿的技術,比如說,合肥依託科大訊飛打造了「中國聲谷」,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級人工智慧產業基地。

這一賭合肥贏的很漂亮。

2006年,「工業立市」作為頭號戰略被寫入合肥的十一五規劃,這可以說是合肥「賭桌」上的第二局。但當時的合肥工業基礎非常薄弱,怎麼辦呢?合肥想到了「招商」的辦法,讓外來的企業到合肥來投資,這次他們押注了家電行業,因為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合肥就把家電產業作為發展重點,先後培育了榮事達、美菱、小天鵝等多個本土品牌。

合肥大型家電企業

2006年之後,在各種爭議聲中,合肥引進了美的、格力、海爾、TCL等十幾家家電品牌。有當地官員說,他們當時按著產業鏈去招商,缺哪塊補哪塊,所以快速形成了產業集聚。當時合肥的目標就是,要改變「北青島,南順德」的全國家電業版圖。

5年之後,這個目標就完成了。

2011年,合肥冰箱產量占全國1/3、洗衣機占全國1/4,超過青島、順德,成為全國最大的家電生產基地。那一年,合肥家電產業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成為該市首個千億產業。現在,合肥的家電產業年產值已超過萬億元,本土配套率超過80%,全國每10台家用電器中,有大約4台是「合肥生產」。

這把又贏了。

但隨著家電行業的發展,合肥發現自己少塊屏。家電需要顯示幕,而當年的顯示幕基本是日韓的天下,中國的液晶面板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因此成為合肥豪賭第三局的契機。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就在這一年,合肥遇見了京東方。為了引進京東方,合肥拿出了絕對的誠意。一名合肥政府官員曾透露,「為了專案能上馬,當時合肥市承諾拿出一年財政收入的80%來投資。」有媒體報導稱,為了京東方,合肥甚至把地鐵項目都暫停了。

京東方

合肥市政府當時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質疑,他們從來沒有為一個企業出過這麼多錢。萬一項目失敗了怎麼辦?尤其是,京東方合肥6代線之前,公司5代線、4.5代線都不理想,企業運營、市場銷售也很不景氣。

儘管如此,合肥仍然決定全力下注。

最終,京東方沒有辜負合肥。合肥京東方6代線的投產結束了中國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此後,京東方8.5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全球最高世代線的10.5代線也先後在合肥建成投產,一大批顯示領域的企業接踵而至。

到2017年底,京東方在合肥的投資已超1000億,即使只有10倍的乘數效應,京東方能夠帶動的總的GDP,也已經超過了合肥市一年的GDP總量。有業內人士估算,合肥市政府平臺所持有的京東方股票,巔峰時期的浮盈就有上百億。

2019年夏天,華為推出5G折疊屏手機,它用的「柔性屏」把京東方從幕後推到了台前,大家都知道了「合肥有個京東方」。

解決了螢幕的問題,合肥又把目光轉向了晶片,開始「下一賭」。

當時中國內地的晶片被日韓、歐美及台灣的產商「霸佔」,特別是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95%市場被韓國三星、韓國海力士、美國美光3家寡頭壟斷。剩下的份額,被臺灣的南亞和華邦瓜分,中國內地的自主生產能力幾乎為零。

2017年,在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成立三年之後,合肥政府果斷出手,與兆易創新成立合資公司合肥長鑫,專攻DRAM晶片研發生產。其中,合肥市出資75%,兆易出資25%。

在市政府的幫助下,合肥長鑫搭建了價值百億的生產線,還共同出資購買了關鍵專利。這是很多風投機構都難以給予的投後管理服務,合肥通通支援。要錢給錢,要地給地,要人有中科大,實在不夠還可以出去挖。

兩年之後,京東上突然出現了一個其貌不揚的記憶體,這個看似平淡無奇的記憶體採用的純國產顆粒,正是來自合肥長鑫,一上架庫存就迅速被一搶而空。當時有科技博主評論說:「自從合肥長鑫發佈了光威國產記憶體,金士頓、三星的工廠突然就不著火了,不發大水了,員工不罷工了,產能也夠了,價格突然就降了。

在合肥長鑫的「引力」下,力晶科技、聯發科技、群聯電子等一大批半導體企業也相繼選擇到合肥駐紮。「中國芯」在這裡實現了全產業鏈的「謀篇佈局」,使合肥形成了一個又一個「高新尖」千億產業集群,帶動了幾十萬的就業。

最後我們來說說合肥的「第五局」,2020年最有爭議的一筆「投資」。

蔚來汽車

去年蔚來汽車跌入低谷時,合肥拉了它一把,一出手就給了70億。從雙方公佈框架協議,到達成投資,只用了65天。這筆錢對於蔚來來說,無疑是「救命稻草」,而合肥下注的卻是她期待已久的新能源產業鏈。

在與蔚來簽約一月後,合肥迎來利好。大眾宣佈以約11億歐元入股合肥新能源企業國軒高科,同時將投資10億歐元,獲得江淮汽車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另外增持電動汽車合資企業「江淮大眾」股份至75%。

這意味著,國際汽車巨頭真正進入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而合肥正劍指「新能源之都」。合肥這次能賭贏嗎?現在還看不到結果,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次合肥借助蔚來和大眾,種下了新能源產業鏈的火種。

從窮的叮噹響的小縣城一路拼到新一線,合肥手握一把爛牌,卻生生打出了王炸。這一切真的全靠「賭運」嗎?當然不是,每投必中的背後是前瞻性的佈局和對行業風向的把握,需要的是勇氣、眼光和格局。眼下,長三角一體化建設正如火如荼,合肥和安徽都面臨巨大的發展機會,大家覺得未來的合肥還可以走多遠呢?

(本文轉引自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