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學者為台灣備戰出招
文/法廣
本周二開始,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已兩次前往立法院參加施政總質詢,就「兩岸一旦開戰台灣如何應對」等問題,進行政策表述,以回答台灣社會各界的擔憂。與此同時,參加 「2022台北安全對話」的美國等多國學者紛紛為台灣的備戰而出招。
眾所周知,如願獲取第三個中共總書記五年任期的習近平在二十大政治報告中特彆強調 :對台「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而中共新版黨章更是破天荒地把「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寫入其中。這一切都加大了國際間對是否爆發台海戰爭?何時爆發?台灣如何應對?等問題的關注。
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周三(11月2日)表示,一旦北京當局對台灣發動軍事進攻,台灣「絕對是戰到最後」,「奉陪到底」。他認為:兩岸一旦開戰,「台灣有絕對勝算」。
邱國正說:「只要敵軍沒有登陸、把旗子插在中央政府所屬部會的頭上,他就沒有贏。」 他認為:「國軍除制空制海以外,還有地面防衛正在加強,畢竟防衛作戰是全面性的,絕對是戰到最後,」針對媒體有關台灣不讓敵人登陸可以撐多久的提問,邱國正回答說,「我奉陪到底。」
邱國正被媒體問及對美國在澳大利亞部署B-52戰略轟炸機一事的看法時表示,其他國家的兵力部署「總有它的含義」。但「我們沒有去過問這個。我們把自我防衛工作做好,戰力本務就是我們要做的工作。其他國家的任何舉措我們會去注意,但不會去參與。」
正如台灣防長所說:由於很可能受到攻擊,台灣要備戰,所以是被迫,甚至是被動的。但烏克蘭戰爭彰顯被侵略的小國人民可充分利用國際道義人心和地理等客觀優勢,變被動為主動。參加 「2022台北安全對話」的各國學者,就此給台灣各界提出很多積極備戰的建議。
據中央社報導,台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11月2日周三以「危機下的中國與世界」為題,舉辦「2022台北安全對話」,美國、烏克蘭、德國、日本、立陶宛、土耳其、澳洲等多國學者與會。來自中東歐的學者特別認為:從烏克蘭經驗可學習的就是提早為戰爭做好準備,除了彈藥外也需要抗敵意志;針對網路攻擊,學者呼籲應與其他理念相近國合作,共同強化網路韌性。
歐洲安全政策觀點中心主任楊雅嚳(Jakub Janda)在論壇中提到,烏克蘭自2014年遭俄羅斯入侵後,緊急成立數個國土防禦單位,直到2018年,烏克蘭在除了克里米亞外的每一區均部署國土防衛部隊,隸屬參謀總部;指揮官和參謀長是正規軍官,其他人員則屬於後備狀態,每月接受數次訓練。
該學者特別表示 : 如果烏克蘭能更提早做好準備,就可挽救更多生命,「因為這真的與準備有關,台灣也是一樣」,也因此,一些中東歐民主國已改革後備軍人政策,以應對俄羅斯軍事威脅;由於台灣正進行後備改革,楊雅嚳強調,抵禦入侵需要彈藥、也需要意志。若沒有意志,儘管彈藥足夠,社會也會崩潰。
參加論壇的還有烏克蘭軍隊、轉換和裁軍研究中心主任波伊塔(Yurii Poita),他近日來台擔任國防院訪問學者,他認為,國土防衛部隊確實成為烏克蘭武裝部隊新分支,且非常有效阻止俄軍推進,但國土防衛部隊也有教訓,包括缺乏部分領導力和缺乏準備充足後勤,主要是沒有預料到真的會發生戰爭,即便戰爭爆發前有基本訓練,但效果有限,他強調:「提前準備好後備動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在戰爭爆發後才開始」。
美國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員、前美國防部首名中國事務副助理部長施燦得(Chad Sbragia)專題演講時指出,解放軍改革以來,能力與戰略、策略等已是世界矚目議題,且能力已影響美中競爭關係、安全利益,也壓迫台灣安全,長久以來的典範(paradigm)認識已不再適用,需要新的概念框架,這對台灣、美中關係等都造成衝擊,值得外界持續關注
前白宮國安會台灣、中國事務主任簡以榮(Ivan Kanapathy)認為,解放軍近年來進行非常驚人的現代化,例如2000年只有1艘水面作戰艦,但2020年有99艘;2000年只有105架第四代戰機,但2020年已增加10倍,僅就力量投射角度觀察,是大幅度的進展。長遠看來,中共軍事活動頻次、強度將增加,且離台灣的距離會越來越近。
針對網路安全防護,印度觀察者研究基金會資深研究員薩米爾‧巴蒂爾(Sameer Patil)指出,解放軍成立的戰略支援部隊製造灰色地帶威脅,使網路空間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場域,且從俄烏戰爭可看到,這些競爭關係與網路作戰緊密相連,目的在於製造恐慌、混淆視聽及阻礙溝通,因此對台灣來說,未來必須加強包含網路攻擊、不實資訊攻擊的資訊戰,甚至網路紅人也可能被攻擊者所利用。面對複雜網路環境,台灣有必要與其他理念相同的國家強化網路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