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將領警告中國攻台升高 專家看法不同
文/德國之聲
台海戰爭一觸即發? 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擔心,若外界把重點放在北京多快能入侵台灣,很可能會忽略真正的「灰色地帶戰略」威脅。
針對美國將領和政治人物多次警告北京可能在近年內進攻台灣,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研究員葛來儀(Bonnie Glaser)想法卻不同,她認為,北京短期內並不擔心台獨,只是對蔡英文設防。
她說:「我認為中國國內有其他的當務之急,習近平明年要開黨代會,開始下一個任期。中國有各種理由不需要冒險對台灣使用武力。」
葛來儀表示,外界應該真正關心的不是中國短期的侵台可能,而是已經在發生中的「灰色地帶戰略」。
她說:「中國可以剝奪台灣的經濟繁榮、抵制台灣商品、阻止遊客去台灣、阻止飛機在台灣降落,如果他們想的話,可以繼續轉動螺絲,加大壓力。」
「他們希望有一天台灣大多數人說 :這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葛來儀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威脅,逼使台灣最終將不得不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而屆時美國已無法改變現實。
中國何時侵台?
23日,被提名為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的阿基裡諾 (John Aquilino)告訴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中國入侵台灣是嚴重威脅,而且比許多人所理解的更為緊迫。
他表示,中國認為恢復對台灣的控制是其 「頭等大事」,關係到「中國共產黨的復興」。
即將離任的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 (Philip Davidson)說曾表示,中國可能在6年後就試圖攻擊和接管台灣。
但阿基裡諾認為衝突爆發的時間點可能更早。他說:「我的觀點是,這個問題離我們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近得多,我們必須承擔這個問題。」
但對於鷹派人士共和黨參議員科頓(Tom Cotton)說,2014年俄羅斯在克裡米亞舉辦冬奧會幾天後就入侵並佔領了克裡米亞,而中國將於2022年2月舉辦冬奧會,北京可能選擇最早在明年進攻台灣。
對此,阿基利諾拒絕評論,他只強調,迫在眉睫的威脅使得美國需要在短期內緊急進行一項擬議的270億美元的計畫,以增強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防禦能力。
阿基裡諾也提到,中共已經在印太擴張自己的實力,目的在把美國拒之於此地區之外,而他認為,「最危險的擔憂是對台灣的軍事力量」。
他強調,若讓中國奪取台灣,一是會對全球貿易的潛在威脅,因為世界上大部分的貿易都經過台灣,二是會對美國在日本、韓國和菲律賓等亞洲盟友那裡的信譽造成損害。
他表示,如果台海發生衝突,「美國作為盟友和夥伴的地位也會受到威脅」。
德語媒體:北京武力威脅越來越大 台灣人為何還這麼鎮定?
文/德國之聲
去年,平均每三天就會有一批次解放軍軍機飛入台灣航空識別區。德國《日報》發表文章分析為什麼台灣民眾面對北京的武嚇依然泰然自若地追求小確幸。瑞士《新蘇黎世報周日版》評論指出, 很多國家不想在美中之間選邊站,但是美中之間的競爭會逼迫其它國家以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場。
德國《日報》發表駐台北通訊員Klaus Bardenhagen的報導《即便兵凶戰危 我自巋然不動》(Keine Panik trotz Säbelrasseln)觀察台灣人在日益增加的中國軍事壓迫面前,如何做到仍悠閒享受日常生活的。
中國國防部2月2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對台灣發出強烈警告,表示「台獨」便意味著戰爭。同日,美國國防部回應中國的言論,強調美國會繼續給予台灣軍事支持。
文章開篇便指出,今年3月初舉行的中國兩會上,從中國外長做出的「中國政府在台灣問題上沒有妥協餘地,沒有退讓空間」的表述上就可以看出中共對台灣問題態度有多嚴肅。
文章寫道:「中國自身的行動也變得越來越積極——至少從台灣和它的非官方保護國美國的角度來看是這樣的。幾十年來中國空軍還從未像2020年這樣如此之頻繁地進入台灣航空識別區。差不多每三天就會有一批解放軍的戰鬥機、轟炸機或者反潛機闖入台灣劃定的航空識別區,台灣空軍被迫升空攔截。雖然航空識別區的劃分不具備國際法作為基礎,但是海峽雙方都尊重它的存在。」
文章描述道:「70多年來,台灣一直遭受中國侵犯的威脅,但是在2300萬台灣人當中卻絲毫感覺不到驚恐。網路政治雜誌《破土》編輯丘琦欣說:台灣人已經習慣於來自中國的威脅了。這就像是一種背景音。如果中國是想用這種方式讓(台灣)民眾感到不安,那麼這一策略已經失敗了。無論他們派一架戰機還是12架,(台灣人)感覺無差。」
「解放軍軍力的不斷提升正在改變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力量平衡。很多觀察人士擔心,北京方面一旦認為自己具有足夠的實力喝阻美國的軍事干涉,那麼他們就可能武力攻台。」
「《破土》雜誌編輯丘琦欣說,台灣的決策者們從一開始就知道,(來自北京的威脅)已經達到一個新的級別。他們避免引起公眾恐慌,以免被中國玩弄於股掌之間。丘琦欣說:這會加強(中國的)敘事效果:台灣很弱,中國想什麼時候取下台灣,就什麼時候取。 」
文章寫道:「為了防止(中共)武力犯台或者在必要時堅挺到美國馳援到來,台灣在奧巴馬和特朗普執政時期向美國購買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武器,拜登時期台灣軍購必將還會持續。除了美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抵抗中國的壓力向這個政治孤島提供重要的武器裝備。但是,十幾年來台灣一直沒有實現將其GDP的3%作為國防開支的既定目標。台灣將徵兵制改為募兵制也再度加深台灣人對於自身是否具備防禦能力的疑慮。專家們對於台灣新兵、預備役人員的士氣以及軍備現狀的評價都是毀滅性的。」
文章最後寫道:「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引發的逃亡潮現今並沒有出現。正相反,台灣成為那些自由越發受到北京威脅的人們流亡的目的地。去年10813名香港人在台灣獲得居留權,比前一年多出兩倍還要多。」
台灣軍隊不過是一個「空殼」?
文/德國之聲
美國軍界高層不斷有聲音指出中國武力攻台的可能性,北京政府也表明台灣問題上沒有妥協的餘地。觀察家注意到,台灣自身的軍事實力和備戰水準都令人擔心。
台海戰爭一觸即發? 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擔心,若外界把重點放在北京多快能入侵台灣,很可能會忽略真正的「灰色地帶戰略」威脅。
台灣防務同對岸大陸相比較,二者在兵力和現代化建設的速度方面差距如天壤之別,儘管美國按期向台灣出售價值高達數十億美金的武器,但中國的軍費預算超過台灣16倍還多。兩邊的海上實力更是懸殊,中國正在製造第3艘航空母艦,台灣擁有兩艘八十年代生產、目前可以下水的潛水艇。因此,台灣的防務政策中理論上非常重視提高士氣,以及官兵專業素質上的訓練。
台灣的兵力規模跟德國不差上下,大約都是17萬人左右,但德國的人口是台灣的3.5倍。
台灣前國防部長蔡明憲對德國之聲表示,「鑒於國家安全,理應每一個年輕人都義務服役」,他說,台灣人一直有兵役制,自己六十年前曾服役18個月。台灣調整兵役制度後,2016年開始,台灣適齡男性青年只需進行4個月的軍事訓練,大學生可以在畢業後再完成這段訓練。蔡明憲說,台灣應該以韓國、新加坡和以色列這些有著明確防務戰略的國家為楷模,恢復一年以上的兵役制。
備戰不足
李問2013年服役一年,當年他24歲,被分配到陸軍學開M60坦克。訓練的目標是,一旦共軍入侵,陸軍須在海灘進行抵擋,阻止敵人登錄後深入進攻島內。這名民進黨幹部告訴德國之聲,戰術培訓以及軍事演習都不曾出現。他當時要完成的任務僅僅是,教授新兵學會駕駛坦克。
李問認為,對預備兵進行定期訓練至關重要。台灣官方資料顯示,目前有70萬預備軍人。他說,一旦需要,他們因該能夠拿起武器。然而,目前備戰還停留於幻想階段,預備軍人每兩年集中受訓一次,每次最多一周。而該規定很多情況下不過是紙上談兵。李問自己這些年來只集訓過兩次,每次一天。為改革兵役制度,台灣政府決定從2022年起預備兵每年集訓兩周。
李問與前國防部長部長蔡明憲一樣,對台灣政府要改革預備役制度表示歡迎。從2022年起,台灣的目標是每年訓練兩周。
軍隊只是「空殼」?
記者Paul 黃回憶說,2011年他曾在陸軍服役過一年,「10年前我們就對軍隊訓練嘲笑過,開過很多玩笑。」他在國外生活過,因此他不必參加更多訓練。黃是台灣軍事現狀的激烈批評者,在《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發表的一篇文章裡,他引用了多個退役和現役軍人的話寫道,台灣軍隊不過是一個「空殼」:軍事力量僅存於紙上,省錢尤其影響陸軍,其裝備慘不忍睹。
什麼導致了這一狀態?Paul黃對德國之聲表示,軍隊有一種「隱瞞問題」的文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國防部都不清楚,我們台灣有多少台坦克、多少門大炮、多少支機槍。」
黃很關注有關德國國防軍的討論,他認為德國同台灣的問題很相似,「但至少他們給出的資料是可信的」,「但在我們的國防部,人們聽到的只是‘一切完美’,他們不願面對現實。」
「他們可以隨時武力攻台」
台灣的國防部長同時也兼任將軍之職,這些年來只有很少例外,前文提到的蔡明憲是其中之一。在陳水扁政府的最後階段,蔡明憲當過3個月的台灣國防部長。
國防部長兼任將軍,是一種「自我監督」機制,它會給問責帶來問題,Paul 黃說,「大部分將軍不願有文職國防部長」。
不過,如果台灣軍隊真的不堪一擊的話,中國為什麼無動於衷、不及早攻下這個島嶼?Paul黃對此有一個簡單的解釋,「事實上,他們可以隨時武攻,而等的時間越長,他們的優勢便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