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焦點

台海近期內有衝突?美智庫辯論多數認可能性不大,新眾院議長若訪台或為變數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舉行台海危機辯論的投票結果。

文/voa鍾辰芳

自8月份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中國在台灣周邊的軍事活動大量增加,許多人稱此現像是「新常態」,美國國安高層和軍方將領也對中國可能加快侵台發出警告,不過在美國智庫一場針對美中或台海是否可能在近期內發生衝突的辯論中,多數人都認為中國在一、兩年內對台動武的可能性不大,但變數仍然存在,包括美國眾議院新議長可能訪台的問題。

儘管包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及海軍作戰部部長吉爾代最近都曾對中國正在加快武力犯台的時間表發出警告,不過美國總統拜登在印尼巴厘島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會談後說,他不認為中國有緊迫企圖要侵略台灣。

星期四(11月17日),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中國實力專案邀請專家,針對「中國在台灣海峽軍事活動增加的‘新常態’可能導致美國與中國或中國與台灣未來1到2年內發生危機或衝突」的假設進行辯論。在辯論前後都邀請現場及透過網路參與的人士對此假設進行同意或不同意的投票,辯論前投票結果是68%比32%,不認為美中或台海發生衝突的票數占多數。

在辯論中,同意未來一到兩年內美中或台海可能發生衝突這個假設的是前美國中央情報局東亞情報官約翰·卡爾弗(John Culver) ;不同意這個假設,也就是不同意未來美中或台海兩岸可能發生衝突的是台灣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黃介正。

從辯論前幾天到星期四為止,在推特上對這個假設的投票結果,同意和不同意的比例是46%比54%,即多數人都不同意美中或台海近期內會發生衝突。

在辯論中,卡爾弗提出的論點是,他沒有見到任何證據顯示中國對於強迫台灣與其統一有時間表,或是中國共產黨為其合法性有必要以武力統一台灣,儘管中國解放軍一直都在為武統台灣進行準備,但數十年來中國的策略仍然是希望通過非軍事方式達到統一的目標。

美、台行動是中國動武前提

不過他說,可能導致美中自1979年建交以來台海現狀無法持續的因素,包括台海軍力平衡已朝中國傾斜;台灣內部政治認同的發展使多數人都不願「在任何形式、任何時間表」下與中國統一;美中戰略競爭台灣對美國兩黨吸引力大為增加,成為它們是否願意對抗中國的試金石,也因為美國國內的政治原因,美國現在比以往更願意打「台灣牌」;但與此同時,中國變得更強大、在軍事上能夠與美國一較長短後,中國共產黨也「不再有藉口不對台灣領導人的挑釁作為做出暴力反應。」

卡爾弗說,現在中國解放軍已經將台灣周邊軍事化,幾乎每天都有軍機越過海峽中線,他們隨時可讓情勢升級或放緩,包括迫使美國或台灣「開第一槍」以承擔情勢升級的責任,北京現在對於在面對新的挑釁時如何進一步施壓有更好的理解,這並不意味著它就會侵略台灣,因為中國使用武力是有前提的,數十年來它的立場都很明確,那就是只有台灣和美國的行動才有可能導致軍事衝突。

但他說,近來美國似乎改變了原先對此立場的理解,開始認為中國對台動武只是時間的問題, 「這反而製造了引發嚴重危機或戰爭的動態」,無論美國原來的目的是否要阻遏戰爭。

淡江大學教授黃介正則是從戰略、軍事行動的操作和決策等層面提出論點,認為美中或台海兩岸近期內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不高。

他說,在戰略上,台海現狀符合所有人利益,拜登政府已表明不尋求遏制中國、改變中國制度、不支援台獨以及沒有與中國衝突的意圖;台灣政府也表明維持台海現狀的立場,北京當局也重申和平統一是對台灣的長期政策。

習近平以永遠執政為優先

在軍事操作上,黃介正說,中國解放軍和台灣的國軍已經數十年沒打過仗,兩軍領導人和決策者必定要思考一旦發生軍事衝突,沒有現代戰爭作戰經驗的軍隊可能面臨的高風險。此外,無論華盛頓對於協防台灣是採取戰略模糊或戰略清晰,北京的假設一直都是美國會介入台海衝突,因此解放軍必須思考武力犯台可能面對的干預。

最後在決策層面上,黃介正認為,一個已經鞏固權力的習近平不一定會在台海更冒進,他的優先事項是確保永遠執政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他或許會與那些可能延緩或破壞「中國夢」的因素進行鬥爭,但軍事衝突或危機不符合他要推動的優先專案,因此習近平相信時間在自己一邊,不需要在2024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前為台灣與美國發生衝突。

不過黃介正也列出可能導致美中發生危機或衝突的因素,包括美方釋放出混淆不清的信號、兩軍溝通管道的中斷、對中國政治的不夠理解以及過於專注威懾而沒有給出足夠的保證等,這是為什麼拜習會為雙方的關係設置「下限」十分重要,因為美中能維持溝通管道的暢通將有助於避免衝突,但台北與北京缺乏溝通管道,在發生意外時如何處理令人擔憂。

在卡爾弗及黃介正的正反辯論後,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實力項目主任林洋(Bonny Lin)宣佈最後現場及網路與會者投票的結果,不認為美中或台海在未來一兩年內會發生衝突的比例高達百分之76,認為可能有衝突的只有百分之24,顯示多數人還是認為短期內美中或台海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不大。

儘管林洋說,她自己也不認為近期內台海會發生軍事衝突,不過還是有一些變數的存在,例如在美國中期選舉後,如果美國新的眾議院議長要訪問台灣,美、中、台三方會如何反應?

美新議長訪台是對台海的挑戰

對此,黃介正表示,台灣沒有立場拒絕這個訪問,不過台灣政府需要從裴洛西的訪問得到教訓。

「台灣沒有立場對新議長說: ‘我們不歡迎你,我們有自己的安全考量。’我認為我們會對這個可能的訪問做出正面反應,不過我們必須從那個3個月前8月份的那次情況學到教訓,因為事情可能會比以前更加嚴重。」

黃介正說,台灣必須與來訪的一方及白宮有更緊密的協調,如果台美關係真的是處於最佳狀態,那麼台灣作為一個夥伴就應該與美方共同討論所有可能發生的假想情況。另一方面,台灣也必須思考如何對北京發信號,表明美國眾院議長的確即將訪台,儘管當前台灣政府與北京沒有溝通管道,但他認為這種政治信號仍然非常有其必要。此外,台灣政府也必須告知民眾解放軍對台灣採取的軍事行動並適時發出警告。

目前在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擔任研究員的卡爾弗說,如果未來的眾議院議長訪問台灣,它不會和裴洛西訪台一樣,是自1997年以來的第一次,而會是在12個月、18個月或24個月內的第二次,對中國來說這將成為一個形態,也就是美國政府中與行政當局同等地位的國會最高領導層、總統繼承順位僅次於副總統的議長,今後將定期訪問台灣,他認為這將使中國做出有如當年台灣總統李登輝訪美時一樣的強烈反應,因為中國認為美國允許台灣在任總統訪美,違反了1979年美中建交時對中國做出的承諾。

「所以如果我們開始允許,或甚至鼓勵和容忍作為美國政府平等分支的國會高層領導定期訪問台灣,中方將提出一個強而有力的論點,那也是我們應該聆聽的,就是雙邊關係的基礎現在已經被美國破壞了。」

須有溝通機制管控危機

卡爾弗說,可能發生的後果或許不一定會達到戰爭或衝突的程度,但它有可能意味著外交關係的終止,以及美中和台北與北京之間更困難的溝通,但如今美中之間卻沒有良好的溝通管道和機制,因此一旦發生危機,他懷疑雙方能夠通過快速溝通有效解決彼此的爭議。

另外,對於美國之音問到,一些看法認為在拜習會後習近平將更頻繁出訪,以「笑臉外交」取代所謂的「戰狼外交」,中國對對台灣的做法是否有可能改變?

卡爾弗表示,他不會有此期望,因為台海動態與中國對台政策有其根本基礎,不會因為一次元首會談就有所轉變,無論這個會談多麼富有成效。

與會的史汀生中心中國專案主任孫韻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也說,儘管拜登與習近平在巴厘島的會談中試圖為台灣議題劃紅線,但中方強調反對台獨,美方強調反對單方面改變現狀,雙方在這個議題上不僅沒有任何共識,而且在具體操作上還面臨許多挑戰,近期就有美國眾院新議長可能訪台,以及台灣即將舉行的「九合一」地方選舉的例子。

她說, 「有很多因素實際上都不受兩國領導人的控制,比如說明年新的共和黨的眾議院議長麥卡錫,他要是決定訪問台灣,這是一個美國政府沒有辦法控制的因素,但是中方,大陸一定不會因為拜登政府不能控制他,就會對他的反應要做出微調或反應的更加軟弱一些。這些我覺得都是中方不可控制的,就是中美雙方都不能控制的。」

除此以外,孫韻也提到台灣下周就要舉行的「九合一」選舉,她認為屆時可能出現大陸所不樂見的結果,大陸對台灣的壓力也不會因為一次習拜會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因此在台灣問題上雖然看起來兩國領導人似乎有一些共識,但是從雙方的具體用詞和官方聲明來說,她認為兩國立場其實還是差的很遠。

美國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在國會中期選舉前曾表示,如果他所屬的共和黨贏得選舉,他將以眾議院議長身份訪問台灣,如今共和黨已經取得足夠席次成為眾議院多數黨,麥卡錫也是被看好的新議長人選,有分析人士認為,麥卡錫若成為議長,他有可能在2023年初訪問台灣。

連結:台海近期内有冲突?美智库辩论多数认可能性不大,新众院议长若访台或为变数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