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軍事

針對中國「量身定制」?美國新版核態勢報告為何讓北京跳腳

2018年3月26日,美國海軍內布拉斯加號潛艇(USS Nebraska)在加州外海試射三叉戟II型D5飛彈。

文/voa薛小山

隨著中國埋頭擴大核武庫並拒絕積極參與軍控對話,拜登政府在2022年《核態勢評估報告》中決定將對中國採取量身定制的核威懾戰略。核武器專家建議,美國需要保留海基核巡航飛彈等低當量核武器、擴大核武器規模,並且考慮如何應對中國在台灣衝突中使用核脅迫的可能性。

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負責核武器和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政策的副助理部長理查·詹森(Richard Johnson)星期二(11月1日)在大西洋理事會主辦的一場討論會上說,除了核陰影下的烏克蘭戰爭,中國近年的核武擴張也為評估美國核態勢提供了新的重大變數。

「中國核力量的增長是美國必須考慮的一個新的重要因素,我們在以前的《核態勢評估報告》中沒有考慮過。這份報告表明,美國必須考慮到,無論是從威懾還是軍控的角度,我們可能面臨兩個核武器競爭對手的崛起。」

拜登政府10月27日發佈的《核態勢評估報告》(Nuclear Posture Review)指出,到2030年,美國將在其歷史上第一次面對中國、俄羅斯兩個主要核大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和潛在對手。

新舊報告有何不同?

該報告指出,美國核武器的根本作用就是威懾對美國及其盟國、合作夥伴的核攻擊。「美國只會考慮在極端情況下使用核武器來捍衛美國或其盟國和夥伴的切身利益。美國繼續依靠核武器來威懾一切形式的戰略攻擊——包括任何規模的核使用——以及使用非核手段的具有戰略性質的高後果攻擊。」

報告還提出,未來幾年,中國領導層可用的核選擇範圍將擴大,使其有可能採取更廣泛的戰略來實現其目標,包括核脅迫和有限的核首次使用。美國將對中國採取「量身定制」的方式,並且可能有必要考慮美國核戰略和力量的適時調整。

報告寫道,「我們的目的是防止中國錯誤地斷定它可以通過使用任何核武器獲得優勢,無論是多麼有限的使用。」

美國智庫國家公共政策研究所(NIPP)研究核威懾和飛彈防禦的高級分析師馬修·科斯特洛(Matthew R. Costlow)對美國之音表示,新版《核態勢評估報告》的主要優點包括:保留了美國的「核三位一體」(戰略轟炸機、潛射彈道飛彈、洲際彈道飛彈),沒有採用「不首先使用」或「唯一目的」這一被美國盟友反對的核宣示政策,並且留有「調整」美國核力量態勢以應對日益惡化的威脅環境的可能性。

不過,他認為,2022《核態勢評估報告》簡單地說明非核「戰略」攻擊可能會引起美國的核反應,而沒有像2018年特朗普政府的評估提供一些此類攻擊的示例,這使得美國的核宣示政策更加模糊和不利。

此外,報告稱美國不會增加核武數量。科斯特洛批評說,這一報告沒有得出結論要求美國必須打破「一切照舊」(business as usual)的心態,在2030年到來之前增加美國核武庫。「出於國內的政治原因,拜登政府不想建議聯合各國增加其核武庫以維持威懾。此外,這一報告低估了在中國入侵台灣的情景下,威懾失敗的嚴重性和可能性。」他說。

科斯特洛指出,鑒於中國的領導人對台灣的態度愈發咄咄逼人,威懾失敗的可能性越來越高。「2022年《核態勢評估報告》至少應該注意到這種可能並向更廣泛的國防界發出警報,表明美國不會袖手旁觀,眼看著威懾失敗的威脅變大。」

美國戰略風險委員會(The Council on Strategic Risks)傳播總監安德魯·法西尼(Andrew Facini)告訴美國之音,與2018年的《核態勢評估報告》相比,拜登政府的版本很大程度上是對前任政府關於核武器立場的回歸。

「在硬體和系統方面,特朗普政府的做法是為更多的新武器項目開綠燈,並使得擴大這些系統的作用顯得名正言順。相比之下,拜登政府採取了更為謹慎的做法——繼續一些武器現代化計畫,同時停止或取消其他計畫。」

取消「海基核巡航飛彈」引發爭議

2022年《核態勢評估報告》還決定退役B83-1核航彈和海基核巡航飛彈(SLCM-N),但將繼續推動核武庫現代化,升級核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改善生產和維護類基礎設施,發展「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替換「民兵-3」洲際彈道飛彈、發展新型空射遠端防區外核巡航飛彈、將搭載戰術核武器的F-35戰鬥機部署在歐洲等等。

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丁表示,美國軍隊不需要海基核巡航飛彈計畫,目前的核武庫已經擁有足夠的能力。

法西尼認為,取消海基核巡航飛彈有利於降低美國與中國等競爭對手關係的風險,但美國繼續關注「低當量」核武器和具有雙重能力的常規或核系統仍然讓人擔憂——「我們需要做更多工作來拒絕和避免冷戰中出現的極其危險的戰術核作戰心態,這在今天似乎又將捲土重來。」

然而,美國傳統基金會核威懾和飛彈防禦政策分析師蓋勒(Patty-Jane Geller)告訴美國之音,新版《核態勢評估報告》未能就日益惡化的安全環境提出充分應對威脅的方法,最終勾勒出一個基本上不連貫的戰略。

「《核態勢評估報告》強調了對有限核使用進行威懾的重要性,但隨後取消了海基核巡航飛彈(SLCM-N)——該能力將填補這一角色。」

蓋勒指出,新報告的意義還有待觀察,因為美國國會似乎已表明有意推翻取消海基核巡航飛彈的決定。 隨著安全環境的不斷惡化,蓋勒呼籲拜登政府修改戰略並與國會合作,將國家安全置於政治目標之上。

她說,「由於核武器對美國構成了唯一的生存威脅(existential threat),美國人民需要一項嚴肅的戰略,以應對來自俄羅斯和中國日益增長的核威脅。鑒於本檔試圖以不加強國家安全的方式降低核武器的作用,我不確定這是否符合該標準。」

美國核力量重要負責人、美軍戰略司令部司令查理斯·理查(Charles Richard)今年四月向國會致信呼籲保留海基核巡航飛彈,他指出,烏克蘭戰爭與中國的核現狀表明美國存在著「威懾和保證差距」(deterrence and assurance gap)。

科斯特洛也認為,取消海基核巡航飛彈缺乏明智的戰略理由,這一低當量的機動核武器有利於保證美國盟友安全, 並且使對手的攻擊計畫更加複雜化。

「更糟糕的是,該報告給出的理由是海基核巡航飛彈是昂貴的,直到2030年代才可用——這使得它對於現在的威懾‘無關緊要’。這些論點毫無說服力,因為SLCM-N如果得到資助,很可能是美國核現代化計畫中最便宜的武器,而且仍將在2030年代具有威懾價值——該報告承認屆時的威脅環境將更惡化。」

除了保留海基核巡航飛彈,科斯特洛建議,美國可能需要考慮向洲際彈道飛彈安裝更多彈頭作為短期對沖,並且改善和擴大其在關島和美國本土的飛彈防禦系統。

美中核軍控對話已窮途末路?

中國裁軍大使李松10月28日在聯合國大會裁軍與國際安全委員會上批評說,美國的《核態勢評估報告》是「對中方正常的核力量現代化指手畫腳、妄加揣測,明目張膽針對中方量身定制核威懾戰略」,「中國始終將核力量維持在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準,不與任何國家開展核軍備競賽」。

美國國務院負責軍備控制的副助理國務卿貝爾(Alexandra Bell)本週二(11月1日)在大西洋理事會的討論會上說,儘管美方做出努力,美中兩國仍然沒有就最基本的軍控問題舉行對話。

「鑒於中國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後的承諾與美國在該條約下的承諾相同,即真誠地進行對話以停止軍備競賽,(中國不願參與對話)這有點令人驚訝。沒有任何注釋規定中國不必參與,除非它願意。」

貝爾說,「中國有同樣的義務,我們正在敦促中國進行雙邊接觸,也明確表示將利用多邊論壇在這些問題上施壓,特別是有關降低風險。中國在這些問題上逃避不了美國,中國需要實際進行對話。」

美國國防部負責核武器的副助理部長理查·詹森(Richard Johnson)也表示,「我們並不要求(與中國)討論核武庫數量問題。我們只是要討論在兩國關係中安置一些護欄,以免發生不必要的危機和誤判。」

詹森舉例說,近年來,五核國(P5)都會宣佈他們的鈈庫存用於民用目的,中國本可以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等多種方式展現透明度,卻拒絕這麼做,這是一個真正的擔憂。

「如果中國不想通過雙邊管道進行討論,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自證清白。例如在中國建造的兩座快中子增殖反應堆(Fast breeder reactor)和後處理設施(reprocessing facilities),可以產生相當多的用於核武器的鈈(plutonium)……如果中國要製造這麼多的裂變材料,最好證明不打算將其用於軍事目的。」詹森說。

根據五角大廈發表的中國軍力報告,中國擁有的核彈頭將從目前大約350枚迅速增加到2030年的1000枚。美俄在《全面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 III)的約束下,只擁有1550件以下可以發射的彈頭。

美國戰略風險委員會傳播總監法西尼說,「美中兩國在核武器政策上‘雞同鴨講’的風險不僅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愈演愈烈。坦率地說:如果認為有必要,美國現有的核力量可以處理最壞的突發事件,而增加新能力將提供邊際收益,下一步應該是加強雙方的溝通和理解。」

前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斯洛科姆在大西洋理事會的同一場討論會上表示,美國當前要務是嚇阻中國攻擊台灣,重點不是核武,而是關於網路、太空、海軍力量以及提升台灣國防能力、建立亞洲聯盟等。

他表示,更嚴重的威脅在於中國可能利用核武器進行脅迫,阻止美國和盟友在台灣衝突中進行協助。

「但在我看來,坐在同一個房間裡的對話似乎遠不如通過公開聲明的有效溝通更重要……中國可能說了很多。美國不喜歡,也常常不相信中國的話。」斯洛科姆說,「對話很好,但它不會真正將球移動很遠。」

連結:针对中国“量身定制”?美国新版核态势报告为何让北京跳脚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