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樂義/武統跡象-習近平留任的關鍵指標
文/rfa亓樂義
中共二十大即將在10月16日在北京召開,預料習近平將繼續留任。有分析指出,習近平留任的理由之一是,爭取在未來5年任期內解決台灣問題。
俄軍教訓
我一直懷疑這種說法。因爲不論就習近平個人及其思想,在黨中央和全黨的核心地位已經確立,不需要多做承諾;若定下武統時間又不能完成,5年後習近平就沒有戀權不走的理由。何況,未來5年最重要的工作是完成「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重點項目。就軍隊建設而言,是全面推進軍事訓練轉型升級,加快打造高水平戰略威懾和聯合作戰體系,看不出有武統台灣的部署。
接下來是2027年,是中共換屆、習近平留任的最後1年,也是解放軍建軍百年。因此這一年被外界視爲習近平武統台灣,爲他青史留名,繼續掌權的最佳時機,聽起來很有道理。不過,形勢的發展不得不讓習近平面對現實,尤其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深陷泥淖,說明發動戰爭容易,結束戰爭困難,侵略國面臨被國際孤立,而使國力大幅滑落的巨大風險。
今年8月10日北京公佈《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第3份對台白皮書),從其內容可以看出習近平並不急於武統台灣,而是立足於中國綜合國力提升並有足夠能力面對美國介入時,統一自然水到渠成。
白皮書指出,決定兩岸關係走向、實現統一的關鍵因素是國家的發展進步。只要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持續提升,大陸對台灣社會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就會不斷擴大,使得解決台灣問題的基礎更雄厚、能力更強大,必將有力推動祖國統一進程。
白皮書清楚表明,美國介入是推進統一進程的」突出障礙」,美國推行「以台制華」策略,對中國進行戰略圍堵和打壓。換言之,北京認定解決台灣問題的核心是美國因素,其本質是中美大國競爭,其結果取決於中美兩國實力消長,是一個長期的戰略博弈過程。
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10月3日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專訪時指出,他相信習近平」像鷹一樣盯着烏克蘭發生的一切。」而且在某程度上已經被俄軍糟糕的表現弄清醒了。中國領導人也會關注一旦發動入侵,將看到當地人民以極大勇氣和韌性進行抵抗所發生的一切,而這一啓示可能改變習近平對台灣的態度。
「準備好」侵台能力
伯恩斯認爲,習近平雖然堅定要實現統一,但他更傾向於尋求不使用武力的手段實現這個目標。同時他要求軍隊,最遲2027年能準備好成功入侵台灣的行動,也就是2027年之前具備武力侵台的能力。
請注意,「準備好」侵台和「決定要」侵台是兩回事;習近平要求解放軍2027年具備侵台能力,和是否真的具備侵台能力也大不相同。而這種侵台能力是否涵蓋拒止或打退美國介入,恐怕解放軍心裏也沒有底。
美國知名漢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Andrew Nathan)10月10日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有些人說習近平會在未來5年內嘗試入侵台灣,但他不這麼認爲。習近平會繼續執行他的「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就是他所要做的,而其中1個潛在的國際風險是台灣。
黎安友認爲,美、中、台三方都不希望發生戰爭,但隨着解放軍在台灣周邊增強其軍事行動,美國也提高其軍事巡邏,此將增加發生意外的風險,也是目前中國面臨最主要的國際風險。請注意,意外和戰爭有着本質上的不同。
從以上事態來看,因外部環境習近平不會在2027年武統台灣,但他仍將主導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極盡可能縮短統一時間,中共二十大是他一錘定音的時刻。
不急於武統是從理性的角度上說,但是戰爭往往出自領導人昧於現實的瘋狂決定。假設習近平任期內或他的繼任者要武統台灣,不可能出現戰略上的倉促決定和戰役上的奇襲,讓人措手不及,而是有明顯跡象可以監視追蹤。俄烏戰爭的經驗,使得全世界有足夠的技術手段,同步看到中國的一舉一動,而這種戰爭前的透明度,無形中也增加武統台灣的難度。
4種決策情境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資深研究員卡佛(John Culver),曾是中情局資深情報官員,擁有35年東亞事務主要分析師的經驗。10月3日他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發表文章指出,中國領導人一旦決定武統台灣,將面對4種決策情境。
首先,入侵台灣將是一項艱鉅的戰略任務,戰爭可能持續數年,中國將受到美國和可能的多邊制裁,甚至可能受到美國的封鎖。第二、從2019年起中國鎮壓香港民主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海峽兩岸交流大幅滑落,台灣人愈加不相信」一國兩制」,兩岸關係的迅速惡化使」和平統一」變得更加令人懷疑。
第三、中國的統一既有軍事成分,也有經濟、信息、法律、外交等多重手段,包括不入侵的軍事選擇,例如奪取台灣外島,封鎖港口,扼殺台灣貿易和經濟。這些可能無法迫使台灣投降,但是可以在經濟和政治上進一步孤立台灣,誘使台灣屈服進而走上政治談判。
第四、由於中國經濟和軍事力量的迅速發展,而台灣在支持獨立的民進黨政府領導下強固民主制度,以及美國在與中國的戰略競爭中打出「台灣牌」的決心,使得過去台灣幾十年的和平、繁榮和民主得以實現的諒解、軍事因素和模糊的立場目前正被侵蝕。換言之,兩岸的衝突風險正在升高。
明顯跡象
卡佛指出,如果中國真的決定在18或24個月內入侵台灣或與美國開戰,肯定有其明顯跡象。大國(甚至不是大國)之間的現代化戰爭會消耗大量的關鍵彈藥,特別是用於高強度海戰、空戰和兩棲作戰的精確制導彈藥。因此,中國至少在開戰前1年,就要開始大量生產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防空、空對空導彈和用於遠程灘岸打擊的大型火箭炮,以及許多其他項目。
在入侵前6至12個月內,中國應在全軍範圍內實施戰備動員,包括召回服役人員,停止士兵和軍官退伍和轉業。數以百計的軍用飛機和包機將運送關鍵材料和高級官員,檢查東部戰區的戰備情況。正常的客運和貨運航班將被打亂。這些很容易被業餘的追蹤航空班機愛好者發現。
在入侵前3至6個月內,解放軍將停止大部分的例行訓練,並對幾乎所有裝備進行維修。同時在遠離美國或台灣可能會轟炸的軍事設施,包括台灣海峽附近的海軍基地和軍用機場,重新武裝、補給和修護船艦、潛艇及飛機。海軍還將更換常規動力潛艇上的電池,並加強在所有艦船上裝載導彈、魚雷和彈藥等相關訓練。
與此同時,負責對台作戰的東部戰區和南部戰區將採取針對性的臨戰訓練,並且在登船地點和機場附近建立野戰醫院。各級指揮所轉移到隱蔽區域,負責管理石油、機油和潤滑油的單位將與野戰油料車隊一起部署到民用港口,支持渡海船團上的車輛使用。以上屬於軍事層面,而準備一場戰爭遠遠超過這些。
戰爭需要動員。卡佛指出,中國在開戰前至少3至4個月內進行全國動員。各省國防動員委員會將徵用商船、滾裝車輛運輸船、大型汽車渡輪、飛機、火車及卡車,所有與戰爭有關的物資將作爲戰爭之用,並且貫穿整個戰爭過程。動員對象包括大量民兵,負責守衛關鍵民用基礎設施,做好修復美國轟炸破壞的準備,並防止暴亂和破壞。這些都是公開行動,中國各級媒體都會報導,使動員無所遁形。
灰色地帶威脅
另外,中國還將採取明顯措施,使其經濟、軍事和關鍵產業免受干擾和制裁。這將影響中國目前的工業政策和」雙循環」戰略(國內與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戰略)。
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研究員迪皮波(Gerard DiPippo)指出,衝突臨近的指標包括金融項目,例如實施更有力的跨境資本管制,凍結中國境內的外國金融資產,以及迅速清算和撤回中國在海外的資產。
緊急應變措施還包括大量儲存緊急物資,如藥品或關鍵技術投入;暫停關鍵物資出口,如關鍵礦物、石油產品或糧食出口;減少關鍵商品需求或配給,特別是石油和天然氣的進口;以及優先改變軍事生產的關鍵投入方向。同時,中國的精英和高端專業人員也將限制出境。
卡佛指出,對中國而言,跨海入侵台灣比俄羅斯從陸地入侵烏克蘭風險大得多,這不僅需要進行大規模兩棲作戰,還可能面對美國及其地區盟友迅速投入作戰力量。這是一場牽動全國、攸關中共政權穩定的戰爭,可能持續數年之久。
因此可以合理推估,習近平不會在可期的未來武統台灣,但是對台採取灰色地帶的威脅將會愈來愈多。如果習近平失去理智,武統的跡象也會非常明顯,不至於讓人措手不及,無從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