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categorized

國戰會論壇/蔡鎤銘》AI泡沫化 引爆全球經濟巨震?

 近日華爾街的AI概念股爆量下挫,與日本日經指數盤中狂瀉超過1000點的走勢形成駭人共振。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性回調,更像是AI估值泡沫被刺破的前兆。

文/蔡鎤銘

全球金融市場正拉響警報。2025年11月20日,華爾街的AI概念股爆量下挫,與日本日經指數盤中狂瀉超過1000點的走勢形成駭人共振。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性回調,更像是AI估值泡沫被刺破的前兆。

高盛數據顯示,AI股票佔美股交易量33%,現金流貢獻卻僅12%,背離程度驚人。谷歌執行長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與橋水基金雷•達里歐(Ray Dalio)同步發出警告,指出「非理性繁榮」與超過40倍的本益比已使市場瀕臨臨界點。與此同時,德意志銀行警示,日本市場的動盪恐引爆類似2022年英國的債市危機,導致資本失控性外逃。

在此背景下,AI狂潮的結構性脆弱性暴露無遺。以下將從泡沫成因、歷史教訓與全球聯動風險三方面,深入剖析這場可能引發全球經濟巨震的危機。

人工智慧技術在近年以驚人的速度進展,從大型語言模型到自動化工具,各國政府與企業都將其視為下一波生產力革命。政策宣示、資金挹注與產業敘事交織,使AI投資呈現爆炸式成長。許多企業尚未建立穩健現金流,卻已擁有超越傳統產業巨頭的市值。這種現象本質上依賴於對未來的期待,而非現實的財務數據。

推動這股浪潮的不僅是市場,更包含各國政策體系中具有深層影響力的決策網絡。美國與大陸的科技戰略積極引導資金流向AI產業,大量補助、監管調整與產業布局,使AI在極短時間內成為國家競爭的焦點。這種局面雖能在短期內提升AI投資規模,但也讓產業高度依賴政策紅利,使其更容易在政策轉向時受到劇烈衝擊。

當前的AI投資美化了對技術應用的期待,也放大了市場對產業未來的估值。許多企業在技術上仍未具備普及能力,一些關鍵領域的成本甚至持續上升。當市場發現期待速度快於實際推進時,泡沫邊界便會迅速縮緊。美股的近期大跌正反映這種市場情緒的波動,若預期落空的信號繼續累積,AI相關資產的修正速度可能比想像中更快速。

歷史上最大的金融震盪往往源自對未來過度樂觀的預期。1929年的華爾街股災便是在市場極度繁榮下突然破裂。資產價格被推升至脫離基本面的高度,一旦信心出現裂縫,恐慌便透過信貸收縮與企業倒閉迅速蔓延,最終使整個經濟體系陷入長期衰退。此一歷史經驗提醒人們,未經驗證的繁榮往往最為危險。

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也提供寶貴的借鏡。當時大量科技公司在營收未成形前便獲得百倍估值,資本市場以速度取代穩健,但企業未能在合理期間內實現獲利,使泡沫終究破裂。今日的AI熱潮在某些面向與當年十分相似,包括估值前置、敘事大於實證、研發成本持續攀升等現象。

不同的是,今日的全球化程度更高,各類科技產業與供應鏈高度整合。AI技術的推動幅度涉及雲端運算、半導體、能源與資料中心,任何一項資源或供應鏈中的問題,都可能跨區域引發更大震動。加上金融市場在多年寬鬆政策下累積的槓桿與流動性風險,意味泡沫破裂的衝擊可能比過去更為深遠。

此外,AI產業與國家戰略緊密相連,使泡沫若破裂,不僅是市場問題,也涉入政策穩定性與國際科技競爭。這種特性使今日的風險比過往任何科技泡沫更具系統性,一旦出現重大負面事件,可能迅速蔓延至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

中國大陸近年大力投入AI產業,透過國家戰略與政策扶持,試圖在短時間內建立完整的產業鏈。這樣的集中式投入雖促成快速成長,但也形成高度依賴政策的脆弱結構。一旦國際環境惡化、技術供應受限或政策補貼減少,資本可能迅速撤離,導致產業與市場短期震盪加劇。

美國方面,AI的投資熱潮已推升科技股估值至多年新高,但市場逐漸出現疑慮。大量企業仍難以在短期內實現穩健獲利,與股價反映的未來期待相比,現金流顯得薄弱。若宏觀經濟降溫、利率維持高檔或科技監管收緊,投資人信心可能出現明顯轉折。

歐洲的市場雖相對保守,但其嚴格的資料保護與監管措施,也可能在無意間拖慢AI技術的商業化速度。當各國政策方向出現差異,企業在全球擴展的成本將提高,投資風險也可能同步攀升。

在這些因素之下,AI泡沫若破裂,不會是單一區域的問題,而將透過半導體需求、雲端成本、能源供應與資本流動,在全球範圍內產生共振。金融市場的聯動性將放大衝擊,使科技股、消費信心與投資意願全面承壓,形成類似大蕭條時期的多重傳導效果。

人工智慧的確可能帶來巨大的科技突破,但熱潮背後潛藏的泡沫亦不容忽視。若商業落地速度不及市場預期、政策環境突然轉變、或地緣競爭加劇,AI產業便可能成為全球經濟震盪的中心。前文所分析的市場回調、歷史借鑒與全球聯動因素顯示,今日的風險遠比表面繁榮更深。

下一次大蕭條何時到來或許無法精準預測,但我們確實正處在一個風險累積速度加快的歷史階段。越是光芒耀眼的技術革命,其背後越可能藏著巨大的結構性不穩定。面對AI泡沫可能的破裂,保持警惕、提高判斷力並審慎評估資產配置,將是每個市場參與者最重要的課題。

作者註:本文所提供的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見解,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讀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策之前,應自行評估相關風險,並尋求專業意見。作者對於因使用本文內容而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責任。

(作者蔡鎤銘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刊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