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中國與南極 大國競爭冰雪大陸的六個問題

南極藍色冰川
南極

文/BBC

在世界七大洲中,南極是唯一沒有貧困、饑餓、戰爭、屠殺、侵略、征服、奴役和種族滅絶的地方。然而,南極洲卻並非樂土,更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地球上最寒冷、風暴最頻繁最猛烈、最乾旱的冰雪荒漠。

因此極端惡劣的自然條件,直到19世紀才有人類踏足南極的記載 。南極雖然與世隔絶,但它在過去100多年中,卻從來沒有遠離國際政治和大國競爭。

隨著氣候變暖日益成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難題,南極似乎有凝聚人心、拯救地球的潛力。

在美國與中國競爭加劇之時,氣候問題給兩國合作提供了契機。而南極,在人類解決氣候問題的過程中所將發揮的作用令人矚目。

要了解南極的重要性,有必要了解這塊大陸的幾個關鍵問題:

1.南極歸屬問題

南極是世界上不屬於任何國家主權範圍的唯一地方,但在1908年至1941年間, 先後有七個國家陸續對南極提出領土要求: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挪威、智利和阿根廷。

七國根據「扇形原則」,以南極點作為頂點,以經緯線作邊,再以某國的海岸或某一緯線為底邊,如此形成的扇形區內的南極陸地連同冰川,成為扇形區鄰接國家的領土。以此原則,七國要求的領土區域佔南極大陸面積的八成以上。

不過國際社會並不承認這七國的主權要求,呼籲將南極視為「全人類的共同財產」。

由於七國和其他國家無法達成共識,1959年12月1日, 阿根廷、澳大利亞、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新西蘭、挪威、南非、蘇聯 、英國、美國簽訂了《南極條約》,暫時擱置了南極主權歸屬問題。

英國設在布倫特冰架 (Brunt Ice Shelf)上的哈雷南極科學考察站(Halley Research Station)。
英國設在布倫特冰架 (Brunt Ice Shelf)上的哈雷南極科學考察站(Halley Research Station)

中國於1983 年6 月正式加入《南極條約》(the Antarctic Treaty), 1985 年10 月取得協商國的地位。

1991年10月4日,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舉行的第11屆4次南極條約協商國特別會議通過了《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Protocol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the Antarctic Treaty)。包括中國在內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其他國家簽署了議定書。

2.南極管治問題

南極條約協商國是國際政府間管理南極政治事務的組織。2003年,南極條約協商國決定設立秘書處,統籌和協調南極事務。

據《南極條約》第九條第一款規定,由南極條約協商國派代表參加的ATCM是南極條約體系的決策機構,所有的南極事務都由南極條約協商國共同協商決定。協商國均享有一票否決權。

《南極條約》從幾個重大方面提出了對南極的治理要求:一、和平目的;二、科研考察自由與合作;三、凍結南極主權要求。

條約第一條規定,南極應只用於和平目的。一切具有軍事性質的措施,如建立軍事基地,建築要塞,進行軍事演習以及任何類型武器的試驗等等,均予禁止。

但第二條又規定,該條約不禁止為了科學研究或任何其它和平目的而使用軍事人員或軍事設備。

另外,條約第四條還包括,條約中的任何規定不得解釋為締約任何一方放棄在南極原來所主張的領土主權。

在很多分析人士看來,《南極條約》擱置主權共同考察的主旨背後,並沒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主權要求國家封上大門。但是,由《南極條約》和相關協定構成的南極條約體系(ATS)在過去幾十年中被認為是全世界各國最為成功的合作典範。

3、南極的價值

如果遙遠的月球甚至火星都有價值,諸多國家投入重金前去探索,那麼近在地球上的這片廣袤冰雪大陸的價值則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科學價值。南極是了解地球如何運轉以及人類對其影響的關鍵所在,因為它不僅一直對地球的氣候和海洋系統影響深遠,而且冰封在四千米厚冰原中有地球過去一百萬年以來氣候變遷的獨特記錄。

其次,礦產和能源。雖然目前南極大陸大部分被冰覆蓋,但冰雪之下已經勘探到豐富的礦產和能源,其中包括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煤田。

第三,淡水。南極冰層蘊藏豐富水資源。實際上世界上70%的淡水在南極洲。

第四,經濟價值。南極洲雖然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宜人類居住生活,卻風景獨特,有發展旅遊業的巨大潛力。

4.人類去南極

中國南極中山站
中國在南極設立了四個考察站,第五個正在興建當中,預計將在2022年建成

到19世紀末,南極洲是地球上最後一個尚未開發的大陸。不為人知的捕鯨者和海豹獵人可能是最早踏上南極大陸尋找機會的人類。

20世紀初,英國,日本,德國,瑞典,挪威,法國和比利時都有探索南極洲的計劃,還曾出現極為激烈的競爭。

最終,挪威極地探險家羅爾德·阿蒙森(Roald Engelbregt Gravning Amundsen )率領的五人探險隊在1911年12月14抵達南極點,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支抵達此地的探險隊。

緊隨其後,英國探險家羅伯特·斯科特( Robert Falcon Scott)帶領的 五人小組於1912年1月17日到達南極點,比阿蒙森僅僅晚了30多天。

現在29個南極條約協商國在南極洲設有70個永久性的研究站。

而南極旅遊活動始於1950年代末。據國際南極旅遊組織協會的資料顯示,新冠疫情之前的2018-2019年,共有 5萬6千多人前往南極旅遊,其中美國人數最多,中國遊客人數第二。

5. 中國在南極

中國於1983 年6 月正式加入《南極條約》, 1984年開始南極考察,1985 年10 月取得《南極條約》協商國的地位後,至今已在南極建立了四個科學考察站:長城、昆侖、中山和泰山站。另外第五個正在建設的羅斯海新站將在2022年完成。

2017年5月,中國發佈了第一份有關南極的政府白皮書《中國的南極事業》,表示要「加大南極事業投入,提升參與南極全球治理的能力」,稱南極「和平穩定、環境友好、治理公正」,符合中國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

2021年3月中國人大公布第十四個「五年規劃」,有關南極的科研考察列入其中,明確提出要開展雪龍探極二期建設。

中國認定,南極科學考察能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而且認為與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極地強國相比,中國在南極的航空運輸,物資與人員投送能力方面仍有很大差距。

2021年5月,中國工程院院刊發表的文章稱,中國要在南極冰雪世界建機場。

6. 大國競爭的輿論

中國「雪龍」號極地考察船
「從無到有,由小到大」,這是中國對自身南極活動的總結

中國政府一再強調「堅定不移地走和平利用南極之路,堅決維護《南極條約》體系穩定」,不過中國在2015年7月1日通過的《國家安全法》中,也規定要維護中國在「極地的活動、資產和其他利益的安全」。南極與外層空間、國際海底區域一樣,被視為中國的「戰略新疆域」。

中國的法律和國際政治研究者公開發表的學術文章,對中國參與南極事務的重要性,則有更多的引申。

中國有國際關係學者稱,中國在南極的利益屬於「國家重大利益」、維護南極利益安全是維護國家安全;還有中國學者甚至稱,因為南極的政治版圖和法律體系有種種未決的情況,南極一直處於可塑、可變的狀態,所以中國應該爭取成為利益攸關者,從而爭取對南極的話語權。

西方媒體與觀察人士最近幾年對中國在南極的活動日趨關注。在中國與美國關係趨於緊張,大國競爭延伸到國際政治、貿易、科技、金融乃至太空的背景下,中國在南極的一舉一動都成為評論報道的話題。

從這些報道、評論文章甚至研究中心發表的報告的標題,就可以看出外界對中國南極活動的高度關注。

2020年5月,美國《大西洋》雜誌發表文章稱:中國和俄羅斯利用新冠疫情借機在南極推進。

今年3月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登載的文章認為:中國下一個地緣政治目標——主宰南極。

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今年2月發表的報告認為,中國正在通過發展漁業和旅遊業來突破南極條約體系(ATS)的規定界限,有可能在南極尋求獲得西方的技術。未來,北京甚至可能成為那些尋求南極礦藏國家聯盟的領導者,而只有中國才有開採這些資源的能力。

報告建議澳大利亞密切關注中國的活動,但要謹慎作出反應。避免錯誤地將南極與北極做對比,也不要對近似軍事發展的活動反應過度,更應該避免使南極條約體系受到澳中緊張關係和美中競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