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藉由新冠疫情 強化全球形象
文/德國之聲
國際記者聯盟一份最新的調研報告顯示,中國藉由新冠疫情在全球多國推動大外宣,希望藉此提升其在媒體報導中的形象。報告作者認為,各國記者必須提高媒體識讀的能力來應對中國不斷進化的大外宣。
總部位於比利時的「國際記者聯盟」(IFJ)12日發佈了一份年度報告,發現中國在2020年運用新冠疫情來提升中國在全球媒體報導中的形象。全球共50個國家的54個記者聯盟參與了這項報告中的民意調查。
報告作者林慕蓮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她認為中國的全球大外宣戰略十分深思熟慮,因為其最重要的目的便是透過講述好與中國相關的故事,來建立中國政府在全球的話語權。她說:「中國過去一年來,大量使用自2009年來在全球大費周章建立的媒體宣傳管道。中國政府的立場也從被動的防衛,轉換成主動積極的散播有利於中國的故事。」
調研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國家認為新冠疫情爆發後,其國家媒體更積極報導與中國相關的新聞。其中,有76%的國家認為中國的影響力明顯存在其媒體生態系統中。該報告是由墨爾本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林慕蓮(Louisa Lim)丶莫納什大學新聞系副教授立德伯格 (Johan Lidberg) 與長期與林慕蓮合作的研究員柏根 (Julia Bergin) 共同撰寫。
他們在調研結果中發現,中國政府逐漸在全球各地採取更干預式的手法來影響各國媒體關於中國的報導。作者在報告中寫道:「有將近五分之一的國家表示,中國駐該國的大使或使館會評論當地媒體的報導內容。」
另一方面,有超過80%受訪國家對於該國媒體內容中的虛假訊息表示擔憂。雖然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國家認為虛假訊息來自中國,但也有58%的國家不確定虛假訊息的來源。報告指出,調研結果顯示中國正在全球啟動其建立好的各種管道,將中國政府所偏好的訊息內容注入全球的新聞生態體系。
這些中國所仰賴的管道包含為各國記者提供培訓專案丶贊助他們到中國旅行丶簽訂內容共用協定丶以及增加對出版平臺的控制權。報告作者寫道:「北京透過其全球範圍內的媒體管道,在各國的國家媒體中散播與中國有關的正面資訊,並散播假訊息與為非英語系國家製作專屬的報導內容。」
中國大外宣有沒有用
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塞爾維亞是其中一個中國政府製作專屬報導內容的國家。根據報告的調研結果,中國在塞爾維亞的媒體中佔據非常核心的位置。一名塞爾維亞記者向報告的作者群表示:「我看到塞爾維亞一名外交官利用任何機會公開表示,塞爾維亞能成為歐洲最好的國家,都要感謝我們的總統和中國的援助。」
林慕蓮指出,中國除了在各國散播與自身相關的正面報導外,也會傳播假訊息與跟其他國家政治制度相關的負面報導。而在中國大舉於各國進行大外宣之際,不少國家的記者卻在調研過程中表示,他們認為中國的大外宣手法對於該國的新聞報導內容影響有限。
其中,一名義大利記者向報告的作者群表示,他認為義大利具有識別來自中國的假新聞所需的「抗體」,而另一名塞爾維亞的記者則批評中國大外宣的品質很差,也與該國的輿論不相關。不過,報告的作者也發現,幾乎每個國家的記者都坦承,各國都目睹越來越多中國發佈的內容混入他們國家的媒體系統中。
報告寫道:「塞爾維亞媒體中,每天都有一篇中國官媒的文章,義大利的安莎通訊社也因與中國新華社有內容共用機制,所以每天都會刊載50篇新華社的內容。而儘管中國與各國媒體簽署的大量的合作協定,但許多塞爾維亞記者仍堅持認為,中國的影響仍是有限的。一名記者認為,中國在大外宣手法上該學的還很多。」
儘管各國記者都認定中國大外宣的影響有限,但林慕蓮卻認為,各國記者本身的媒體素養也不見得高到可以有效的遏止中國大外宣隊各國媒體生態帶來的衝擊。她告訴德國之聲:「許多民主國家面臨中國大外宣衝擊的共同弱點是,新聞機構自身的經濟脆弱性。這意味著許多國家的媒體機構在無法派記者到中國的時候,必須仰賴來自中國官媒的內容,因為中國官媒往往是唯一免費的資訊來源。」
這份報告中也指出,中國在新冠疫情爆發時展開的大規模醫療外交活動,也讓北京在許多國家執行的大外宣任務中,為中國建立一個可靠合作夥伴的形象。作者們在報告中寫道:「在部分國家,中國被視為最準確的新冠訊息來源,這也表明中國對全球敘述的影響越來越大。調研結果顯示,接受中國捐贈新冠疫苗的國家,相對的也產生更多與中國相關的正面報導。」
林慕蓮表示,在中國更積極且廣泛在全球透過大外宣來改變媒體大環境時,各國記者與媒體機構應該認知到的是,中國所提供的免費內容不一定真的是免費,因為接受這些免費內容等於為中國的大外宣提供了一個切入點。
她向德國之聲表示:「如果民主國家的媒體使用了這些免費內容,它們應該仔細地標明,讓讀者不對這些內容產生任何懷疑。相對的,如果民主國家媒體機構的記者受北京邀請參加免費的中國之旅,他們應該對於自己最終在中國的大外宣中扮演什麽樣的角色有更清楚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