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中國醞釀開啟一場「攻勢法律戰」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

文/王崑義

12月16日中國國台辦的例行記者會上,新華社記者探詢了是否可能推出「國家統一法」的問題?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沒有肯定回答問題,但也沒有否定這項傳聞,而是非常堅定的搬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關於國家統一的規定說法,明確的回答「中國堅決貫徹執行」統一的政策。

一項傳聞會搬上國台辦的記者會上,由官媒和官方一搭一唱,不免讓外界相信這已經是一個已經在進行中的立法方案。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邵宗海在台灣媒體上撰文就肯定的指出,從台灣經驗來看,提出「國家統一法」的有無可能性,再包括了國台辦發言人堅定的、而且不作拐彎抹角的直接回應,應該是確定這項可能會命名的「國家統一法」,已進入研擬的階段。

兩岸法律戰從防進入攻階段

如是,那麼什麼原因讓中國中國這時急於推出「國家統一法」呢?

蔡英文從2016年執政以來,初期由於著重「消滅國民黨」,所以在取得立法院多數的情況下,以多數暴力的方式通過了「不當黨產、「轉型正義」等條例,對國民黨進行「抄家滅族」的大動作。

國民黨雖然被抄到已接近「滅黨」的狀況,但是2018年「韓流」崛起,讓國民黨雄風再起,一舉拿下13縣市百里侯的席次,讓民進黨一時驚惶不已,2020年的總統大選看似岌岌可危。

可惜的是,國民黨的內亂不止,從黨內總統初選開始,就自亂陣腳半年,再加上香港的「反修例」風波,讓蔡英文的聲勢再起,在今年1月11日一舉拿下817萬張的史上最高選票。

    當然,在內有國民黨自亂,外有香港「反修例」送風,本來可以借風順水的打這一場選戰,但是民進黨卻不是一個「不作為」的政黨,反而借風使力,再不斷的修正「國安五法」,甚至趕在2019年底結束前,還要通過一個「反滲透法」,為「抗中保台」的選戰主軸加油添火,這是民進黨為了保證保證達到絕對勝選的關鍵。

但是,在民進黨不斷的藉著美國的「東風」,加上香港「反修例」的南風大打法律戰的時刻,中國中國由於需面對美國總統川普不斷的在貿易戰、科技戰與軍事上的較量,根本無暇對應民進黨咄咄逼人的「法律戰」,使得中國對台「法律戰」一直處於「落後挨打」的局面。

如今,美國總統大選已定,民主黨的拜登已經把川普掃進歷史的灰燼,以拜登的行事作風,應該不會再像川普一樣的採取「抗中保台」的政策,這就讓中國有空騰出一隻手來對付民進黨的「法律戰」。

一場無硝煙的法律戰正要啟動

那麼中國又該怎麼選擇跟民進黨打法律戰呢?制訂「統一法」當然是最容易出擊的作法。

在民進黨選舉時以「抗中保台」打起法律戰,無非是讓民進黨的「獨」更有法律定位,這種「項莊舞劍」的作法,不必然真的想針對台灣人民,但是以國安議題制訂法律,實質上就是意圖把台灣的地位以各種「反中」的法律,確立台灣「國家」的地位。

這種步步為營的作法,雖然不像陳水扁時期採取激進的「正名、制憲」,但是這種緩步的制訂法律的手法,最終的目標還是會殊途同歸。所以,中國涉台學者看得懂民進黨的操作模式者,無不憂心忡忡,認為中國若不在法律戰上加緊跟上,台灣可能真的就要一去不復返了。

當然,中國涉台學者的憂心,中國官方當然不會無感,只是如何選擇切入點,卻是相當重要的操作手法。

其中「國家統一法」顯然是最便捷的操作方向。畢竟,2005年制訂「反分裂國家法」之前,就已經傳出中國要制訂「統一法」的說法,最後祭出的卻是「反分裂國家法」,而不是傳聞中的「統一法」。

之所以「統一法」會變成「反分裂國家法」,主要還是在於「統一法」被認為攻擊性太強,在兩岸統一的時機還不太成熟之際,貿然制訂「統一法」,並沒有實質的效益,也不必然能夠阻擋民進黨向獨立的方向邁進。所以,中國最後選擇制訂「反分裂國家法」,僅是作為防禦的動作,只要台灣不走向「法理台獨」,那麼兩岸還可以維持和平相處的局面。

但是,15年過去了,台灣經過民進黨的兩次執政,已經改變中國希望在兩岸政策上採取「融合發展」的政策,甚至希望兩岸能夠走向「心靈契合」的境界,再來談統一問題的環境與條件。

民進黨因為看不清中國的「苦心」經營兩岸關係,中國的不作為,反而被民進黨看成是一隻「紙老虎」,所以他們要禁兩岸交流,就禁,要禁台商到中國投資,也禁,尤其是任何跟中國有關的商業行為,一概要斬草除根,讓兩岸好不容易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定下的「和平共融」之策,完全被連根拔除,讓「統一」的土壤不再。

所以,為了反制民進黨不斷進逼的法律戰,這次中國回頭制訂「國家統一法」的作法,也是反被動為主動。中國以更強勢的進攻手法制訂「國家統一法」,內容勢必不會再像反分裂法一樣,只是簡單的規範,也許「國家統一法」會比較傾向「港版國安法」一樣,更細部的規範台獨的懲罰規則,讓台獨人士無法再為所欲為。

中國若採取「攻勢法律戰」,恐怕屆時會規範到「雖遠必誅」的階段,民進黨若不再兩岸關係上收斂,兩岸法律戰一打起來,恐怕才真會是一場讓民進黨人恐懼的無硝煙戰爭。

(作者王崑義/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教授,本文為國戰會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