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無人艦艇 如何對決?
文:譚傳毅
據美國海軍研究學會(USNI)網站4月19日報導,美國海軍首次在空中和海上同時使用有人和無人系統的演習。現在美軍流行輕量化和小型化,陸戰隊是這麼走,連海軍也開始建造輕量化與小型化艦艇。預期這種小型化艦艇將出現在南海,是美國版的海上游擊戰,或稱分散式作戰。
美軍無人艇的使用
美軍在南海尚未擁有島嶼基地的情況之下,無人艦艇需要母艦的加持。例如陸戰隊輕型兩棲艇(以下稱輕型艇)需要兩棲攻擊艦、船塢運輸艦、驅逐艦的指揮管制、火力與後勤支持。海軍無人艇本身配備了武器,更需要母艦作為作戰指揮與控制中心、並作為回收站。
美海軍新型無人艦艇有兩種型號:海上獵人號無人艇(Sea Hunter)與海鷹號無人艇(Sea Fly)。海上獵人艇長40米,重140噸,最大速度27節,航程達10000海浬。
海鷹號是美國海上獵人號的姊妹艦,但是噸位更大(LUSV),艦體長度將達60至90米,最大排水量可能有2000噸,幾乎已經達到護衛艦的噸位了,而且無人艇將和MQ-9無人機協同作戰。
如果美軍希望陸戰隊輕型艇與海軍無人艇能夠和MQ-9B協同作戰,還需要等一等。雖然MQ-9B具備自動起降功能,但要在兩棲攻擊艦上起降有困難,只能從地面起飛。而美軍在南海沒有基地,只能從日本、新加坡、甚或調動台灣的MQ-9B。即使飛到了南海戰區,所剩的航程也不多,如何協同海軍長期作戰呢?
無論是陸戰隊的輕型艇或是海軍的無人艇,都需要母艦的支援。兩棲攻擊艦和船塢運輸艦可以同時攜帶兩者到南海進行分散式作戰,但是母艦不能離開太久太遠,因為還有後續的回收工作,但是分散式作戰卻要求這些小型作戰艇要散佈得越廣越遠越好。
當母艦放出陸戰隊輕型艇或海軍無人艇之後,母艦本身就是個大目標,很容易遭到解放軍的反騷擾或襲擊,放出去的小型艇很可能被逐一解除武裝。再加上兩棲攻擊艦裝載的無人艇數量有限,為了這幾艘無人艇動用兩棲攻擊艦,成本效益似乎划不來。
最佳的狀況就是美軍在南海擁有幾個島嶼基地,先期把兩棲艇、無人艇和無人機駐紮在這裡,再從基地出發在南海到處擴散,這才能遂行分散式作戰。看起來,南海島嶼基地或菲律賓是美軍的剛性需求。
中國「天行一號」
中國第一艘無人艇叫做「天行一號」,於2017年9月份下水,全長12.2米,滿載排水量7.5噸,最高速率達60海裡,採油電混合動力,航程1000公里。
從噸位可以看出,這款無人艇的尺寸不大,航程也短,建造數量必然非常龐大,非常適合在島嶼周邊海域以狼群方式進行防衛作戰。與其搭配的將是022型飛彈飛彈艇和056型護衛艦,可能由056擔任母艦,指揮022、天行一號和岸基察打一體無人機協同作戰。
天行一號擁有許多黑科技,例如油電混合的發動機與電池同時工作可讓它高速行駛,迅速抵達戰場。所配備的機槍具備槍口與船體穩定系統,可在顛簸海面高速行駛時控制船體穩定並維持射擊準確度;此外還配備AI技術、電磁防護措施、火控雷達與紅外追瞄系統導引魚雷、水雷和飛彈。如果天行一號失去行動能力,還可自毀。
有意思的是,美中兩國不約而同的在同時期發展新型無人艇有三個意義:
第一,美中都不想以「大艦」直接對決,因為衝突升級的成本與風險太大,從遼寧號航母編隊和羅斯福號航母編隊南海相遇的事件就可以看出端倪;未來美中兩國都有意限制潛在衝突,至少在「無人」的層面。即使兩國真的發生衝突,損失的不過是裝備,不會有人員傷亡。
第二,美中「小艇」對決「大艦」,仍然是以「大艦」為基礎,只有在大艦能夠消滅小艇的前提之下,小艇與大艦的「快慢差」才能決定戰爭的進程與結局。例如伊朗擁有許多飛彈快艇,但也不敢貿然攻擊美國航母,因為伊朗無法承受美軍的報復。如果解放軍沒有航母編隊,恐怕搞再多的無人艇也沒有用。
第三,小艇的出現必然帶動美中兩軍兵力結構的調整,也就是邁向更多的獨立部隊編組例如獨立無人機旅和無人艇旅等,當然,戰區指揮體系也更複雜了。比較尷尬的可能是美國海軍,至少陸戰隊裁減了人力與重型裝備換取無人機和輕型兩棲艇,而海軍卻什麼都沒有犧牲。
「小艇作戰」的反思
相對於大艦作戰,小艇作戰顯得溫和得多,而且在敵對雙方鬥爭過程中,幾乎不會傷及無辜。對於美國人而言,撤出阿富汗伊拉克的火辣辣戰場,或多或少平復了美國人民厭戰的情緒。
如今美國面對新的敵人中國,更可以借此轉移美國人的視線,而且美中軍事鬥爭幾乎不會死人,看起來這個生意可以做。一旦美中開展小艇作戰,就註定了兩國的長期鬥爭,我們來看看小艇作戰能夠告訴我們什麼。
第一,小艇作戰的本質是騷擾與消耗對手,目標是打擊對手的心理,一方面壓迫對手放棄戰鬥,另方面說服我方軍民奮戰不懈、並使對手感到氣餒厭倦。
第二,小艇作戰是弱者的武器,例如19世紀的法國的快艇海軍、中共建政之後的飛潛快海軍、現在的伊朗海軍等。現在的解放軍海軍沿襲了飛潛快傳統,對於「以小博大」戰術特別上手。
第三,小艇作戰不是決戰,而在於開闢多處戰場,強調戰術上的勝利,以蠶食方式不斷的累積小勝為大勝,直到對手退出戰場。持續的行動只是表像,本質上是政治鬥爭的持續,是讓對手明白繼續與我鬥爭是一件愚蠢划不來的事情。
第四,小艇作戰目標具有階段性與仲介性的特色。在美中的矛盾中,小艇作戰可以獲得階段性談判的催化劑。目前美軍無人小艇整體能力遠不如解放軍,若在小艇對峙中落敗,美軍勢必要和解放軍談判。
第五,小艇作戰雖然是軍事行動,卻是濃厚的意識型鬥爭。有幾個幾個議題必然會被兩國操作:遏制中國、對抗帝國主義的壓迫、反對外國勢力入侵、南海主權的聲索、要求建立新秩序等。
結論
美陸戰隊與海軍開始輕量化與小型化,從某種角度來看,美軍實力下滑,大艦越來越無法壓迫解放軍。而不幸的是,小艇戰術恰好墮入解放軍擅長(飛潛快)的領域,只怕美軍的耐力不夠,無法打持久戰。
(作者譚傳毅/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本文首發華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