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農條款」將制約民進黨角逐北市長擴散效應
文/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
12月2日民進黨中常會討論修正《黨職人員選舉辦法》,放寬參選資格,讓原本入黨兩年始有被選舉權,改為不受入黨期限限制,此被黨內部分派系質疑是為讓民進黨智庫副執行長、隸屬新潮流系吳怡農參選台北市黨部主委所鋪路。作為黨內第三大派系正國會中常委陳茂松、陳亭妃對此辦法修正提出疑義,質疑此修法有因人設事、任意修改黨章及偏重個別黨內派系之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因此裁示「下次再討論」。然12月16日民進黨中常在正國會派系全力反彈下,將此案繼續擱置,預計23日中執會繼續研議修改。若屆時順利通過《黨職人員選舉辦法》修正,入黨不及二年的新潮流系吳怡農即具備競選民進黨台北市黨部主委資格,並也可能成為2022年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
台北市黨部主委選舉因薛凌及王孝維互控賄選而暫停,已延宕六個多月,民進黨中央有意重啟選舉,因傳出擬為吳怡農修改黨內辦法而導致外界沸沸揚揚。如此修法被黨內批評為「吳怡農條款」,不利於民進黨政黨形象認同及支持度。蔡英文主席表示討論相關修法,主要目的有兩個:第一讓年輕人入黨更快被處理;第二是選舉資格上進一步放寬,包括黨部主委和黨主席,希望放寬資格,讓更多人參與,讓整個黨的選舉有更多、更好的選項。然而,這樣放寬資格原本或有甄選更多優秀政治精英之美意;但適逢台北市黨部主委選舉及2022年台北市長選舉,此以放寬標準及資格又可能針對特定對象,恐被質疑修法不具公正性及正當性基礎。
若再對照於蔡英文總統允許開放美國萊豬進口台灣,竟然採取行政命令方式,其決策風格頗有由上而下、個人專斷之特質。儘管修正降低入黨資格年限、條件,這樣看似吐故納新、讓黨吸納更清新優質政治世代,確實對於政治精英培育助益甚多。然這對既有民進黨黨內派系共治、黨內民主及政治人才甄選、地方選舉衝擊,恐也產生諸多不利政治影響。
首先,吳怡農作為黨內新生代形象清新為可培育政治明星,但仍欠缺具體選舉及治理經驗。作為蔣家第四代蔣萬安在2020年競選連任立委過程,面臨同樣擁有美國名校高學歷、顏值、且年紀相仿的吳怡農挑戰。從政治行銷及公共議題掌握比較,吳怡農擅長以空戰高曝光率迅速累積人氣與知名度,但蔣萬安運用陸戰對戰,兩者皆以公共形象中「雙帥」對決而使選情升溫。
然影響政治選舉結果不單是個人所謂「帥」形象,尚包括人格特質、群眾魅力、政策議題倡議及公共政策論述、建構市政願景及目標能力及人際關係親和力等,也包括政黨內部資源及派系整合。若未來形成國民黨籍台北市長候選人為蔣萬安,曾有近兩屆立委任期所培養立法能力、處理公共政策議題及政治經驗,及對政策擘劃能力;相對於吳怡農尚欠缺無論是來自中央或地方政治實務經驗,且在黨內各派系欠缺團結凝聚的前提下,分裂的民進黨恐無法應付團結的國民黨。換言之,來自新潮流吳怡農是否會受到黨內各派系支持,仍不無疑問。
其次,吳怡農本身參與民進黨黨齡不及兩年,並未深耕地方與台北市基層社會存在脫節現象,既無任何地方、中央民意代表或地方、中央行政首長的治理經驗,甚至未曾擔任不分區立委。固然首次參與立法委員即與國民黨政治明星蔣萬安對陣,但並無當選,若以此政治經歷參與台北市長,其政治資歷及經驗皆明顯不足。且因「吳怡農條款」已遭特定派系反對,因此選拔吳為黨部主委恐也惡化派系共治關係。儘管市長候選人的提名權屬於黨中央,但因地方黨部主委擁有建議權,且對市議員提名具影響力,吳怡農被歸納為新潮流系,黨內派系分別是英系、海派、正國會與綠色友誼等派,若由吳擔任市黨部主委無異是強化新潮流在台北市政治影響力。
對照民進黨歷任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水扁曾擔任市議員及立法委員、李應元擔任立法委員及環保署長、謝長廷任立法委員、高雄市長及行政院長;蘇貞昌曾任屏東縣長、台北縣長及行政院長;後民進黨曾禮讓白色力量柯文哲未曾提名,而在柯文哲第二任連任不再禮讓而提名姚文智,姚至少也是曾任立法委員及新聞局長。因此從政治人才培育角度來說,吳怡農將近四十歲左右,其實應需要更多政治歷練及實務參與,方有利於培養成政治明星,具備良好公共關係、政策論述及行銷、公共政策議題倡議,政策立法及執行能力,對於成熟政治實踐家培育不可或缺。
復次,台北市長候選人遴選攸關全國性地方選情,應慎選人選。從2018年地方大選來看,2018年民進黨新北市推選行政院前院長、前台北縣長蘇貞昌後,聲勢看漲、黨內中生代逐漸去除雜音定於一尊,可謂明智選戰策略選擇。若台北市長選舉可援例辦理,徵召行政院前院長謝長廷或游錫堃代表參選,不僅代表民進黨沒有缺席、亦可整合內部、以其高聲望亦可勸退中生代姚文智等人。然民進黨高層最後採取不與柯文哲繼續合作,而強推姚文智參與競選。姚文智將台北市長選舉拉高至獨立建國目標,不僅違背民進黨主流思維與「維持現狀」主張,影響中間選民投票取向,波及民進黨地方選情。
儘管藍綠政治格局仍維持,但中間選民及第三勢力在台北市的比例更為明顯,姚文智之選舉戰略被視為只能鞏固基本票源,無法開拓中間選民,過於強化意識型態對立。相對於柯文哲在兩岸路線雖持務實主張,若謝長廷參選以其政策彈性與務實,正可破除其魔咒。謝長廷不僅曾擔任行政院長、高雄市長,具有國政治理及地方治理經驗,同時又有駐日代表外事經驗,這對首都的善治及城市行銷、及兩岸城市交流有其助益。同時,台北、新北市長藉由曾任行政院長的政治天王參選,可以相互拉抬選情,台北市長選舉若形成三強鼎立局面,國民黨、民進黨及白色力量,民進黨或可三分天下而勝選,猶如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一樣。
再者,台北市長選舉應重視候選人政策論述及政治性格成熟穩定,應提出偏狹及激進政治主張,或者發表極具爭議性政治言論。例如2018年姚文智選舉造勢場合充斥「獨立建國」、「國家首都」、「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一邊一國」、「建立獨立新國家」等訴求,並無法發揮母雞帶小雞功能,也無法發揮擴散效應;即使參選新北市長前行政院長蘇貞昌也無積極與姚文智相互拉抬,彼此無法幫襯刺激選情及民意支持度。這導致民進黨在台北市長選舉中無法凸顯城市治理能力,無法拉抬市議員選舉;甚至某些市議員試圖與黨候選人切割。這反讓民進黨處於政治光譜上呈現最激進的路線,促成柯P兩岸路線往最中間溫和路線,發揮選票極大化效應。
吳怡農曾針對國防及兵役問題,提出若干頗具爭議性問題。10月14日吳怡農提出「聯合國土防衛」理念,拋出運用「在家當兵」構想將國防耕植於日常生活中。在「全民防衛」中,強調「全民的參與」,提高侵台代價以嚇阻敵軍的效果。其實踐的方式是讓每個社區都有應變和抵抗的能力:一支由公民組成、不分性別、跨年齡層的「國土防衛部隊」。吳主張台灣應推動「在家當兵」,引發退輔會主委、前國防部長馮世寬直批「渣男」,雖後來馮世寬立刻改口「他是充滿智慧的年輕人」。7月時吳批評漢光演習發生翻船意外,直指演習是表演的批評。由此可見,目前吳關注國防議題但卻引發高度爭論;若吳有意朝向競選台北市長,應關注多元的民生、經濟及環保、交通等市政建設課題。
最後,民進黨元老級政治人物為黨發展及個人生涯,無論是執政前或後皆積極參與地方首長選舉。然現代新生代在六都直轄市長一屆或二屆後,皆圖謀在政治上更往中央高層晉身。誠如先前所論,謝長廷在任職行政院長卸任後投入台北市長,蘇貞昌在卸任行政院長後投入台北市長、後新北市長,游錫堃卸任行政院長後,也是投入新北市長。
現在民進黨內呈現一種聲浪,由桃園市長鄭文燦投入台北市長選舉,新竹市長林智堅卸任後投入桃園市長選舉,另外基隆市長林右昌表態有意參選台北市長,無論是衛福部長陳時中,或鄭文燦、林右昌皆具有良好中央或地方執政經驗,若由其代表參選市長,候選人無論是政治形象、公共關係及政策倡議、擘劃,皆屬適當人選之一。而若上述人選皆有意朝中央高層或部會首長職位,一旦民進黨喪失地方執政,也會衝擊中央層次選舉。
此次若是誠如媒體所報導,民進黨高層介入《黨職人員選舉辦法》修正,試圖為人鋪平參政之路,然卻不具備良好政治經歷及優勢潛能,如此政治操作不僅重挫黨內派系共治及團結,更可能如同2018年般錯估政治情勢及遴選不適當候選人,那麼誠如民進黨內台獨理論大師林濁水所言:「民進黨選情凶險的,就不只是台北市而已」,台北市長候選人要具備有開疆闢土、發揮擴散效應,且能與各地候選人相互襯托、拉抬及合作而非是政治孤鳥,不可因台北選情而波及全台選情,否則2022年地方選舉恐使「地方包圍中央」再現及蔡英文政府施政持續恐陷入「孤島效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