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周忠菲》G2:川普的政治詞典,究竟有無新意?

川普在川習會後再次提出G2,表達美國與中國的關係。中美互動關係的加強,意味著在川普的政治詞典中,台灣問題,不可能「缺席」。民進黨的「依美抗中」路線,將惶惶不可終日。
文/周忠菲
川普2.0執政已10個多月。「川普現象」最近出現一個動向:一方面,「川普作風,表現異常」,兩黨較量,越演越烈。美國政府已經停擺36天以上,超過歷史紀錄。亞太地區的美國盟國,對美國地區戰略的不穩定性,表現出不安。另一方面,川普在結束韓國釜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面後,再次提出G2,表達美國與中國的關係。
G2概念最早提出是在歐巴馬政府時期。不認同者表示,說這是「炒冷飯」,「無甚新意」。過激者高聲強調,稱「中國不會上當」。也有持中允立場的,指出中國的態度是:不明確拒絕,也不做進一步表示。還有比喻「過高」的,說川普重提G2,是國際關係的「一塊試金石」。台灣媒體的「落腳點」不一樣,總體上認為,美國目前沒有明確的對台政策。對美國可能交易台灣,感到擔心。
本文認為,對這次川普提G2,應從美國希望化解中美經貿衝突的角度理解。而中美經貿矛盾衝突的長期性,對世界穩定的影響,也將影響美國對台政策,因此,「川習會」前後,川普提出G2,是其「特立獨行」,在其政治詞典中,也是有新意的。其焦點也許不僅僅在於「中美共治」,是另有所指。
從歷史演進角度,從國際社會的反應,從台灣民眾的反應看,設想如果中美經貿平衡能夠逐步實現,設想如果G2暗示的減少衝突的趨勢得以保持,以及美國國內政治局面能保持穩定,本文判斷,台灣問題的解決,有希望成為下階段兩岸關係中的「濃墨重彩」。
一、重提G2:顯示追求一個合作而非對抗的中美關係
從歷史角度看,2009年歐巴馬政府,首次提出中美G2概念時,主要背景是2008年後,中美合作共同應對金融危機,成為全球性議題。雖然歐巴馬政府推行了「重返亞太」戰略,後來又推出試圖排斥中國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但總體趨勢是中美關係合作大於競爭。G2概念被「熱炒」,但也沒有落實到行動上。如當時的印度、澳大利亞等美國盟友,都持「冷眼旁觀」,「無動於衷」態度。即使在安全上依賴美國,與在經濟上依賴中國之間,採取務實平衡。避免直接評論「G2」概念本身。
經歷了川普一期發起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拜登政府,到川普二期關稅戰,美國盟國對美國的信任,因川普「美國優先」和「交易式外交」而動搖,世界整體對美國的無條件信任在減少,對美國觀察的成分在增加。對川普重提「G2」,同樣是印度和澳大利亞,出現了「警惕被邊緣化意識」抬頭的現象,這其實是美國相對衰落所產生的,美國盟國追求自主平衡外交的反應,或者說表達他們對多邊主義的追求。不一定能產生「左右」G2的效應。
中國的冷靜與中國的一貫立場相關,即支持國際多邊主義,傾向於通過聯合國、G20、東協、歐盟等多邊平台,解決國際事務中的問題。這也是中國外交政策在國際上具有廣泛認同基礎的原因。
川普提G2,在於顯示他在2.0時期,將追求一個合作而非對抗的中美關係這一立場。但對於強化G2這一概念,川普並沒有宣布具體舉措。這與共和黨目前在國內的處境,激烈的國內政治鬥爭有關。
二、川普將恢復美國經濟,列為治國重心
川普描述G2格局,暗示希望中美實現戰略穩定,暗示美國希望避免直接捲入在亞太地區發生的激烈衝突。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此外也必須看到,川普的亞洲之行,仍然在繼續推銷印太戰略,包括鼓勵日本「出線」,煽動印度與澳大利亞,繼續與中國為敵等,這些顯示川普「連續性外交」的手段,讓人「眼花撩亂」。但集中精力恢復美國經濟,才是川普政治詞典中最想要強調的核心要義。此外,川普必須顧及,這種強調不能與他「美國正在再次偉大」的美國夢藍圖相牴觸。這需要技巧。
如最近兩天川普在解答共和黨在民意測試中的失利狀況,未來的期中選舉時,強調他接下來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食品、價格、就業等經濟問題而絕非其它。
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在談及川習會時,強調中美雙邊關係,對世界的影響,越來越重要。含義深刻,其一,在多極世界中,美國經濟要發展,就需要維持全球經濟的開放,減少關稅戰等對其它國家的經濟脅迫。川普提出G2,在如何讓中美關係,通過合作而不是衝突,實現與美國利益的一致方面,顯然將遇到難題。其二,激進的川普霸權至上,美國優先,冥頑不化的單邊主義,肯定走不下去了。世界各國對G2的反應,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三、如何看台灣問題在川普的政治詞典中的「缺席」
中美元首會晤前後,川普直接而多次提及G2概念,用以指出中美在全球經濟和安全格局中實力地位的變化,但沒有觸及台灣問題。本文對川普政治詞典台灣問題的「缺席」,認為是「有新意」的:
原因之一,川普政府希望顯示,他此刻將聚焦於如何在多極世界中保持美國競爭力,如何保留美國「優先」,並在國內重整美國經濟。目前對台灣問題的「表達方式」,其含義可以從多方面理解。
G2概念,也是川普政府對亞太地區的經濟、軍事趨勢改變有所認識的一種反應。例如這次中美第五次經貿會談結束,中美宣布「貿易戰休兵一年」時,美方代表表示,雙方就某些框架性問題,達成協議。對比今年3月21日,中美宣布重啟經貿對話時,中方直接將台灣問題列為首位。對第一輪中美經貿談判的報導基調為:雙方取得的實質性進展,內容涉及關稅、科技合作、軍事溝通機制,氣候議題等,包括中美軍事熱線的建立以及加強台海風險的管控。可見台灣問題非但不可能在中美關係中「缺席」,而且台灣問題在川普的新戰略中居何種地位,將重新考慮。
原因之二,川普需要繼續敲打民進黨。這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民進黨長年將共和黨的扶持,視為「理所當然」。在歐巴馬和拜登任內,民進黨接受民主黨要求其扮演的「軍事冒險者」角色,結果押錯了寶。另一方面,中國軍事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台海局勢為之一變,導致美國國內政治中,避免在台海問題上直接對抗中國,成為一種主流聲音。在台灣問題上,川普需要借「G2」概念,傳遞某種不便解說的「新意」,也需要與拜登政府鼓動民進黨進行軍事冒險,進行區隔。
原因之三,美國擺出姿態,給民進黨當局,繼續施壓的需要。如不久前美國《時代雜誌》將賴清德評為「魯莽」的領導人,如美國在台協會AIT,對國民黨新任主席鄭麗文的當選,「快速反應」,發出賀電,如首次罕見,國民黨內有人對美國「賭氣」,高聲說:「我們不需要」。
四,結論
美國政治中「川普現象」,使得世界各國、尤其是美國的盟國和中小國家感到震驚。關稅戰帶來的世界不確定性的增加,使美國的盟國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這種情況下,川普重提G2雖然有多重目的,但對世界的影響是正面的。中美互動關係的加強,意味著在川普的政治詞典中,台灣問題,不可能「缺席」。民進黨的「依美抗中」路線,將惶惶不可終日。
(作者周忠菲為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同步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