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裕明專欄

國戰會論壇/蔡裕明》2027「戴維森窗口」的幽靈 還在台海遊蕩?

中國大陸航母福建號(左)完成多型艦載機彈射測試後,在10月1日首度現身海南三亞港,與另一艘航母山東號(右)並列停泊,罕見的雙航母畫面引起關注。

文/蔡裕明

2025年10月初,歐洲太空總署(ESA)Sentinel-2公布新一波衛星影像。這些影像當中顯示,位於上海長江口一帶的解放軍海軍多艘大型兩棲作戰艦艇密集同框,至少兩艘075型兩棲攻擊艦、一艘071型船塢登陸艦,以及備受矚目的076型「四川艦」。

這些船艦各有分工。071型作為大型海上運輸與指揮平台,負責載運登陸艇、裝甲車與兵員,而且最近還進行以「燎原-1」(LY-1)熔毀超音速反艦飛彈。075型甲板長、可同時起降多架直升機,有著「小航母」或「海軍二當家」之稱。076「四川艦」才剛剛進行電磁彈射的測試,配合無人機或小型固定翼機,可讓偵察與投送更靈活。

而且如果再加上9月22日解放軍才公布航母福建號已可用電磁彈射,把殲-15T、殲-35和空警-600分別彈射起飛並成功降落到甲板,證明航母與艦載機能正常搭配運作的訊息,以及8月解放軍聯合民用滾裝船與海軍聯合演訓的訊息,似乎展現反介入/區域拒止以及登陸的能力。

幾乎就在同一時間,總統賴清德在雙十國慶講話中強調台灣主權,並重申《聯大第2758號決議》與「台海和平穩定」的立場,引發中國外交部猛烈批判。前述訊號疊加在一起,雖不等於戰爭迫近,但已重新憶及「2027年時間線」,並確實說明北京正把「造得出」往「用得上」推進,從反介入/區域拒止,再到運用航母掩護兩棲登陸作戰,並從外海載運、接近岸邊到上岸後推進的「登陸鏈」,再加上海空遠距偵警與制空支撐,正在同步進行驗證。

2027 時間線生成

「2027 時間線」最初源於時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Philip S. Davidson)上將在2021年在國會的證詞。他直言:「台灣顯然是他們在那之前的野心之一。我認為威脅在這個十年內是顯而易見的,實際上是在未來六年內。」這段話把風險視窗大致落在 2027 年前後,隨後被美國國防社群稱為「戴維森窗口」(Davidson Window),用來提醒決策者關注中國可能在該時段提升對台軍事選項的可行性。

此後,時間線的討論不再停留於單一將領的個人判讀,而是成為跨機構的能力評量。美國國防部與情報圈將2027視為觀測解放軍現代化的座標點。例如,CIA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曾表示,習近平已要求解放軍在 2027 年前做好相關準備,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Mark Milley)將軍與多位軍種領導人也在聽證場合呼應,指稱這一時點可作為評估聯合作戰、力量投送與艦載航空等能力進展的檢查基準,而非「入侵倒數」。

盟友端的訊息亦增添權威性。澳洲前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在 2025 年「台北安全對話」演說中指出,「習近平要求解放軍在2027年前做好準備」確實存在。以其「五眼聯盟」決策圈的背景,他特別強調自己是以曾親身面對中國脅迫的政府首長身分發言,意在提醒各界不要因為政治語境的起伏而忽略軍事能力累積所帶來的結構性風險。

而為何是2027?除了解放軍建軍 100 週年的象徵節點,這一年也接近中共第21次全代會,外界普遍估計習近平可能尋求前所未見的第四個任期,同時,這也落在台灣下屆總統選舉(2028年1月)之前的敏感期。把這些政治時點與軍事規劃疊合來看,較合理的解讀恐是,北京希望在2027年前,把兩棲體系與後勤、航母與艦載機、電磁與無人作戰、遠程打擊與聯合作戰指管等關鍵能力,提升到可用水準,讓領導層在評估武力選項時,認為「有能力承受外部介入的風險」。

從「造得出」到「用得上」的體系預演

這回「被拍到」在上海長江口出現多型兩棲艦「同框」,更可能在驗證整條作戰線能否銜接,先把部隊與作戰裝備帶到外海,再安全接近岸邊,上岸後向內推進,並以穩定補給維持行動。

在兩棲作戰的開始,071、075、與076等艦艇各司其職。071承擔大量運輸任務,將人員與裝備送到「門口」,並維持隊形與基本節奏,075則以長甲板進行直升機運作,負責垂直投送與接近段的快速奪點,076則朝「無人/小型固定翼」節點發展,意在強化偵搜、指管與遠距支援。當三型艦在同一海域、相近時段同時現身,代表的恐不不僅是靠泊時程重疊,而是在驗證隊形、補給與甲板起降等流程能否步調一致。或結合「渤海海怪」的地效飛行器快速建立運輸網絡,讓解放軍在局部的戰場具備更強的兵力投送與機動能力。

外層空域與預警方面,航母「福建號」已進行電磁彈射(EMALS)完成殲-15T、殲-35的彈射與著艦測試。空警-600固定翼預警機可拉長偵知範圍,匿蹤戰機負責制空與護航,兩者結合的用意,可為兩棲艦群在接近岸邊時提供較穩定的時間窗。航母並非取代兩棲艦,而是從外海提供必要的空域與偵預支援,降低接近段與登陸前後的壓力。

後勤與增援則仰賴民用滾裝船的納編。近期解放軍於8月聯合演訓一次動用多艘滾裝船,測試跨區調動與海上集結能力。滾裝船不是為首波搶灘,而是把重車、工兵與物資分批、有系統地送上岸,完成「港區—堤岸—道路」的快速銜接,這使「登陸」從單一時間點的動作,轉變為可以持續推進的補給接力。

如果說071、075與076解決「如何從海上到近岸」的問題,那麼在浙江玉環基地被發現的新型「水橋級」登陸駁船,則試圖解決「從近岸到陸地」的終極難題。「水橋級」登陸駁船曾於今年3月於廣東湛江與多艘改裝過的民用渡輪與貨船進行協同操演。

「水橋級」的本質是一個可延伸的浮動碼頭。其長達120公尺的坡道,使其能克服潮汐和淺灘的限制,直接將主戰坦克或步兵戰車等重型裝備,從艦艇的塢艙或滾裝船的甲板,直接對接到台灣的沿岸公路或港口堤岸上。

也就是說,從兩棲艦的前端協作、航母的外層支援、以及滾裝船的後勤續航,合在一起就是一場「能力展示」,目標在確認這條作戰鏈能否長時間、跨海域、在不同天候與電磁環境下仍維持協作順暢,讓「造得出」確實轉化為「用得上」。

解放軍期中驗收的成績單?

在解放軍秀肌肉的同時,台海的政治氛圍也因賴清德總統的雙十國慶講話與北京的強硬回應而更顯詭譎。賴總統重申台灣主權與維護台海和平的承諾,並觸及《聯大第 2758 號決議》的解釋權,北京則將此視為對其核心利益的挑戰。

政治訊號拉高之際,更需要用「可驗證的能力」來說明。克勞塞維茨提醒我們,戰爭充滿摩擦與迷霧,任何具體行動都要回到體系能否在壓力下正常運作,包括,跨軍種資料鏈能否互通?聯合作戰指揮員是否具備多域決策能力?戰術數據與火力調度能否「同時到位」?

也正因如此,上海的艦隊集結可視為「2027 時間線」的具象化,不僅是船艦的硬體同框,更是把071、075、076結合航母、滾裝船與「水橋級」登陸駁船,嘗試組成節奏一致的聯合作戰鏈條。這個趨勢提醒台灣,必須把不對稱反制從概念做成能力、從裝備做成節奏。依賴總統「T-Dome」多層防禦構想,要把外海到岸上的每一段都變成對方的高成本區域,外層拖慢接近,中層打亂時間窗,內層卡住道路與補給,使其兩棲作戰體系在摩擦與迷霧中難以維持穩定運作。

(作者蔡裕明為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