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蔡炫》禁止抖音 政治正確下的「數位鬧劇」

王義川(左)稱學生使用抖音「白目白目」,呼籲校園禁用。王世堅(右)則酸有人太玻璃心,引發熱議。
教育部長鄭英耀回應日前民進黨立法委員王義川,指出「中小學應禁用抖音」允諾研議,這場看似關乎「資安教育」的公開質詢,迅速引發世代對立及輿論風暴。當支持者主張「防止統戰」,反對者批評充斥「意識形態」,依循政治正確又無相關配套,恐讓禁止抖音的「數位鬧劇」荒唐上演。
「禁止抖音」已折射出台灣當前政治文化的深層焦慮,民進黨對青年世代的不信任,外加媒體識讀教育的長期忽視,導致移轉數位世界的焦慮恐懼。當政治人物以封鎖取代理解,透過管制掩蓋無能,整個社會將會陷入「表面安全」的集體幻覺。事實上,王義川的發言比起抖音本身還要可怕,首先是批判青年作為開端,凸顯少數民意的執政傲慢;第二是將抖音妖魔化的焦慮策略,鎖定青年進而掛一漏萬;第三則是漠視制度空洞與自立門戶的主體性。
王義川公開痛批使用抖音的年輕人是「白目」,暗示他們遭受大陸影響,這種說法不僅引發青年反感,也展現出執政者對「數位原民」的陌生與傲慢。年輕世代使用抖音,主要在於短影音的自我展演,外加直覺形式的影音元素,能在短時間內與外在互動共鳴,從來不是政治選擇。
政治人物將「使用抖音」歸類為「思想錯誤」,這種概念不僅扭曲事實,也將傷害民主社會的言論自由與多元文化,教育目的在於啟發對話,而非定義誰是「得體」還是「白目」。此外,令人憂心的是,這種政治正確口號正在製造世代仇恨,當青年一代被污名化為「遭滲透者」,也將使得不同世代的信任逐步崩解。當教育政策被轉化為政治審查的工具,禁止抖音也將開啟另類數位極權。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與民進黨立委林月琴、沈伯洋、林楚茵等人,日前召開記者會呼籲「修法納管,別讓TikTok演算法危害兒少身心健康」,帶出「禁抖音」風向,也讓外界不假思索地將青年沉迷與價值崩壞歸咎於抖音。這類簡化指責不僅誤導輿論,已反映出台灣媒體識讀教育的全面潰敗。一旦教育體系無法教育學生辨識資訊真偽,同時理解影音背後的價值偏見,再多封鎖也都只是緣木求魚。
台灣教育長期停滯在「資訊操作」而非「思辨能力」,也不積極在課程綱要納入相關素養,例如PTT作為一個極具規模和影響力的網路社群,早在1995年於國際上被廣泛討論,展現獨特的公民參與、時事討論以及網路文化。然而,即便台灣已是數位先進,使用者卻未必理解訊息後設、媒體框架甚至意識形態,導致任何新興平台都能輕易洗腦使用者。與其封鎖抖音,不如正視教育系統的落後與媒體素養的貧乏。
賴政府若以「資安疑慮」為由禁止抖音,在同一邏輯上,包含小紅書、微信甚至Meta旗下的Facebook與Instagram也該一併封鎖。事實上,歐美平台對個資蒐集與用戶追蹤的侵入性更甚抖音。民進黨若只針對陸資平台出手,恐將暴露政治正確與冷戰思維,忽略當代資訊生態早已多元交錯,青年世代並非只被抖音平台影響,而是同時活在百花齊放的「演算世界」。
台灣若想追求數位主權(Digital Sovereignty),關鍵不在於「禁」,而是「建」。理應投入資源打造開源技術、資料透明、本土社群、生態平台等,能讓用戶在多元選擇中還能找到自己國家的「原生平台」,而非在恐懼下被迫封閉「外站平台」。民進黨政府除了防堵之外,也該思考如何自立門戶,政府如果持續陷入「封鎖反射」,恐怕只會逼著青年用戶駐足海外平台,我們應該思考數位創意與內容產業如何強化,而非只在平台主權上陷入意識型態。
禁止抖音淪為政治正確下的「數位鬧劇」,整起事件暴露出台灣政治治理的虛偽焦慮,從王義川敦促教育部「研議封鎖」抖音,表面上是保護青年世代,實際則是掩飾教育失能。事實上,政府以封鎖代替教育,便是數位時代的懶惰政績。殊不知,台灣正在這場數位帝國爭奪戰中節節敗退,忽略大陸正以抖音模式卡位世界的主權AI。
(作者蔡炫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中天新聞網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