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魏麓宸》洪秀柱參加九三閱兵 沒有不正當性

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左)前往參加九三閱兵,隨後與中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右)會面。
文/魏麓宸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助理研究員)
9月3日,大陸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大會」之名舉行閱兵活動(俗稱九三閱兵),共26國國家元首親臨現場,其中包括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與俄國總統普京。然而,回到國內,民進黨政府的注意力,卻主要聚焦在前國民黨主席洪秀柱赴大陸參與閱兵活動上。
陸委會副主委沈有忠痛批洪秀柱赴陸參與閱兵乃「是非不分」,並指出「10年前的柱柱姐,大是大非反對參與閱兵,10年後變柱柱姨,卻昨是今非」。他同時強調抗日戰爭由中華民國主導,與中共當局毫無關聯,並批評中共與出席閱兵國為「新威權集團同學會」。因此,他認為此次閱兵不僅毫無正當性,更涉及刻意扭曲歷史。
然而,若回顧當年的時空背景,沈副主委的批評就顯得不那麼有說服力。10年前,正值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前主席連戰執意赴大陸參與閱兵時,時任總統馬英九及府院黨高層,包括當時擔任立法院副院長的洪秀柱在內,皆一致反對,強調「應考量國人感受」、「應堅持我方抗日史觀」。
當時,政府官方舉辦了多場紀念活動,如外交部的「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短片發表及音樂會」、國防部主持的「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暨民國104年軍人節」,以及革命先烈秋祭等。這些活動除了紀念那個得來不易的勝利與表達對犧牲英靈的感念外,也同時展現了我方官方抗衡大陸史觀的實際作為。由此觀之,連戰前主席當年執意赴陸參與閱兵,確實存在不妥之處。
時隔10年,沈副主委再以「大陸刻意扭曲歷史」之論指責洪秀柱,但此時背景已有所不同。正值抗戰勝利80周年,賴清德總統與民進黨政府非但未舉辦任何官方紀念活動,在例行秋祭忠烈典禮中,也表現尷尬;在「軍人節暨全民國防教育日表揚大會」中,雖提及「九二海戰」、「八二三炮戰」與「團結必勝、侵略必敗」,卻隻字未提抗戰勝利;對於二戰80周年,則以「終戰」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長期的二戰歷史敘事均以「抗戰勝利」為核心,而「終戰」一詞則是日本敗戰時使用的表述。如今總統以「終戰」描述歷史,不僅與既有國家敘事背離,更有貶低我國地位之嫌。此情況下,沈副主委指控中共「竄改歷史」的立場,顯然失去論據基礎。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賴總統隨後又提到「從二戰的勝利到九二海戰以及八二三砲戰的光輝,最寶貴的教訓就是團結必勝、侵略必敗」,前後論述自相矛盾,使人難以分辨總統眼中,我國究竟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
綜上所述,沈副主委對洪秀柱的批評表面上似合乎情理,但若比對10年前與當下的情況,論述便顯得牽強甚至帶有幾分滑稽。10年前,馬英九政府透過多場實際活動堅守官方抗戰史觀,以抵抗大陸史觀;如今,賴清德政府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選擇噤聲,甚至使用「終戰說」,自降國格。在此對比下,沈副主委的指控不僅顯得矛盾,也折射出民進黨政府政策與歷史立場的不一致。
在此情況下,兩岸局勢雖仍緊張,洪秀柱赴陸參與閱兵行為並非單純「正當性不足」問題。其一,她的行動可視為釋放緩和訊號、嘗試紀念國人共同歷史;其二,凸顯出在官方噤聲、甚至自降國格的「終戰說」之下,民間政治人物成為維護「抗戰勝利」敘事的異質聲音。 因此,筆者呼籲政府當局:在指責他國「竄改歷史」之前,應先確立並堅守自身歷史敘事與國家立場。只有「先把自己的臉洗乾淨」,政府的批評才可能真正具有正當性與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