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雨詩 / 巴士海峽兩端 台菲是命運共同體

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訪問印度,接受印媒專訪時說,若中國與台灣爆發衝突,菲律賓「無法置身事外」。
「從呂宋島北部飛到高雄,只要四十分鐘。」
小馬可仕總統在印度接受《第一郵報》專訪時,語氣淡得像是在閒聊旅遊行程,卻把一顆地緣政治的炸彈輕輕放上了桌面。
對於長年研究台海安全的人來說,這四十分鐘是一條在地圖上直直劃過的紅線——從菲律賓呂宋島北端,跨越藍得發亮的巴士海峽,到達台灣南端的港灣。飛行時間短到,你還沒喝完機上的一杯咖啡,戰火的陰影就可能跨越這片海域。
這句話的分量,不只在於它精準描繪了距離,更在於它來自一位現任國家元首的公開承認:菲律賓「不可能在台海戰事中置身事外」。
這與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早已在東京政界深植的那句「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不謀而合——只是今天,馬尼拉也用自己的版本,把它納進了國家戰略的詞典。
北京的「內政」口號與雙重標準
話音未落,北京的反應就像海嘯般迅速湧來。中國外交部用熟悉的劇本開場——「曲解一個中國原則」、「在核心利益上玩火」——語氣嚴厲得像是在當眾訓斥一個犯錯的學生。
吊詭的是,當北京要求別人不要「干涉中國內政」時,它自己卻毫不遲疑地跨過巴士海峽,對菲律賓的外交自主指手畫腳。這種雙重標準,早就不是新聞了。從台灣到南海,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外交姿態屢見不鮮,唯一不變的是——它幾乎從未奏效過。
事實上,每一次過度反應,都是一聲提醒:台海與南海並不是誰家的「後院」,而是一片所有沿岸國家都無法置身事外的公共海域。結果,北京越是大聲喊話,越讓區域國家彼此之間的距離縮短,像一塊塊拼圖,慢慢拼出一幅「共同防衛」的地圖。
巴士海峽兩端:從地圖到街巷的連結
打開地圖,你會發現台灣和菲律賓之間隔著的,只是一道不寬不窄的藍色水道——巴士海峽。這裡有商船的引擎聲、漁船的曬網味,也有颱風季節裡翻騰的海浪聲。這條海峽,承載的不只是經貿航線,更是雙方的安危命脈。
在主權安全上,台灣早已習慣在中國軍機和軍艦的壓力下生活;菲律賓則要應對中國海警船與軍艦在南海的長期「盤旋」。
經濟上,菲律賓是台灣重要的農產與勞動力來源;台灣則是菲律賓電子零組件與能源運輸的重要節點。文化交流更是交織成網:二十多萬菲律賓人在台生活,從工廠到醫院、從看護到工程師,都是台灣社會運作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台灣政府多年來也在制度上提供保障與緊急援助。
這樣的關係,不是偶然的偶遇,而是一條條事件編織成的長線。2016年,雙方簽下漁業合作備忘錄,減少南海漁業爭端;2018年,菲律賓打開更多市場讓台灣農產品進入;2020年疫情蔓延時,台灣向在台菲律賓移工提供防疫與醫療協助;2022年,菲律賓批准美軍在北部基地擴增部署,讓防衛觸角直指台海方向;隔年,雙方啟動高層級海上搜救合作;到2025年,小馬可仕用「台灣有事即菲律賓有事」這句話,為雙邊關係的戰略意義畫下醒目的註解。
在戰略地圖上,40分鐘的航程不是旅行日程,而是一條衝突外溢的高速通道。台灣是第一島鏈中段的樞紐,呂宋島北端的美軍EDCA基地面向台灣,就像一道前沿防線。任何台海衝突,都會在巴士海峽這個「風口」迅速擴散,將菲律賓直接捲入。
從撤僑到聯防:合作的軌跡正在成形
小馬可仕談到撤離二十萬在台菲僑時,說的不是一張空泛的藍圖,而是一幅已經開始描繪的現實場景:港口上停滿接駁船,菲律賓空軍的運輸機準備起飛,台灣各地的集結點湧現等待撤離的家庭。而這種規模的動員,需要的不只是危機當下的應變,更需要平時就建立的制度化合作。
撤僑只是序幕。要應對台海局勢的外溢影響,台菲必須在外交、國防、內政之間架起直接而暢通的「熱線」,定期舉行海上搜救與空中撤運的聯合演練,把能源運輸安全與海域巡防納入共同規劃。這種合作,不僅讓菲律賓僑民在台灣感到安心,也讓台灣企業與居民在菲律賓的存在更有保障。
更長遠地看,這條從撤僑到聯防的合作路徑,是將「生命共同體」四個字落在地圖與街巷之間的具體化行動。它意味著,雙方不只是鄰居,而是肩並肩站在同一條安全防線上的夥伴。
地理讓我們靠近,現實讓我們並肩
小馬可仕的談話,不是挑釁,而是一面映照現實的鏡子。它讓台菲之間的安全連結,從智庫報告與外交詞藻,變成元首級的公開共識。
對北京而言,這是一個重新審視外交手法的契機——每一次威嚇,都只是把更多鄰國推向彼此的懷抱。對台灣與菲律賓來說,這是一個倒數計時的提醒:在這條40分鐘的航線上,牽動的是數百萬人的安全與未來。沉默,從來都不是選項。
(作者為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