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黃惠華專欄

自由開講/黃惠華》引進印度移工 盼長照醫療領域列優先

勞動部引進印度移工,初期以一千名為目標,以傳產製造業優先。圖為移工示意圖。

◎ 黃惠華

台灣於2024年與印度簽署MOU,確立勞工引進的政策框架,關於印度移工引進,台印雙方已達成多項共識,包括開放行業初期以傳統製造業優先,首批引進1,000名,以及其中5%採用直聘制度,然而,事隔一年多仍未有所進展,對此勞動部長洪申翰,與印度方仍有會議以外的溝通籌備,確切引進時間點還需跟印度討論。

台灣引進印度移工具有多重戰略意涵:印度勞工受限於國內就業機會不足與薪資偏低的「推力」,而台灣基層產業對勞動力的龐大需求與相對較高的薪資水準,則構成強大的「拉力」,吸引印度勞工赴台工作。因此,台灣此項政策不僅意在緩解勞動力短缺,也期望透過制度化合作,實現雙邊互利,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共同發展。

台灣與印度在勞動力市場上呈現明顯的互補性。印度超過一半人口年齡在30歲以下,卻面臨國內就業機會不足,形成強烈的輸出動因;而台灣則因人口老化與少子化,導致營建、製造、農業與長照等基層產業勞動力缺口日益擴大,形成明確的需求。這種人口結構與勞動市場的互補,使雙方合作更具基礎與前景。

在制度面,印度擁有多年向中東等地輸出勞力的經驗,已建立完善的派遣體系與國內支持機制;在人力素質與就業結構上,印度不僅提供基層藍領勞工,亦有大量受過專業訓練並擁有國際技能認證的人才,能滿足台灣製造與營建等產業對技術人力的迫切需求。透過與台灣的合作,印度移工可與台灣技術職能檢定系統接軌,建立相應的評鑑機制與職涯發展通道,讓移工不僅限於短期補足人力,更有機會培養成具長期貢獻力的產業技術人員。總體而言,台灣與印度的勞動合作,有望在制度設計、產業發展與人力資源培育等層面形成良性循環,並發展成為區域勞動力合作的典範。

印度籍勞工開放行業初期將以傳產製造業優先。然而,隨著台灣高齡化問題日益加劇,長照與醫療體系人力短缺已成為嚴重社會挑戰。許多醫院基層護理與照護助理人力無法補足,不僅影響照護品質,也加重現有醫護人員的負擔,台灣醫院引進外籍護佐,已有先例,並非不可行。

雖然台印勞動政策初期先導入一千人印度移工進入特定產業,但未涵蓋目前人力最缺乏的長照、醫療領域。台灣若能與印度技能發展部門合作,針對長照、醫療、看護、護佐領域設計專屬職能訓練模組,不僅可對接產業需求,若能優先開放女性移工名額,將有助於舒緩社會對印度男性移工在家庭或私人空間工作的不安感,更符合台灣社會的文化敏感性與安全期待。

除此之外,如何吸引外籍學生來台就讀醫療相關科系,建立中長期的人才培育與留任機制,台灣提供具吸引力獎助學金,不僅能吸引優秀學生來台深造,也為未來本地醫療體系注入多語、多元文化背景的新世代照護人力。畢業後,他們可選擇留台就業,投入醫療院所工作,也可返回母國貢獻,促進雙邊的知識流動與外交互信。

此策略不僅是解決即時人力缺口的手段,更是深化長期人力合作與國際醫療連結的基礎,符合新南向政策以人為本之精神。

(作者為全球話智庫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