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黃惠華專欄

國際瞭望/黃惠華】戰爭型態超越疆界 著重多領域作戰

美國國防部長赫格賽斯在香格里拉會議發表演說。

◎黃惠華

 今年香格里拉對話第4場全體會議由紐西蘭、法國與芬蘭國防部長主講「網路、海底與外太空的防衛挑戰」,是亮點之一。3國防長指出,當今戰爭型態已超越傳統疆界,網路空間、外太空與海底基礎設施的安全風險日益嚴峻,國際社會亟需攜手制定新規則,加強合作。第4場主題實際上是對2023年北約軍事委員會會議中提出的多領域作戰(MDO)概念與軍事轉型方向的回應與延伸。

 該場會議是呼應北約多領域作戰發展,並在網路、海底與太空等關鍵基礎設施的防衛建立國際共識與規則,具有戰略協調政治性意涵。紐西蘭、法國與芬蘭都是北約成員國與合作夥伴,其中,法國為北約主要成員,今年3月制定新太空戰略,以強化主權與競爭力,以及對太空戰略自主性的追求。

 紐西蘭雖非北約正式成員,卻是其全球夥伴,並與英、美、加拿大與澳洲等「五眼聯盟」,在情報與科技安全方面高度整合;今年4月太空軍成軍,對科技與資訊戰的高度警覺。芬蘭則於2023年加入北約,在應對俄國混合威脅及北極戰略中扮演關鍵角色,其太空中心坐落在靠近俄國邊境上,扮演監視角色。這場會議不僅凸顯北約成員與夥伴國在新型戰場的共識,更凸顯北約預計將多領域作戰戰略轉移至印太地區的戰略意涵。

擬定戰略 應對俄中威脅

 2023年初,北約舉行國防參謀長級軍事委員會會議,著重於北約的核心軍事理念,包括「戰爭基石」、「歐洲—大西洋威懾與防禦概念」,以及「軍事行動發展計畫」等與當代戰略現實相結合。此次會議考量俄國軍隊在烏俄戰爭中戰術經驗,促使北約及芬蘭與瑞典等夥伴國著手擬定更新多領域作戰、數位轉型、互通性、能力發展、軍事儲備與後勤等一系列關鍵概念提案,與今年香格里拉會議的討論內容直接對應。

 一方面,其是搭配美國「多領域作戰」理論宣傳,美國與北約推動多領域空間與聯合作戰能力的部署,多領域作戰最早於2018年由美國提出,並收錄於美國陸軍建設與訓練司令部所編撰的《多領域作戰:2025–2040聯合兵種作戰的演變》手冊中。該手冊指出,俄國與中共積極發展能夠整合海、陸、空、太空與網路空間作戰的軍事能力,而美國相對面臨落後風險。

網狀化作戰 提升聯戰效率

 美國以「網狀化作戰」為概念核心,藉由建立資訊交換網路,整合情報蒐集、指揮控制與壓制打擊等功能,實現即時、全面、可靠的戰場態勢傳遞,進而提升聯合作戰部隊的戰力與決策效率。

 為此,美國國防部自2021年組建多領域特遣部隊,部隊包含涵蓋情報、資訊、網路、電子戰與太空的綜合體,並配備TITAN系統,此系統運用人工智慧(AI)處理來自陸空偵察裝備所收集的大量資訊。

 北約在「歐洲保衛者」等演習框架中,積極展開多領域作戰能力的整合與演練,亦在其他一系列針對俄國的軍事行動中,不斷強化此戰略能力。任務主軸轉向「全面威懾」,即利用現有與新興軍力,在各地區具體安全挑戰與威脅情境下,進行綜合威懾部署。

 美軍在阿拉斯加組建以新成立的第11空降師為核心的多領域特遣隊,以強化在北極地區的作戰能力。在印太地區方面,日本、韓國與澳洲軍隊也積極布局多領域作戰戰略,在網路中心戰架構下,擴展部署據點,參與針對俄國北極與遠東地區,以及中共潛在區域或全球衝突準備行動。

A2AD構想 確保靈活部署

 多領域作戰的核心構想,是在敵方實施「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策略背景下,於陸、海、空、太空、網路等多個作戰領域同步進行聯合作戰,打破敵方防禦體系,各作戰領域間確保行動自由與主動權。面對如俄國與中共等潛在對手,多領域作戰要求部隊能夠靈活調整行動方式,在極短時間內創造戰略優勢。

 根據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2022年5月31日報告,美軍建置5支多領域特遣部隊,其中2支部署於印太地區,一支部署於歐洲,另一支部署於北極,第5支則將作為「全球快速反應部隊」使用。

 法國、紐西蘭與芬蘭的經驗,呼應印太地區在這些領域的風險指標正在上升,例如臺海與南海附近的水下軍事部署與偵察行動日益頻繁,已發生多起電纜受損事件。各國亦紛紛推出太空戰略,太空軍事部署與反衛星武器測試,引發太空軍備競賽憂慮。另資安攻擊頻率與強度不斷攀升,特別是關鍵基礎設施如能源、電力、交通系統,面臨來自不同程度的破壞與滲透。第4場正好針對此類風險提出政策對話,成為今年香會中,最貼近戰略現實的一場會議。

 國防部在今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DR)將「太空」納入規劃,是一大進展,真正的戰略價值在於能否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共同建構「新型防禦規則」與「威懾機制」,紐西蘭、法國、芬蘭經驗值得參考。

(作者為全球話智庫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