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雨詩 / 禮遇軍人登機、升艙等 請先重整軍紀

◎廖雨詩
交通部此前宣布,自7月起現役軍人搭乘國籍航空國際線航班可優先登機;不久後,賴清德總統也在「團結國家第四講」中進一步表示,交通部應積極接洽航空公司,在商務艙有空位時,考慮讓軍人自動升等。這些政策原意是展現對國軍的尊敬與支持,試圖提升士氣與社會認同。
然而,政策才剛公布不到幾週,7月27日媒體報導卻爆出陸軍「埔光部隊」一名下士於營區內上網簽賭的醜聞被屏東地方法院判刑。原本寄望營造國軍光榮形象的政策氛圍,瞬間被真實軍紀醜聞拉回地面,形成極端反差。
軍人登機優先,社會觀感先撞牆
政策的出發點並無可厚非。對服役者致敬,本是民主社會應有之義。然而問題在於:當軍中紀律尚未整頓、負面新聞仍頻繁見報時,過早推出「軍人優先升艙」等象徵性政策,是否太快、太衝、太脫節?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直氣壯地穿著軍服站在機場第一排——至少,那位在營區上網簽賭的下士,不該是其中之一。
此外,這種自上而下的中央指示式安排,也讓人不免聯想起過去威權時期蔣介石政府時代的治理邏輯——透過制度性特權彰顯軍人「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但這種作法,是否仍適用於今日追求自由平等的民主台灣,值得深思。
賴總統所言「讓軍人抬頭挺胸」本身並無問題,但那份抬頭挺胸,應來自民眾發自內心的尊敬,而非行政命令式的尊榮賦予。
不是不能優待軍人,而是不能跳過改革
我們當然可以也應該禮遇軍人,但條件必須來自於軍隊的自我淨化與紀律重建。真正值得被禮遇的軍人,不是因為他穿著制服,而是因為他體現了軍人應有的紀律、操守與榮譽感。
當社會仍對軍中狀況存有疑慮,當「簽賭」、「霸凌」、「黑箱」等負面標籤仍常見於新聞標題,此時推出象徵性升等措施,不但可能造成社會觀感上的落差,更會讓軍人本人陷入進退維谷的處境——坐進商務艙,卻換來質疑與異樣眼光,這究竟是光榮,還是沉重?
我們要的不是排場,而是改革。真正的尊敬來自於軍紀清明、體制透明與人民信賴,而非透過安排與施恩來塑造外在形象。
政策該服務的是制度轉型,而非形象行銷
眼前的尷尬現象提醒我們:象徵性政策若缺乏制度性改革的支撐,不僅無助於提升軍人地位,反而會模糊真正的問題焦點。
倘若國防部與軍中高層能嚴格整飭紀律、查明內部亂象、建立透明問責機制,那麼不論是優先登機、升等座位,乃至更多社會資源的投入,都將獲得社會廣泛的理解與支持。屆時,即使軍人享有更多禮遇,民眾也會自然而然地為他們鼓掌歡迎,而非提出質疑。
我們應該做的,是建立一個能讓軍人「站得穩、走得正」的制度環境,而不是讓他們因升艙政策而「飛得高」卻「降不下社會的信任」。
象徵政策無妨,但根基得紮實
這場政策風波不是要反對軍人受到肯定,而是提醒我們:真正的國軍建設,不能仰賴宣傳與特權,而必須來自徹底改革與誠實面對問題的勇氣。
當信任尚未落地,象徵性政策若急於起飛,只會讓人更遠離對軍隊的信賴與尊重。若我們真心希望軍人「抬頭挺胸」,那應該從軍紀整頓、體制開放、社會監督做起。當改革真正落實,民間自然會回應以榮譽與禮遇,不需特別安排、不需另設特權。
真正的光榮,不是登上飛機那刻,而是整個社會心中願意起立致敬的那一瞬間。
(作者為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