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

台幣匯率升值:台灣央行「不出手」惹爭議,出口業會否「做得越多賠得越多」?

手上的一疊美金

文/BBC中文記者李澄欣

「人數較多請耐心等候」、「匯市波動影響本行外匯交易」——這是台灣人手機上的訊息。台幣匯率兩天內急促升值,兌換外幣的人流讓銀行系統不堪負荷,民眾集體經歷網路銀行「大塞車」當機。

在特朗普的關稅戰壓力下,台幣兌美元匯價一個月內累計升值10%。繼上週五(5月2日)日單日飆升3%,週一(5月6日)再急升5%,創1988年以來單日最大漲幅,一度衝破1美元兌換29元新台幣大關,週二回穩到30元。

這波升勢引發多方揣測,本地壽險業和出口商恐慌性拋售美元換台幣,而台灣央行未有出手支持市場,令外界質疑當局放任台幣升值,以此用做貿易談判籌碼。對此,總統賴清德和央行都出面否認美方施壓,並強調目前經濟穩健。

但有學者對BBC中文分析稱,央行是次「不作為」会打擊台商和投資者信心,又警告說,台灣作為出口導向經濟體,若「廣場協議」重演,本地出口商毛利率將一夜間「賺變賠」,觸發中小企業倒閉潮甚至失業潮。

新台幣兌美元為何急升?

出口佔台灣GDP六成,台幣升值衝擊當地經濟
圖像加註文字,出口佔台灣GDP六成,台幣升值衝擊當地經濟

新台幣近期的急速升值被形容為「失速列車」,據彭博社數字,匯率過去一個月累計升值超過10%,從33元快速升值到不到30元。

大背景是川普4月初發動關稅戰,市場對美元資產信心不足,導致美元走弱,亞洲貨幣「被動升值」。此外,市場傳出美國可能在貿易談判中,要求貿易對手國讓貨幣升值,引發市場拋售美元避險。

台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歸納台幣升值的三大原因:第一,台股近期反彈,大量外資把美元轉為台幣湧入市,推高匯率;第二,台灣壽險公司手持大量美債,近期因美元資產貶值而大幅拋售,轉投台灣房地產與股票;第三,台灣出口商擔憂新台幣持續升值,恐慌性拋售美元,進一步推高需求。

「這三個因素讓台幣需求量很大。」吳大任對BBC中文說。「其實央行百分之百有能力解決,印鈔增加新台幣的供給就可以了,但這一次少見的沒有干預,導致台幣匯率短時間內升值這麼快。」

台灣央行「不出手」惹議

台灣中央銀行

台灣央行對新台幣劇烈波動的被動態度,引發市場揣測背後是否涉及貿易談判的考量。

此前有媒體報導海湖莊園協議(Mar-a-Lago Accord),提及川普政府或在關稅談判中,要求貿易對手國貨幣升值,使美元在貶值下更具競爭力。

台灣在野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批評,台幣升值近10%重創台灣出口廠商,政府卻急於營造出台美談判進展順利的樂觀氛圍,無視企業已哀鴻遍野,並提到1985年日圓大幅升值的歷史教訓。

在輿論壓力下,賴清德週一(5月5日)透過影片發表五點說明,澄清台美貿易談判並未涉及匯率議題,強調台灣經濟基本面穩健,呼籲民眾保持信心,並批評部分人士「炒作匯率議題」。

台灣總統賴清德透過影片發表五點說明
圖像加註文字,台灣總統賴清德透過影片發表五點說明

同日稍早,台灣央行總裁楊金龍召開記者會表示,這波新台幣升值源於市場預期心理及外資匯入,否認遭美方施壓,又指海湖莊園協議屬市場臆測並非事實,呼籲廠商不要聽信市場過度誇大或不實分析,產生非理性預期而拋匯。

但吳大任認為,當局的解釋未能釋除市場疑慮,「記者會沒有回答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央行沒有出手干預?」

他指出,美台貿易談判尚未進入關鍵階段,加上美國同時處理多國關稅談判和烏克蘭礦產協議等議題,根本無暇顧及台灣的匯率問題。他補充,即使美方有讓美元走弱的長期目標,也並非當前要務,華盛頓現在要解決國內通膨問題,甚至可能歡迎其他外幣貶值,藉此推動美元升值。

「以我對美國的了解,我相信美國真的沒有施壓,但既然如此,為什麼台灣央行不敢出手?你讓台幣升值,又在事後出來講一大堆,很難讓人信服。而且全亞洲只有新台幣這樣子升值,那麼你又何必呢?」

他表示,台灣央行應該履行匯率管理的責任,讓升值過程循序漸進,例如半年內升值5%,而不是在短短兩三天內急升。「升值貶值各有利弊,不是不能升,是不能在大家還搞不清楚狀況就升,引起市場恐慌,這樣很打擊央行的公信力,動搖投資信心。搞不好等美中關係緩和,資金就流向中國,因為中國匯率穩定。」

台幣升值,大批台灣民眾兌換外幣
圖像加註文字,台幣升值,大批台灣民眾兌換外幣

對於央行的放任態度,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東海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邱達生認為,現時正值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台灣央行可能擔心調節匯率,會影響年底美國財政部公布的匯率政策報告,被扣上「匯率操縱國」帽子,因此面對台幣急升也「束手無策」。

美國依據《2015年貿易促進法》判定各國是否為「匯率操縱國」,有三大指標:一是對美國貿易順差逾150億美元;二是經常帳盈餘在GDP佔比超過3%;三是淨買匯金額占GDP比率逾2%,且12個月中超過8個月為淨買匯。

三項標準中符合兩項會被列入觀察名單,三項全中則會被列為「匯率操縱國」,美國可能要求提高關稅。截至去年11月,台灣已連續五次被列入「匯率操縱國」的觀察名單。

邱達生解釋,以台灣的經濟特質,前兩條紅線必會踩到,因此特別小心不能踩到涉及買匯的第三項,而今年年底將公布的報告,觀察期涵蓋去年下半年至今年6月30日,這讓央行在當前的匯率波動中格外謹慎,「要仔細精算,不想在這個時間點介入」。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則分析指,特朗普團隊最厲害的從來不是表面上的透明協商,而是透過各種管道塑造壓力氛圍,逼使對手「自願讓步」。

「如果說關稅是硬拳頭,那匯率升值就是繞道施壓。這次新台幣、韓元齊升,而日圓、印度盧比反應有限,顯示美方有選擇地施壓,也測試各國反應。」他對BBC中文說。

「對美方而言,台幣升值代表對貿易失衡的「補償」,對台灣則是進入談判桌前的前期讓步。重點在於:這波升值是否為台灣換來更好的談判位置?還是讓出籌碼卻沒想清楚要換回什麼保障?」

「廣場協議」會否重演?

台幣升值衝擊台灣出口業
圖像加註文字,台幣升值衝擊台灣出口業

對於台幣匯率的未來走向,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提出三個可能性,第一是升值10%到30元,第二是升值15%到28元,第三是升值25%到25元。

後者是最極端的情況,相當於1985年《廣場協議》後的歷史低點,勾起了台灣人的慘痛回憶。

1985年美國面臨龐大的貿易赤字,與日本、西德、法國及英國簽訂《廣場協議》(Plaza Accord),聯手干預匯市,促使美元貶值。日圓大幅升值後寬鬆政策導致泡沫爆破,日本陷入失落的三十年,新台幣兌美元則從40元升至25元,升值幅度高達37.5%,出口商利潤被壓縮,掀起倒閉潮,勞動密集的產業外移。

四十年後的今天,台灣依然是高度倚賴出口的經濟體,2024年出口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3%,在亞洲主要經濟體中排名第五。相較之下,南韓的出口佔比為44%,中國為18%。

台灣出口業已感受到明顯壓力,中央社引述台灣汽車內外裝部品製造供應商東陽事業集團稱,其客戶訂單報價週期僅7至10天,新訂單卻按當下平均滙率計價,短期內尚可因應,但台幣匯率急升造成的外匯損失壓力逐漸加大。

科技業方面,晶圓代工廠台積電及聯電均估算,新台幣兌美元升值1%,會造成營業利益率或毛利率減少0.4個百分點。

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表示,這次升值來得「又急又凶」,持續下去恐引發倒閉潮。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曾呼籲業界「小心地一起摸著石頭過河」,但政府表態後他說有信心會回到穩定趨勢。

台幣升值衝擊出口業的毛利率,包括半導體業

據凱基投顧推算,台幣升值10%對各產業的毛利率衝擊,半導體業在4至7%,電子業下游1至1.5%,網通業5至10%,傳統產業中的窗簾本業在4%、製鞋及成衣本業在2至2.5%。

經濟學者吳大任指出,台幣升值嚴重衝擊出口業,尤其壓縮中小企業的毛利率,假設毛利率在20%上下,現在有10%美國關稅,台幣又升值10%,「出口商可能從賺錢變賠錢,做得越多賠得越多,連訂單都不敢接,更加不敢投資」。

他表示,若台幣匯率破27、28元關口,出口商將難以支撐,中小企業恐怕會有倒閉潮,甚至影響失業;但若央行干預後能穩定在30元左右,則仍有承受能力,因為出口商在接單時會根據當時匯率進行保守估價,以應對升值風險。

「去年底至今年初,台幣匯率約在33元,很多廠商是用31.5至32元來估價的,所以現在就算升值到30元,對出口商來說是會痛苦,但也不至於撐不下去。」

經濟學者邱達生指出,今天新台幣的匯價並非史無前例,2021年疫情期間也曾升值至27元,他預計過了這一波恐慌性升值後,台幣應該會穩定在30元左右,而且台灣不會重演八十年代的「廣場協議」危機。

「時空背景不一樣,現在的美國很需要台灣的電子零組件,尤其在疫情後更是如此,所以台幣一直走強對美國也是不利的,美國也不會希望台幣升值太多。」

連結:關稅戰下,台幣匯率升值是否會致出口業「做得越多賠得越多」? – BBC News 中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