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嘉穎:中國在整個東亞地區軍事和準軍事動作日益頻繁

文/法廣
自台灣民進黨領導人賴清德2024年5月宣誓就職中華民國總統以來,此前在其前任蔡英文的八年任期下迅速緊張的台海兩岸關係似乎進一步升級。中國解放軍戰機戰艦在台灣周邊地區幾乎常態化出沒的騷擾伴隨著頻率越來越高、規模越來越大的軍事演習。
4月1日和2日,解放軍海陸空軍再度開展封鎖演練。法新社引述台灣國防部觀察到的數字指出,這兩天演習出動的戰機和艦船的數字都達到最近一年來解放軍演練單日出動最多的水準。而且,根據中國官方報導的消息,4月2日的演練還進行了遠程實彈發射。而此時正值美國川普政府2025年1月20日上任以來國際關係動蕩加劇。
曾在俄羅斯2022年大舉入侵烏克蘭的行動中深切感覺到危機的台灣,此時對美國常年堅持的戰略模糊的虛實可能也更多了幾分懷疑。如何看北京當局持續提升對台軍事壓力的作為?它與川普政府國際政策的多種不確定性有何關聯?
國立新加坡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先生接受本台電話採訪時表示,中國不僅僅是在台灣海峽,而且也是在整個東亞地區都有頻繁的軍事演練。川普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令其盟友的對美信任度出現動搖,而中國政府政策的不透明也更增添了東亞安全的不確定性。
法廣:中國解放軍最近幾年來在台海周邊地區頻繁軍演。但是自從2024年5月賴清德就任總統以後,軍演頻率在提升,規模也在擴大,兩岸的緊張關係似乎也在升級。這種緊張與賴清德上任有多大的關係?賴清德在兩岸政策的論述上和蔡英文時代有什麼不同麼?
莊嘉穎:其實,我覺得賴清德的論述跟蔡英文差別不大。他主要是希望延續蔡(英文)政策。
中國方面的這些(軍演)動作,我覺得,一方面是來自於它(中國)認為自己軍事實力,與台灣相比越來越強大,覺得中國可以承擔的風險越來越大。另外一方面,其實最近一段時期,中國方面除了在台灣以外,在整個東亞都進行了一些比較大的軍事和準軍事行動。這包括在南韓的經濟專屬區建立鐵柱(法廣註:中國自2024年4月起,陸續在中韓兩國共用水域有主權爭議的區域設置鋼製構築物)、在與日本有爭議的尖閣列島(中國稱釣魚島)附近進行海巡和海軍演練,也在日本上空與俄國有多次軍事演習。此外當然是圍繞台灣的軍機和軍艦演習。在南海,中國也用海警及海上民兵與菲律賓對峙,最近又在澳洲外海進行軍事演習,包括沒有提前預告的實彈演習;最近幾天又在澳洲外海進行海底偵測……所以說,中國的一系列軍事行為不只是針對台灣,它似乎是對整個東亞海域都一直逼近。
法廣:在這次解放軍大規模軍演(海峽雷霆-2025)之前不久,賴清德政府將中國大陸定義成了「境外敵對勢力」。這種表述顯然令北京越發惱怒。您覺得這只是一個詞語的轉換,還是說它實際上也在兩岸關係的論述上有所調整,也就是對彼此的定位有變化了?
莊嘉穎:彼此定位當然是有調整,因為北京一方面對台灣進行軍事演習,另外一方面進行灰色地帶的逼近。賴(清德)就職時雖然發表了相當溫和的演說,但無論他怎麼謹小慎微,北京仍然把它認定是一個傾向台獨的演說。所以,賴(清德)最近的反應似乎是針對中國對台灣的壓力而做出的。
法廣:也就是說,您不覺得他在這方面的反應比蔡英文時代更進了一步?
莊嘉穎:我覺得中國方面對台施壓力度越來越大,賴(清德)是對於這樣的施壓做出反應。如果換做是蔡(英文),她是否也會對中國增加壓力做出反應,我覺得也不能排除。
川普政府的內外政策可能令東亞出現一種戰略真空
法廣:您剛才提到中國最近在東亞一帶演習的動作非常的頻繁。這種局面與美國政府權力交接背景有沒有關係?尤其是川普再次接任美國總統之後,在國際關係的議題中,他目前集中關注的一直是烏克蘭,台灣似乎有些被忽略,至少是沒有真正提上日程。美國的這些作為是不是也造成了一種印象,就是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關注減弱?
莊嘉穎:我覺得不是權力交接的問題,而是川普政府一系列對內對外的政策,包括他對加拿大、墨西哥提升關稅,對歐洲也是因為關稅而起爭執。即使是在美國國內,比如川普政府對政府包括國防部在內的不同部門大幅度削減預算等作為,這些都讓人感覺美國的政治好像缺乏重心。中國或許是覺得可以趁著這樣的情況,去試探美國的底線,甚至可以更進一步的推廣自己在東亞的影響。所以,我認為,中國目前作為的動機中,其實賴(清德)和台灣的成分可能比較少。更有可能是北京認為,美國現在的局勢給它提供了某種機會,覺得美國現在缺乏戰略重心,所以在東亞似乎出現一種戰略真空,那中國就試圖去填補這個戰略真空。
法廣:川普政府上任以後,台灣方面的疑美論重新上升。您覺得台灣人對於川普任下的美國的信任出現懷疑是不是因此有一定的依據?
莊嘉穎:其實之前不管是中國的宣傳還是台灣島內一些親中的聲音也好,都一直在推動疑美論。這種論述最近出現提升,也跟全世界,尤其是跟美國立場比較相近的盟友或夥伴國,對川普比較不傳統的做法或許比較有保留有關。台灣島內的反應也應該納入這一系列美國盟友及夥伴國的反應中。
法廣:川普上任以後,對美國,至少是對美歐跨大西洋盟友關係有極大的衝擊。這對亞太地區的美國與日本、與韓國,與菲律賓或印度尼西亞這些國家的雙邊盟友關係有沒有影響呢?這些國家對他的信任的程度是否也有一些動搖?
莊嘉穎:當然在對川普政府的信任度,還有川普政府的不確定性,這些造成不同美國盟友和夥伴國的一些疑慮。至於川普政府的政策,我們剛剛提到美國國防部長近期訪問亞洲,他當時強調說,美國希望維持在東亞的佈局,提升嚇阻的能力。這種表述不僅是與拜登政府,而且是前幾任可能幾十年的政策都相當相符。不過,因為美國與歐洲出現的分歧,再加上美國國內的一些動蕩,這些都造成美國的全球佈局讓更多國家尤其是盟友和夥伴國產生懷疑。由於這種不確定是全球性的。所以,即便川普政府目前的注意力在歐洲,在北美,但它的效應是全球性的。美國對一方盟友採取更強烈的動作時,會讓其他盟友擔心美國之後會不會把注意力轉向他們。美國對於歐洲和對加拿大的行為,讓其他的美國盟友對美國的承諾,對美國的誠信,有更大的保留,更大的懷疑。
法廣:美國國防部長近日訪問日本,提出來美國會在包括台灣海峽在內的印太地區維持一種值得信任的威懾能力,維持一定的嚇阻能力。在訪問日本之前,他也訪問了菲律賓。菲律賓近年和中國因為南海島嶼主權爭端多次發生緊張甚至衝突。4月1日,菲律賓軍隊參謀長表示,台灣如果遭到入侵,菲律賓將會不可避免地捲入其中。您怎麼理解這種表述呢?
莊嘉穎:這種表述其實非常務實。只需要看看地理就可以發現,菲律賓的北部跟台灣南部非常相近。無論如何,如果台灣那邊有任何動蕩,就可能會有難民潮,還可能會影響到航海安全、航空安全,這些都會很直接地影響到菲律賓。再加上菲律賓有幾十萬的外籍移工在台灣,菲律賓因此不得不考慮可能發生的撤僑行動。所以菲律賓其實很難躲過台灣的危機。而且也不只是菲律賓,東南亞基本上所有國家都一樣,因為他們依賴的航海線、航空線、海底光纜等,多多少少都會經過台灣地區。
法廣:但是好像除了日本提出「台灣有事,日本有事」這種說法,並沒有看到其他的國家有類似的表述……
莊嘉穎:是這樣。其他國家基本上是希望把責任推卸給日本,甚至推卸給菲律賓或者美國或台灣去處理,也就是希望別的國家處理,而自己不用出手,不用承擔可能得罪中國的風險。
中國政策的不透明更增添東亞安全的不確定性
法廣:您認為,中國現在自己的內政外交形勢,是會更促使北京加速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呢?還是說它當前內外交困的局面會讓它更謹慎一些?
莊嘉穎:中國政治現在比較難預測,尤其是近幾年它內部的透明度極度下降,導致眾說紛紜。有一些觀察者認為,中國會因為自己國內經濟的緣故,而在外交方面變得比較保守;另外一些分析認為,中國因為內部的經濟壓力,會把注意力轉向外交和安全方面,因此對台灣會壓力升溫;還有一些說法認為,你無論是升溫還是變得更保守,中國都會希望通過一些動作來表現自己的強勢。這就讓我們看到這些軍演活動。但是,這種情形下,很容易發生擦槍走火,從而提升風險。至於中國如此作為究竟是因為國內因素,而必須轉移注意力,還是因為覺得現在有戰略機會,必須要在這個時候採取更強烈的行動,確實有很多的猜測。這些猜測本身所表現的也是極度的不確定性。而這種不確定性容易導致誤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