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評 / 僅僅10年前,中國遊客還在東京秋葉原搶馬桶蓋

文/觀察者網
2025年,中國帶給世界的震撼絕不止於DeepSeek,海外正在重新熱議中國製造的集體性勝利。回溯十年歷程,從電飯煲搶購潮到寧德時代領跑全球標準,中國製造已完成從”低端代工”到”創新策源地”的史詩級跨越,「中國智造」「中國創造」成為更貼切的表述。這場靜默革命證明,當科技創新與市場活力共振,發展奇跡自會破繭而出。
「這不是給我們看的,這是在告訴美國,該續費了」。
「BBC正在討回資助,但代價是什麼?」
月初BBC專題紀錄片《「中國製造2025」如何讓中國崛起》剛一上線,其「獨特」風格就在中英文互聯網上引發了熱烈反響,各種持續至今的二創與「團建」,為國人平添了幾分新春的歡樂。
不過調侃歸調侃,BBC的動作,反映出西方社會對中國經濟的一場集體性反思。
就在紀錄片上線前一天,美國會附設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剛剛舉行了一場重量級聽證,主題開宗明義:中國製造2025——誰是贏家?
為這場華盛頓高端局鞍前馬後造勢的,並不僅僅是BBC,從去年底至今,美國各主要媒體和智庫,已為這一議題預熱多時,「畫風」也與BBC如出一轍。
不過,當華盛頓左右翼精英都僅僅停留在「中國製造2025(MIC 2025)」這個概念,還是顯得過於淺薄。他們試圖創造一個圖騰,把中國製造的崛起僅僅歸因於一項計畫,並最終為美國國內日趨極端的產業政策辯護。
但中國製造在2025年取得的成績,並不只是某一項產業政策的結果。過去幾十年中,中國構建了一整套從產業政策、教育體系到民間意識的創新主導型社會體系。從歷史悠久的「五年計劃」,到最新的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國最高層的著力點已經悄然從「製造」向「智造」和「創造」轉變,中國經濟體系已經脫胎換骨。
如果今天再發生一場「廚房辯論」,中國拿出的創新之道絕不同於蘇聯的完全計畫式經濟。只有讀懂中國整個創新體系,才能讀懂2025年的中國。
十年涅槃
當如今的中國製造幾乎以每月一次的頻率在華盛頓製造著「斯普特尼克時刻」,無疑彰顯著這個東方大國的發展戰略或更具體的產業政策,已然成為21世紀最令人垂涎的煉金術。
然而回望十年前,中國遊客搶購電飯煲、馬桶圈、電吹風的隊伍,還蜿蜒在東京秋葉原電器街盡頭。
那一年年底,雷軍在紅米Note3發佈會上喊出了「新國貨」的2025願景,他感慨道,小米創業之初,多數人都覺得國產貨很low、廉價、品質不怎麼樣,他就是想改變中國人對中國產品的印象:「我相信小米過去五年已經影響了很多產品,未來大家會更加對國貨豎起拇指。這是我想推動的新國貨運動……新國貨,就是要比洋品牌品質更好、價格更低,希望小米的產品能夠改變國人對傳統國貨的看法。十年之後,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的形象會徹底改觀」。
雷軍為「新國貨」許下的宏願,儘管沒有像更早前王傳福一樣被輿論群嘲為瘋子的囈語,但在當時仍然不被視為有必要嚴肅討論的話題。
從投資人到消費者,人們或許嘴上不乏熱情,但身體依舊誠實。
這種撕裂的圖景,恰是中國製造乃至中國經濟新舊發展動能轉型期的時代切片。
2010年代之初的全球產業版圖中,中國製造正被雙重陰影籠罩:
一方面,依靠超低勞動力成本形成的傳統製造業優勢日漸式微,跨國公司產能佈局向南亞與東南亞轉移已箭在弦上,而中國公司自己的產品受限於孱弱的技術水準,在歐美市場依然是「劣質」的代名詞,以至於曾有知名科技媒體以「KIFR」(Keepin’ It Real Fake)這一侮辱性標籤,建立了獵奇式的中國電子產品專欄。
根據2010德勤會計師事務所與美國競爭力委員會聯合發表的一份權威報告評估,此時的印度與中國製造業競爭力差距正在快速縮小,「未來5年內印度製造業競爭力可能與中國持平」。
另一方面,無論是美國的葉岩油革命和奧巴馬再工業化戰略,還是德國隆重推出的工業4.0願景,都顯示出傳統工業強國正摩拳擦掌重新加固其「護城河」,中國製造業苦苦追趕拉近的距離,可能將被一夜之間重新甩開。
所幸的是,歷史為凡人編織的戲劇性,往往就藏在天光放亮前的濃密夜色裡。
無情的市場競爭,沒有磨滅掉中國企業家的熱情與定力,政策層面的發力,更為這場轉型注入了決定性的加速度。
「惡評如潮」的海思K3V2處理器、特斯拉光芒下被無情戲謔的國產「電動爹」、「只是造了個殼子」的C919,被媒體特稿定性為「裝門面式國產化」的高鐵……正是在這個滿懷冷眼與嘲笑的時期,中國製造由大向強的長征開始了。
時至今日,關於中國製造業與中國科技創新煥然一新的實力,已經有無數統計資料和研究報告加以呈現,好評在此無意贅述。
這場從於無聲處漸漸震耳欲聾的革命,已經重塑了全球物質生產網路的「地形地貌」。技術升級與規模優勢的疊加效應,使得中國製造在保持”世界工廠”地位的同時,正蛻變為全球科技創新的策源地。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回望,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意義已超越單純經濟範疇,成為了文明型國家崛起史詩的核心章節。從來料加工的”微笑曲線”底端,到甯德時代定義全球動力電池標準,這場持續十年的產業躍遷,不僅改寫了”Made in China”的價值內涵,更在百年變局中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全新的現代化路徑參考。
對中國製造內生活力與韌性,最好的評價莫過於來自處心積慮的對手。
上文提到的USCC聽證會上,作為對華半導體封鎖的主要策源地,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分析師委婉承認,「美國政府最終只有有限的能力來阻礙中國的技術進步,從而對地緣政治產生影響。如果說美國的政策制定者能夠顯著影響什麼,以及他們應該把精力集中在哪裡,那無疑是美國自己的創新能力」。
第三次切換
中國製造短短十年間滄海桑田的巨變,是如何成為可能?
包括美國朝野在內,太多的分析總結依然停留於現象層面,由此指向的啟發,也無非是美國或者歐洲需要照抄一部自己的「XX製造203X」文本,並拿出一大筆配套預算發給企業界。
且不說其中爬梳的基礎資訊往往充斥著道聼塗説,如中國製造2025中設定的關鍵核心零部件自給率目標,被長期訛傳為晶片自給率目標。更重要的是,對「經書」的囫圇吞棗,往往會導致錯失其中真正重要的精髓。
從中國製造2025,到層次更高、直接銜接《2006-2020中長期規劃》的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文本背後,實質上反映著中國經濟管理者對這一複雜巨系統運行動力的深刻洞察。
從長週期看,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失衡和再平衡過程如同地殼運動,是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運行的一套底層密碼。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相對於近乎無限的市場需求,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矛盾無疑在供給側。短缺經濟背景下,無數中國企業家正是從見縫插針的貿易「倒爺」或者收購二手生產線起家,迅速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到了九十年代末,隨著各類產品與服務供給側的初步發展,經濟運行的矛盾又開始轉向需求側,擴大內需與積極接入海外市場,共同構成大部分中國人今日印象中的發展戰略框架。
進入2010年代,需求拉動型的中國經濟「常態」,又開始被新常態取代,阻礙潛在增長動能釋放的瓶頸日益在供給側凸顯,不過有別於改革開放之初供給側總量的矛盾,新常態下,供給側高端稀缺、低端過剩的結構矛盾愈發明顯。
相較於消費意願不足,缺乏足夠優質的國產產品供給,往往才是新常態中諸多經濟現象的真正要害,有關於這一點,當下哪吒2的現象級表現足以作為明證。當2024「十年最差電影市場」的哀歎言猶在耳,這部業界「鄙視鏈」底端的動畫電影,卻為整個中國電影產業探明了天空的高度。
正因此,產業升級與科技創新,才會被提到空前重要的高度,成為現代化建設全域中的核心,而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也就此步入第三次發展動能切換期。
新的供給側戰略,顯然面臨著與改革開放之初迥異的現實約束,最大不同莫過於微觀經營主體的變化。以製造業為例,民營企業占所有經營主體的比例早已達到90%以上,而製造業企業500強名單中,也已有近四分之三為民營企業,政府的有形之手,顯然已無法像八十年代般通過指令計畫直接發揮效能。
通過塑造環境影響預期,間接激發微觀主體創新,理所當然成為新時期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方針。
當某些傳統強國在產業政策方向、力度乃至存廢上反復搖擺時,從金融財稅到政府採購、產業配套、城市服務,全政府、全社會以十年計的努力,最終使對科技創新的崇尚涓滴滲透到社會最細微的角落,創新導向取代GDP導向得以牢固樹立。
不過,現實世界中新舊發展動能切換,並非總是伴隨著鮮花和喝彩。相信「相信的力量」,面對一張白紙成竹在胸,從來只是少數心力強韌者才能做到,更多普通人,相信的是目光所及處「眼見為實」,這種集體無意識與宏觀經濟潮汐相遇,催生了輿論場上過往圍繞中國經濟的諸多奇談怪論。
好在,這個文明型國度向自身傳統地位復興的磅礴偉力,總能令一時的「聰明」被迅速戳破。
深度求索(deepseek)創始人梁文鋒,曾對這種狂飆突進的躍進有過一段精彩概括:「我是八十年代在廣東一個五線城市長大的。我的父親是小學老師,九十年代,廣東賺錢機會很多,當時有不少家長到我家裡來,基本就是家長覺得讀書沒用。但現在回去看,觀念都變了。因為錢不好賺了,連開計程車的機會可能都沒了。一代人的時間就變了。以後硬核創新會越來越多。現在可能還不容易被理解,是因為整個社會群體需要被事實教育。當這個社會讓硬核創新的人功成名就,群體性想法就會改變。我們只是還需要一堆事實和一個過程」。
歲末年初,從電影、遊戲到人工智慧、科幻戰機,噴薄而出的「一堆事實」,已經讓許多人開始清晰意識到,集體預期和長線敘事的改變正在發生。
這種看似突然的扭轉,是戰略定力、市場活力、社會合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當世界已然在驚呼之時,這種改變的過程,其實才剛剛開始為多數人所見。
其最終形態,或許會超越所有現成的理論框架,在持續演進中書寫新的工業文明範式。
新廚房辯論
1959年夏天,在莫斯科索科利尼基公園舉辦的美國國家博覽會,迎來了兩位特殊的參觀者:蘇共最高領導人尼基塔·赫魯雪夫和時任美國副總統理查·尼克森。
在佈置著各種現代化電器和傢俱的樣板間前,二人展開了一場載入史冊的「廚房辯論」。
尼克森表示,這樣的房子和傢俱家電,大多數美國藍領工人都能輕鬆負擔,房屋壽命20年左右,屆時消費者往往會直接置換一套體驗大幅升級的新房,因為:
「美國的社會體系是為了利用新技術和新發明而設計的」。(The American system is designed to take advantage of new inventions and new techniques)
赫魯雪夫有意避開了尼克森所強調的重點,轉而圍繞分配問題火力全開。
四十年後冷戰的結局,至少階段性給出了歷史對這場辯論的評判,從麥當勞到可口可樂,從好萊塢到耐克鞋,美國企業在消費品上爭奇鬥豔的創新,比大火箭和原子彈更有效地塑造了地球村村民的心智,喚起了一種普遍而強烈的生活方式嚮往。
誠如波普藝術之父安迪·沃霍爾所言:「美國最偉大之處在於開創了傳統,最富有的消費者和最貧窮的消費者購買的東西基本相同。你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可口可樂,你可以知道總統喝可樂,伊莉莎白·泰勒喝可樂,想想看,你也可以喝可樂。可樂就是可樂,無論多少錢都買不到比街角流浪漢喝的更好的可樂。所有的可樂都是一樣的,所有的可樂都很好」。
在人心之爭中笑到最後,美國勝出的基礎,正是尼克森引以為傲的創新型社會。
今天,從普通人欲罷不能的tiktok、shein、比亞迪、大疆,再到輪番普惠全球人工智慧研究的通義千問、deepseek,品質更好、價格更低的中國產品,正在以同樣的模式悄然重塑著人類現代生活方式的景觀和內涵。
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
設想今天有一場「新廚房辯論」發生,那麼中國人大抵可以更自信地表示:
「中國的社會體系是為了利用新技術和新發明而設計的」。
對面的美國人或者「精神美國人」,也許會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囁嚅道「創新和創造力無法靠人為規劃實現」,接連便是難懂的羅奈爾得科斯經文,碰撞出快活的空氣。
看不見的大手,為什麼在激勵創新上,會肉眼可見地輸給看得見的大手?
中國製造的涅槃,正讓答案變得越來越清晰。
當利潤的指揮棒將美國最頂尖創新人才不成比例地虹吸到極少數行業,刻板印象中的中國式產業政策,也早已吐故納新,在充分發揚市場主體與市場功能的同時,將政府的作用聚焦於彌補市場失靈、分擔具有正外部性的創新對於微觀個體的成本。
從中美研發投入對比上,中國產業政策的價值體現的淋漓盡致。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最新資料,2022年美國企業研發投入達到6927億美元,同期我國企業部門研發投入為23878.6億元人民幣,按名義匯率換算不及美國的一半,即便按照購買力平價上修,同樣有不小的差距。
然而一旦將「解析度」調高,美國創新的「跛腳」就原形畢露,製造業研發投入僅略超過全部企業研發投入的一半,而全部製造業研發投入中,又有約三分之一集中在藥物研發這一單一領域。相比之下,中國企業研發投入則有80%以上進入到製造業,其中ICT行業占比最高約20%。
這種「大集中、小分散」的生態系統,不僅使創新人才與金融資源分佈更為良性,並且在相當比例的實體產業部門實現了「田忌賽馬」式的局部研發強度優勢,更可寶貴的是,協同進化的新舊工業部門,往往能夠在相互之間交叉的邊界,爆發出強大的創新勢能,中國ICT與機械製造產業對新能源汽車的助推就是其中典型範例。
今天,中國社會正在步入創新活力釋放的全盛階段,高校每年輸送的數百萬理工科人才、內外部管道每年彙集的上萬億研發投入,正在源源不斷注入中國製造的企業梯隊,從數十家超級巨頭到數以百計的獨角獸、瞪羚企業,再到近1.5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中國製造或者說中國創造的綿長後勁正在湧現。
這種立體化創新網路,既避免了蘇聯式集中計畫的僵硬,又超越了美國完全自由放任的負面效應,從中誕生全新的現代化范式已然水到渠成。
廚房辯論,仿佛穿越時空的預言。當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震撼慕尼黑車展,當大疆無人機翱翔在亞馬遜雨林上空,當tiktok在不同國度的年輕人之間喚起跨越意識形態與語言藩籬的歸屬感,世界正在見證一場靜默的範式革命。這既不是冷戰式的意識形態對抗,也不是簡單的技術替代競賽,而是人類文明在數位時代對創新發展與普惠共用命題的重新求解。中國製造2025給出的啟示或許在於:當科技創新與廉價普惠形成共振,當產業升級與機會再造達成平衡,發展的奇跡就會自然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