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克疾:為了論證「優勢在美」,《外交事務》這篇文章也是拼了
毛克疾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博士生)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毛克疾
最近《外交事務(FA)》刊發了名為《知彼知己:正確認識中國挑戰》的大文章,作者Jude Blanchette是蘭德公司的中國項目總監,Ryan Hass是歐巴馬時期國安會中國方向負責人,都是美國對華研究的權威人士。
之所以這篇文章極其有趣,就是因為它真的很著急,感覺都快哭了。此文開宗明義大聲疾呼,美國不要慌、不要亂,優勢還很大、中國目前還沒贏,千萬別洩氣,對華鬥爭要堅決到底……
為了論證「優勢在美」,作者先打了一套「中國崩潰論」,不過成分還是老配方——房地產低迷、地方債暴雷、人口萎縮、通貨緊縮,還不忘說幾句中國「政治僵化」「社會躺平」。一通輸出以後,作者又開始搞對比:美國市場繁榮、AI制霸,還可以吸引全球人才、資金,政治制度還能自我糾錯……
真的,我費勁巴拉想找點新說法、新觀點,搞半天居然愣是沒有找到任何有趣之處:中國還是那些弱點、劣勢,而美國還是那些優勢、長處,簡直亙古不變。
歸根到底,美國優勢和中國劣勢,他們都說的很透、很全了,但美國劣勢和中國優勢呢?就算知道也不會多說、不敢多說——這些中國專家,有些人是真無知,更多人是裝無知,但表現出的結果都一樣。
看見中國一個領域一個領域追上來、吞下去、消化掉,美國這些中國專家陷入尷尬兩難:如果承認中國具有內生優勢,那就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政治上萬萬不可接受;但如果選擇做鴕鳥,對中國成就完全視而不見,這種諱疾忌醫、文過飾非就是自降智商,使最後失敗更加不可收拾。
他們大多不願意正視中國取得的成績,更不願意正視全中國這些成績背後的體制機制因素。所以,一看到中國成就,他們就會習慣性重複「智慧財產權偷竊」「政府補貼」「市場扭曲」「低人權優勢」……
其實,中美這些老生常談的優缺點,美國老百姓、戰略界、金融資本早就納入了考量,已經完全factor in或price in。然而,那些美國不願正視的部分怎麼辦?如果這些「中國驚喜」被納入考量,應該做價多少才合適?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這就是為什麼最近一個月內,六代機、小紅書對賬、Deepseek都產生了前所未見但又相似的炸裂效果,因為按照美國兜售的認識腳本,這些好東西根本不可能誕生在中國——中國不配!
最後,中國發展成就瓜熟蒂落,直到再沒有人能夠否認的時候,就勢所必然地開啟新一輪社會觀念的認知重塑、地緣戰略的博弈重估、機場市場的價值重估——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最近幫中國說話的老外數量突然暴增;日本、印度、韓國對華態度忽然軟化;連疲軟多年的中概股、港股也已經蠢蠢欲動。畢竟,中國成就實在太耀眼了,裝瞎自動失敗。
如今,美國已像當年納粹一樣開始沉迷於「奇跡武器」(wunder waffe),希望借重某種技術就能反敗為勝,一開始是加密幣,後來是元宇宙,最近幾年成了AI……
幸運的是,當美國殫精竭慮生怕被中國超越的時候,我們內心可能完全不在乎能否壓倒美國這個問題。歸根到底,只要每個中國人勤勉工作、過好生活,超越美國只是線性外推的自然結果,沒有一絲擰巴,也不會有任何糾結,這叫水到渠成、自然湧現。
再仔細想想,中國很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全面代表人類生產力發展最高水準的社會主義國家!迄今為止,佔據這個位置的全部是資本主義國家,蘇聯摸到了邊沿,但無奈打開方式不對,只能勉力支撐,但最終難以為繼。
那麼,中國十幾億人口的超大規模經濟體,再疊加技術前沿爆發的生產力躍升,會產生什麼樣的人間奇跡?
這可能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應有之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