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

美英拒簽國際人工智慧宣言還強扯中國,「美國更被孤立了」

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為期兩天的人工智慧行動峰會於2月11日在法國巴黎落下帷幕。閉幕當天,法國、中國、印度等61個簽署方簽署了巴黎人工智慧宣言,共同發佈《關於發展包容、可持續的人工智慧造福人類與地球的聲明》,承諾將以「開放」、「包容」和「道德」的方式開發這項技術。但美國及其盟友英國拒絕簽署共同聲明。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美國政府沒有對拒簽聲明做出解釋,不過參會的美副總統萬斯在峰會演講時,直言不諱稱要在人工智慧領域推行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由美國主導晶片、軟體和規則,同時批評稱歐洲「過度」監管。雖未直接點名,但萬斯卻強扯中國,渲染與之合作威脅國安。

東道主、法國總統馬克龍更在隨後的演講中強調人工智慧的國際治理,被認為是對萬斯言論的直接回應。

英國拒簽聲明引發爭議後,唐寧街10號一名發言人以「不符合國家利益」作為英國不簽署宣言的理由。

值得一提的是,「政客新聞網」早前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若缺少美國的支持,英國也不會同意簽署共同宣言。英方此後聲明對這一說法予以駁斥,堅決否認跟隨美國立場行事。

衛報11日批評稱,美英拒簽共同聲明,「打擊了人們採取協調一致的方式開發和監管人工智慧技術的希望」。

英國強調:不是跟風美國

據報導,巴黎人工智慧峰會閉幕式上的這份共同聲明指出,61個簽署方同意,快速發展的AI技術必須是「開放、包容、合乎道德和安全的」,宣導「全球對話」和國際治理,並呼籲避免「市場集中」,以提升AI技術的可及性,這被寫入《關於發展包容、可持續的人工智慧造福人類與地球的聲明》。

據「政客新聞網」11日披露,在共同聲明還處於草案討論時期,川普政府官員試圖推翻其中有關呼籲「讓人工智慧為人類和地球帶來可持續發展」的幾個部分。爭取美方支持的談判一直持續到峰會開幕首日(10日)的深夜,第二天一早又繼續談判,但週二晚些時候公開的簽署方名單中仍然不包括美國。

另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根據一名簽署檔並出席公報會談的某國官員的說法,美國對宣言中圍繞多邊主義的措辭「感到不快」。報導稱,這份宣言將「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國際治理中的協調」列為優先事項。

港媒《南華早報》還稱,有關多樣性、性別平等和可持續性的內容也是川普政府抨擊的主題。報導提到,考慮到中國在人權問題上的一貫立場,中國加入多數派陣營、簽署共同聲明的決定讓一些人感到意外,這也讓美國顯得「更被孤立」。

而英國之所以拒簽聲明,在一些分析人士來看,是斯塔默政府希望避免在美國川普政府上台不到一個月的時候惹其不快的表現,尤其在川普正滿世界狂舞「關稅大棒」之際。

據BBC報導,英國政府在一份簡短聲明中辯稱,政府同意「宣言中的大部分內容」,但出於對所謂國家安全和「全球治理」的考慮,最終決定不簽署檔。

唐寧街還堅稱,其並非跟隨美國立場行事。「這與美國無關,而是關係到我們自己的國家利益,確保機遇與安全之間的平衡。」

據衛報報導,當被問及英國是否效仿美國時,斯塔默的發言人聲稱英方「不知道美國在該聲明上的理由或立場」。一位元政府消息人士也否認了「英國試圖討好美國」的說法。

不過,一名工党議員直言,「我認為我們幾乎沒有戰略空間,只能處於美國的下游。」他們還對衛報表示,如果英國被認為對技術發展採取了過度限制的態度,美國的人工智慧公司可能會停止與英國政府的人工智慧安全研究所的合作。

BBC引述分析人士的話稱,作為(2023年)全球首次人工智慧安全峰會的主辦方,英國一直自詡為人工智慧安全理念的宣導者,但斯塔默政府此舉可能會「削弱該國作為安全、道德和值得信賴的AI創新領導者來之不易的信譽」。

「政府不簽署巴黎公報的決定正在危及這一目標」,事實核查組織Full Fact的人工智慧負責人安德魯·達德菲爾德(Andrew Dudfield)批評道。專注于人工智慧研究的歐洲智庫艾達·羅夫萊斯研究所(Ada Lovelace Institute),其所長蓋婭·馬庫斯(Gaia Marcus)也指出,英國的決定「違背了人工智慧所需的重要全球治理」。

萬斯傲慢演講,「在座政要沒聽到想要的」

人工智慧全球治理分歧不斷的表現,除了美英拒簽聲明,在包括路透社、BBC等諸多主流西方媒體看來,還有美國副總統萬斯在峰會上發表的那番咄咄逼人,又盡顯傲慢的演講。

這是萬斯就職後首次參加全球性會議。週二(11日)會議上,他在演講一開始便毫不避諱宣揚「美國優先」政策,稱「美國是人工智慧的領導者,本屆政府打算繼續在人工智慧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萬斯告訴與會的世界各國領導人和科技高管,人工智慧是 「川普政府不會浪費的機會」,並表示「有利於增長的人工智慧政策」應優先於安全。

「川普政府將確保最強大的人工智慧系統在美國製造,使用美國設計和製造的晶片。」萬斯強調美國是人工智慧領域的「黃金標準」,「美國希望與你們所有人合作……但要建立這種信任,我們需要國際監管制度來促進人工智慧技術的創造,而不是扼殺它。」

緊接著,他直接駁斥了全球對人工智慧安全性的擔憂,警告歐洲盟友不要過度監管人工智慧行業,批評稱「過度監管可能會扼殺一個正在起飛的變革性行業」,反對內容審查。過去,布魯塞爾的監管機構已經針對蘋果、穀歌、Meta等多家美國科技公司展開了多項調查和罰款。

「我們尤其需要我們的歐洲朋友以樂觀而非恐懼的態度來看待這個新領域」,他補充說。

在美媒《紐約時報》看來,萬斯此舉無異於在告訴歐洲,「美國將主宰人工智慧」,同時咄咄逼人地警告歐洲必須廢除相關監管規定,與華盛頓站在一邊。

萬斯還不忘在講話中將矛頭指向中國。儘管沒有在演講中直接點名,但外媒解讀稱,他話裡話外都在暗示與中國合作人工智慧技術將危及國家安全。

他無端污蔑道,「從閉路電視到5G設備,我們都熟悉市場上由‘專制政權’大量補貼和出口的廉價技術。從長遠來看,這種合作不會有好結果。與他們合作,意味著被滲透、挖掘和奪取資訊基礎設施。」

法新社稱,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相比,萬斯的發言「極具對抗性」。

《紐約時報》報導稱,萬斯演講時,「會場鴉雀無聲」,與會的國際政要沒有從他口中聽到想要聽到話,他們對於監管安全和公平使用的期許沒有得到回應。報導還提到,就在萬斯講話的幾個小時前,川普剛宣佈對所有輸美鋼鋁加徵25%的新關稅,「一切都表明了川普政府打算對歐洲採取的態度」。

港媒《南華早報》評價稱,週二的會議暴露了各國在人工智慧的發展前景和監管問題上存在的重大分歧,萬斯的發言「具有美國新政府特有的破壞性」。而從只有英國追隨美國拒簽聲明也能看出,「萬斯在峰會上宣揚的美方立場是被孤立的」。

法新社報導稱,法國總統馬克龍在他之後發言說,人工智慧的發展「需要規則」,需要繼續推進人工智慧的國際治理,「這顯然是對萬斯講話的回應」。作為東道國,法國希望通過此次峰會推動法國及歐洲在人工智慧領域佔據主動。

不過,萬斯在演講後便率領美方代表團離場了,根本沒有聽取緊隨其後發言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致閉幕詞的馬克龍的講話。馮德萊恩也在演講中為歐盟的監管方式進行了辯護。

斯坦福大學「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研究所」政策主任羅素·瓦爾德(Russell Wald)說,「從萬斯的演講中可以明顯看出,美國的政策現在有了明確的轉變。」

「安全將不再是首要關注點,取而代之的是加速創新。他們相信技術是一種機遇,而安全等於監管,監管等於失去這種機遇」,他補充道。

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人工智慧研究機構AI Now Institute的歐盟和全球治理高級主管弗雷德里克·卡爾特烏納(Frederike Kaltheuner)更表示,在中國的DeepSeek橫空出世後,其低成本高性能的產品,讓歐洲人一度認為他們有機會在人工智慧領域展開競爭,「但萬斯現在潑了一盆水,告訴歐洲,‘實際上做決定的不是你們,而是我們’。」

連結:美英拒签国际人工智能宣言还强扯中国,“美国更被孤立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