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是否促使台灣年輕人親中?金融時報調查報道令人深思
文/法廣
正當全球政府越來越警惕TikTok(抖音國際版)對青少年的影響力及其在美國「不賣就禁」的命運懸而未決之際,英國《金融時報》駐台記者Kathrin Hille 在1月17日發表的調查報道「Is TikTok pushing Taiwan’s young people closer to China?」,其中揭露的狀況值得你我深入去思考這個問題 ……
這篇調查報道以台灣嘉義女中去年在作文考試中出了一個不尋常的題目「如何跟獨裁者談判」作為楔子,並由此破題。
報道表示,嘉義女中學生必須為面對強大鄰國的小國選擇一條最佳生存策略:不惜一切代價防止戰爭,或是用武力來嚇阻。考題中提到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攻擊,這跟中國對台灣的威脅的相似之處相當明顯。據老師們表示,看到學生交回來的考卷後都感到非常震驚,好比嘉義女中朱老師說:「幾乎沒有例外,他們都寫到台灣因為又小又弱,所以必須避免讓中國覺得受到威脅,不管他們怎麼騷擾,我們都必須忍耐。」
報道指出,這種帶有屈從意味的態度,跟台灣整體社會普遍的看法形成強烈對比,而年輕人一直以來在台灣社會中往往是最熱血愛國、最支持台灣獨立的族群。
《金融時報》駐台記者接着引述台灣民意基金會去年的民調數據稱,年齡介於20到24歲的人,已經不再是對「台灣人」身分認同最強烈的族群,這已經打破長期以來的模式。而且有跡象顯示,在年輕族群中,台灣延續數十年對獨立越來越強烈的支持傾向,似乎也開始出現逆轉鬆動。
出現這些改變,可能有很多原因。但對一些台灣社會學者和執政黨政治人物而言,主要成因之一就是抖音(TikTok),這個在全球用戶超過10億的中國社群媒體應用程序。
台灣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擔心,使用抖音的孩童可能接觸到的內容看似無害,但會讓他們對中國好感增加、對自己國家反感,他們懷疑這是北京的一種有意策略。
視頻從跳舞開始逐漸推送政治宣傳
《金融時報》引用財團法人台灣網絡信息中心(TWNIC)發布的「2024台灣網絡報告」指,台灣使用抖音的人口約22%,但台灣傳播調查數據庫(TCS)進行的調查則發現,多達44%的小學生使用抖音,國中生的抖音使用率更接近60%,高中生僅略微減少。
據該調查分析,台灣未成年人中,女生使用抖音的比例遠高於男生,許多女生最初使用抖音是為了看舞蹈影片。
住在新北市的14歲女孩宜安(音譯)就向《金融時報》駐台記者表示,她和朋友都很喜歡抖音的舞蹈影片,現在她也每隔幾天就上傳自己跳舞的短影音,並逐漸建立自己的粉絲群。她坦言抖音「令人停不下來」,讓她花太多時間在上面,但她和朋友都否認抖音讓她們更親中。她們都表示「說我們會更親中就是扯。」
該報駐台記者說,台灣人建立起一種自豪的國家認同花了很多年的時間。1991年結束國民黨的一黨專政後,台灣本土文化和島嶼獨特歷史的教學才慢慢鬆綁。
不過,台灣的本土身分認同最終變得相當強烈,尤其在年輕人之中。根據中研院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顯示,最年輕的世代始終是「只認同自己是台灣人」比例最高的族群,有超過八成。
直到幾年前,台灣年輕人還常自詡為「天然獨」。2014年爆發的「太陽花學運」中,數萬名學生因不滿當時政府與中國關係過於親近而佔領國會。兩年後主張台灣主權的民進黨贏得大選執政迄今。
抖音有利中國內容恐降低年輕人對中國戒心
這篇調查報道提及,台灣民主實驗室研究員Eric Hsu正在進行抖音對台灣社會影響的大規模調查。他認為,抖音未必能讓台灣年輕人認同中國,或同意與中國統一,「但它可能使他們降低對中國的戒心,削弱反抗意願」。
在台灣民主實驗室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建立了模仿台灣女學生的抖音賬號,發現看了幾天舞蹈影片後,抖音就開始推薦一些隱含政治意味的影片,包括在西門町進行街訪,引導青少年去比較中國的「民主」與台灣政治體制的弱點。
報道同時注意到,美國內華達大學(University of Nevada)的台灣學者王宏恩2022年發表的研究也顯示,抖音對於支持綠營或藍營的台灣選民沒有明確影響,但對藍綠都沒好感的年輕選民則影響顯著。
他的研究發現,在台灣民眾黨的支持者和中立選民當中,使用抖音者反對台獨的比例明顯高於不使用抖音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兩岸關係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台灣與中國的實際交流規模正在萎縮。這跟1990年到2000年大批台商赴中投資工廠的盛況相比,台商對中國的投資已經連續十幾年下滑。另一方面,觀光與學生交流也幾乎停擺,居住在中國的台灣人數量從十年前的40多萬人降到現在的一半。
另外,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心理學家朱西姆(Lee Jussim)領導的研究則顯示,抖音上有利於中共的內容明顯多於Instagram或YouTube等其他社群平台。研究結果顯示,抖音的重度用戶對中國人權紀錄的觀感明顯較佳,也更想造訪中國。
抖音有影片將賴清德套標「通緝犯」
《金融時報》調查報道續稱,中研院社會學研究員林宗弘則指出,台灣許多年輕人對薪資停滯、房價高漲等問題對政府失望,中國試圖透過社群媒體強化年輕人的不滿,削弱他們參與政治、改變現狀的信心,並且讓他們對中國產生幻想,「將他們對台灣的不滿投射到那個虛幻不實的中國上」。
無論抖音或其國際版TikTok上的一些親中內容甚至包括將台灣總統賴清德套上「通緝犯」標籤,還附上「叛國」及「分裂祖國罪名成立」的字樣。
林宗弘指出,台灣的高中和大學生是第一代抖音用戶,和之前的世代相比,政治參與度更低。他指出,過去幾年,年輕人投票意願顯著下降。他擔心這些年輕人「可能對政治冷感並退縮,這將對台灣的政治未來產生巨大影響」。
嘉義女中的朱老師也憂心說,抖音對學生的影響是「大家都退回自己的泡泡里,越來越不願意也無法聽取別人的想法」。更令人憂心的是「他們沒有準備好與中國抗爭……不覺得我們必須守護這片土地」。
台灣下架抖音容易嗎?
《金融時報》駐台記者提到,在台灣,很多年輕一代在經濟和社會上感到被邊緣化。在2010年代,台灣年輕人面臨起薪停滯但房價卻飆升,部分原因跟台灣的科技業繁榮有關。此外,台灣也是全球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公共醫療和年金制度都受到威脅,年輕人也不滿台灣在環境與能源政策方面的無法永續。
這些不滿已讓他們對傳統的執政黨與在野黨產生疏離感。民調人士指出,他們覺得雙方都無法正視並解決年輕世代關注的議題。
台灣政府官員與專家擔心,抖音正好利用這些社會裂痕。林宗弘說:「我們目前對抖音在台灣的影響還所知甚少,但可以確定的是:對台灣使用者而言,抖音加劇經濟挫折感,也加深所有人的憂鬱傾向,並削弱他們參與公共事務、改變現狀的信心。」
曾任民進黨台北市黨部主委、創辦「壯闊台灣」的吳怡農提出一個簡單的方案,也是民進黨內部分人的主張:將抖音視為國安威脅,由政府直接下架。
幾位受訪的老師和家長,即使對執政黨批評不一,但也贊同政府應該採取下架措施。不過反對黨則反駁,政府不應以任何理由干涉言論自由。
《金融時報》表示,就理論而言,台灣並非全無法可管。抖音在台灣並沒有正式成立分公司,而是透過外部營銷公司運作。民進黨官員表示,這已經違反當地法律,因為根據規定,若要在台灣營運就必須在境內設立法人代表。
也有律師表示,台灣可以要求網絡服務供貨商和其他合作夥伴停止與抖音合作。
「但政治上並不可行」。民進黨立委、同時也是假訊息研究專家的沈伯洋告訴該報駐台記者:「只要民進黨政府有所行動,在野黨馬上就會撿到槍,指控我們打壓言論自由。」
報道指出,這場辯論的影響,當然不僅限於台灣。台灣官員也在關注美國實際要如何執行抖音禁令:就算在應用程序商店下架或封鎖,也還是可以透過VPN繞過封鎖。
台灣官員提到印度的案例,印度政府在2020年6月下架TikTok後,該國的用戶數量實際上卻不減反增。
少數政府可用的手段,可能是禁止服務器供貨商跟抖音合作,進而斷絕抖音順暢直播和影音載入所需的帶寬,沈伯洋說這或許是難得可行的方式。
《金融時報》這篇調查報道認為,台灣如何應對這些難題或許能成為其他國家的參考借鏡。
報道總結時援引台灣民主實驗室研究員Eric HSU強調說,這不只是一款應用程序的問題,更牽涉到生存與價值:「我們需要找到一套有效溝通方式,讓年輕人願意相信我們的民主。如果只是簡單的禁止抖音,只會讓他們更不信任民主制度。」
「一旦我們的社會因此產生分裂,民主體制失去公信力,台灣就失去了抵抗中國的能力。」Eric HSU 如是警示。
整體來看,台灣的政治版圖近年變得越來越複雜。民進黨雖在2024選舉中維持執政,但在野陣營取得立法院多數導致國會政治僵局。當下無論海內外,都有不少人擔心,這可能使台灣更容易出現政治極化。因此,讀完這篇調查報道,大家對於中共通過普受歡迎的社交平台來操弄輿情打認知戰,更應警惕和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