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鐵穹」是什麼?中俄「雙核」威脅下,「鐵穹」能否有效?
![](https://i0.wp.com/taiwandomnews.com/wp-content/uploads/2025/02/image-67.png?resize=650%2C366&ssl=1)
文/voa章樂古
1月27日晚間,美國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簽署了「為美國打造鐵穹」的行政令,要求國防部皮特·海格塞斯(Pete Hegseth)在60天內提交該防禦體系的參考架構及相關落實計畫。
為美國打造「鐵穹」是「讓美國再次偉大」為主題的2024年共和黨黨綱的一部分。這個由20條承諾組成的計畫的其中一條寫道:「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一座偉大的‘鐵穹’反導防禦盾–全部由美國製造。」
「鐵穹」行政令出臺後引發了激烈的討論。支持者認為該計畫能彌補當前美國反導防禦系統面對新威脅時捉襟見肘的局面,提升全域防禦能力和戰略威懾。反對者認為該計畫是毫不實際的空想,面臨技術瓶頸、天價費用和引發軍備競賽等問題。
川普的「鐵穹」構想–天基飛彈防禦系統
白宮1月27日公佈的有關「鐵穹」的行政令開宗明義地指出打造「鐵穹」的目的:「來自彈道飛彈、高超音速飛彈、巡航飛彈以及其他先進空中攻擊手段的威脅仍然是美國面臨的最具災難性的威脅。」
根據行政令,「鐵穹」將由這幾個部分組成。
在太空中部署追蹤敵方高超音速和彈道飛彈的感測器。
在太空中部署能在敵方飛彈尚處助推階段時即能直接摧毀目標的攔截器。
配置中空攔截器,以在飛彈進入軌道後或飛行中期實現二次攔截;
整合地面防禦系統,如愛國者、薩德(末段高空區域防禦,THAAD)、國家先進地對空飛彈系統(NASAMS)等,在飛彈進入大氣層後構成終端攔截。
部署非動能攔截手段(如定向能武器)以輔助對彈道、高超音速及先進巡航飛彈的傳統動能攔截。
各元件倚靠具有安全性和韌性安全供應鏈。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川普稱之為‘鐵穹’是對以色列著名的「鐵穹」防空系統致敬,但川普的這一美國版構想–整合了太空傳感、太空鐳射和天基攔截等技術–「實際上更接近雷根(Ronald Reagan)在冷戰高峰期於1983年推出的所謂‘星球大戰’計畫 。」 「星球大戰」計畫的目的也是建立天基飛彈防禦系統。
「天基飛彈防禦系統的最主要概念是利用偽裝成普通衛星的攔截器,」美國物理聯合會(AIP)在一篇文章中解釋道,「這些攔截器將監視飛彈發射場,一旦監測到發射,就利用火箭發動機離開軌道,與來襲飛彈相撞。相比於地面系統,太空反導系統的優勢在於其離發射的飛彈更近,能夠在飛彈助推階段就攔截目標,從而防止敵方使用迷惑性的誘餌彈頭。」
當中的非動能攔截手段可能包括類似於雷根政府時期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構思的太空X射線雷射器等構想。
雖然被認為向以色列的鐵穹系統致敬,但相對以色列的「鐵穹」,美國版「鐵穹」不僅需覆蓋以色列國土面積450倍的所有美國領土,包括夏威夷、阿拉斯加及海外領土,其防禦目標是射程更遠、速度更快且可能攜帶核彈頭的「彈道飛彈、高超音速飛彈、先進巡航飛彈和其他下一代(武器的)空中攻擊」。
美國本土安全環境惡化?
「如今,大多數美國人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隨著飛彈及相關技術的迅速進步和擴散,美國本土的安全正變得越來越脆弱,」《華爾街日報》1月28日的一篇社論寫道。
「過去,美國主要擔心的是流氓國家北韓向加州發射洲際彈道飛彈;而如今,中國和俄羅斯所擁有的高超音速武器,僅憑提前幾分鐘的預警,就可能對美國本土發動毀滅性打擊。」
目前美國的本土防禦洲際飛彈主要依靠部署在阿拉斯加州和加利福尼亞洲的44枚地基中段防禦系統(GMD)攔截器,但該系統的部署初衷是抵禦來自「流氓國家」北韓有限數量的洲際飛彈。
但如今美國面臨的飛彈威脅環境早已大不相同。
中俄「雙核」威脅:中國和俄羅斯正大規模部署先進的彈道、巡航及高超音速飛彈,其威脅範圍可及美國本土關鍵目標。兩國的核政策允許在特定情況下有限使用核及常規武器以脅迫美國。隨著中國不斷擴充核武庫,防禦專家擔憂美國核力量可能無法同時遏制中俄聯手發動或幾乎連續的核先發打擊。
中國:去年9月25日,中國40多年來首次向太平洋海域試射了一枚洲際彈道飛彈。雖然試射使用假彈頭,但該行動被視為展示中國在遠端打擊和核威懾能力上的最新進展。專家指出,中國選擇在國際水域進行試射,是向美國及其盟國發出明確信號。
北韓:北韓近年來不斷擴充其洲際彈道飛彈庫。川普上個月稱北韓是「擁核國」。去年10月31日,北韓在美國總統大選前夕試射了一枚洲際彈道飛彈,且其飛行時間超過了金正恩政權以往發射的任何武器。
伊朗:據《華爾街日報》1月23日報導,伊朗利用中國供應的過氯酸鈉(固體火箭推進劑的重要組成部分)恢復並升級彈道飛彈的生產;據《紐約時報》2月3日報導,伊朗正加緊研製「速成型」核武器,或能在幾個月內製造出一枚核武器——儘管這種核武器在精度和射程上會有不足,但足以向國際社會宣示伊朗核能力。
現有反導設施的不足
美國現有的反導設施包括GMD反洲際飛彈攔截器、海基宙斯盾(AEGIS)系統、愛國者、THAAD、NASAMS等,但這些系統大多為固定部署、獨立運行,缺乏像以色列反導體系那樣網路化的整合。
許多現代武器依賴太空系統進行制導,形式多樣,如難以追蹤的高超音速飛彈、帶有多彈頭的彈道飛彈、各型無人機、以及海基巡航飛彈等等,這些武器組合使得防禦變得更加困難。
此外,美國的核指揮系統(NC3)依賴太空預警、通信與核爆探測衛星。但隨著中俄反衛星技術的快速突破,這些關鍵太空資產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一旦遭破壞,美國的核反擊能力將大幅削弱。這就要求美國不僅要提升常規反導能力,更需加強在敵方飛彈發射初期就能進行攔截的能力,從而保護整個防禦體系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除反導系統外,美國也依靠其「二次核打擊「能力來實現威懾。
「但是…二次打擊並不能保護那些在(第一輪)飛彈襲擊中早已喪生的美國民眾,」《華爾街日報》的社論寫道。「只有當潛在敵人對其首輪攻擊能否突破美國反導防禦體系缺乏信心時,威懾作用才能得到真正的增強。」
該社論指出,這正是雷根總統提出「戰略防禦倡議」的原因,「儘管該計畫從未真正實施,但它促使蘇聯確信,他們無法贏得一場技術競賽。」
支持者:增強威懾力
增強威懾能力:支持者認為,構建一個多層次、全覆蓋的反導防禦體系能夠讓潛在敵人不敢輕舉妄動。正如雷根的「戰略防禦倡議」曾在冷戰中讓蘇聯高層感到震懾一樣,新體系將使對手無法確信其飛彈能突破美國的防禦。
應對多方威脅:美國面臨的威脅不再局限于單一國家或單一類型的飛彈攻擊。只有構建一個包含太空層、中空層及終端攔截層的綜合防禦體系,才能有效應對來自俄羅斯、中國等大國以及非國家行為體的多樣化飛彈威脅。
美國退休陸軍上將傑克·基恩(Gen. Jack Keane)支持川普的這一構想。他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強調了美國面臨的先進武器威脅。「比如,中國在2021年發射的一種高超音速滑翔系統,它由火箭提供動力,繞地球一周後從南半球出現。試想一下,我們所有針對洲際彈道飛彈的防禦系統都佈置在北半球,而對方能利用這種方式悄然接近,我們卻未能發現或追蹤到該系統…同時,俄羅斯也研發出了非常先進的巡航飛彈。這些都是重大威脅,我們必須儘快開發出更加完善的追蹤和攔截系統。」
美國退休陸軍中校羅伯特·馬金尼斯(Lt. Col. Robert Maginnis)在福克斯新聞網站上撰文稱,「也許這非常雄心勃勃,且可能相當昂貴,但顯然,在這個空中威脅激增的時代,這是一個值得認真考慮的國家安全必要措施。」
技術進步:太空感測器、鐳射武器以及衛星技術近年中不斷進步。支持者樂觀認為,這些技術的突破將使得此前被認為不可能的太空攔截和多層防禦方案變得更為現實。「如果川普的這一努力能像雷根‘星球大戰’計畫那樣獲得科學和工程界的支援,它將很快證明太空感測器和攔截器在應對美國及其盟友面臨的威脅方面,具有最為顯著的成本效益優勢。」曾任雷根政府與蘇聯國防和太空談判首席代表的亨利·庫珀(Henry Cooper)和曾任美國前國防部長卡斯帕·溫伯格(Casper Weinberger)談判代表的丹尼爾·蓋林頓(Daniel Gallington)在《華盛頓時報》中寫道。
《華爾街日報》社論還稱,川普的行政命令被視為聯邦政府的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嘗試,有助於推動國防部門和國會重新審視並更新長期以來過於陳舊的防禦戰略。
反對者:技術瓶頸、造價昂貴、軍備競賽
技術瓶頸:鐳射武器在穿越大氣層時會受到「熱暈效應」的干擾,難以保持足夠能量進行精準攔截。麻省理工學院科學、技術與國際安全教授希歐多爾·波斯托爾(Theodore Postol)對AIP說,儘管SpaceX在火箭技術方面取得了顯著創新,使得將物體發射到近地軌道變得更加容易,但他指出,這些發動機缺乏足夠的推力來使攔截器脫離軌道並摧毀來襲飛彈,考慮到攔截器的推進劑和重量。此外,太空本身也面臨能源供應、穩定性和維護等技術難題。而且,多層防禦理論在實際操作中各層之間的協同工作和即時反應能力仍有待驗證。
高昂成本:構建一個能夠覆蓋整個美國國土的防禦體系,成本預計將遠遠超過現有每年約100億美元的飛彈防禦預算。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2012年的一份報告預測,僅針對北韓的太空攔截系統需650顆衛星,會花費約3000億美元。反對者擔心,這筆巨額資金也可能會影響其他國防項目的正常運轉。儘管近年來SpaceX等商業航太公司的崛起為低成本衛星發射提供了可能,但建設一個覆蓋全美的攔截系統仍需國會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和長期研發投入。
易被反制:麻省理工學院核安全與政策實驗室的研究員大衛·賴特(David Wright)對AIP表示,其他國家可以輕鬆地從地面追蹤這些太空中的攔截器,預判它們的位置,然後在攔截器射程之外發動攻擊,或者直接打擊攔截器本身。普林斯頓大學的馮·希佩爾則指出,太空雷射器很容易被對手通過在其軌道前方投擲沙子來摧毀。曾擔任歐巴馬(Barack Obama)政府國防部副部長的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對《華盛頓郵報》表示:「許多研究表明,基於太空的攔截器只有在對手沒有採取明顯措施來擊毀它們的情況下才有價值。我不認為我們能指望我們的對手那麼愚蠢。」俄羅斯最近發射了一顆新衛星,據信它能夠摧毀美國衛星。
軍備競賽:美國若大幅提升反導防禦能力,可能會促使俄羅斯和中國加快發展反制技術,甚至擴充核武庫,從而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反而可能破壞全球戰略穩定。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安基特·潘達(Ankit Panda)對《華盛頓郵報》表示,中國和俄羅斯將通過進一步增強自己核力量的品質和數量,來保持壓倒美國防禦系統的能力。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全球安全專案的研究主管蘿拉·格雷戈(Laura Grego)對AIP表示:「俄羅斯和中國已經開始建設新型武器,目的是擊敗或避開飛彈防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