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華:毛澤東為什麼要堅決駁斥胡適?
王立華 (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校)
文/觀察者網
明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紀念這個偉大勝利,我們在觀察者網開設專題視頻節目——寶塔山下的制勝法寶,一起學習抗戰時期的毛澤東軍事思想。
【文/王立華】
第一部分:扭轉歷史車輪
九、紅軍東征掀起民族革命大風暴
這一節的主題是:紅軍東征掀起民族革命大風暴。
從1936年2月開始,毛主席領導紅軍東征山西大勝而歸,之後又西征甘肅寧夏,鞏固和擴大抗日後方根據地。這個精心策劃的重大戰略行動,不只是贏得了戰場上的偉大勝利,更重要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掀起了全中國抗日救亡的民族革命大風暴。
馬克思曾說:「一步實際行動要比一打綱領更為重要。」[1]就是不能只有想法,只發檔,要付諸扎扎實實的行動,才會產生改造世界的作用。
東征是落實瓦窯堡會議策略方針的一個關節點,對整個局勢走向產生了重大影響,看不到這一點就難以理解它的戰略意義。在蔣介石堅持對日妥協投降不抵抗,全社會極度苦悶、無望和憤怒時,紅軍全力以赴東征抗日破題造勢,並聲明願意拋棄前嫌建立包含所有力量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無疑打在痛點上了。理所當然地引起全國各界的強烈共鳴和連鎖反應,尤其引起華北、華中民眾的狂熱贊助,進而形成了轉變時局的強大合力,使抗日統一戰線向著勝利的方面推進了一大步。[2]
為什麼這樣說呢?從毛主席、張聞天等在通報情況時列舉的事實,[3]還有此後發生的一系列變化來看,中國社會真的反應強烈,毛主席用「政治形勢取著暴風雨般的姿態向前發展」[4]來形容。
一是上海許多抗日團體及魯迅、茅盾等均有信來,擁護黨與蘇維埃中央的主張。在東征第40天時,中國文化界領袖魯迅、茅盾發來賀信說:近紅軍在山西的勝利,已經證明了賣國軍下的士兵是擁護中共、中蘇此項(抗日救國)政策的。北平、上海、漢口、廣州的民眾,在軍閥鐵蹄下再接再厲發動反日反法西斯的偉大運動,證明全國的民眾又是如何熱烈地擁護中共、中蘇的救國大計。英勇的紅軍將領和士兵們!你們的勇敢鬥爭,你們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解放史上最光榮的一頁!全國民眾期待你們的更大勝利。[5]
要知道,魯迅他們是在國民黨統治的上海,這是冒著很大風險的。魯迅還曾明確表示:「中國的目前的革命的政黨向全國人民提出的抗日統一戰線的政策,我是看見的,我是擁護的,我無條件地加入這戰線。」[6]作為中國文壇的領袖,他們的讀者和追隨者眾多,思想態度對社會影響很大。
二是宋慶齡、覃振也來信表示支持。他們是當時幾乎無人不曉的重要政治人物。宋慶齡是孫中山先生的夫人,也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追隨者和堅定捍衛者,尤其在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之後,她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選擇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對推動抗日救亡鬥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還有覃振,現在的人們不熟悉,他是赫赫有名的國民黨元老,辛亥革命時,他剛從監獄出來就組織革命力量打下南京,之後各省聞風回應,清廷土崩瓦解。1924年孫中山召開國民黨一大,他是24個中央執行委員之一,毛主席是17個候補執委之一,當時蔣介石連會議代表也不是。
覃振是國民黨右派,參與組織反共的西山會議派,在毛主席之後擔任過國民黨中宣部部長,曾任立法院代院長、中央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長等,但很快就成了蔣介石的反對派。後來在宋慶齡等人影響下追隨進步潮流,支持共產黨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由反共骨幹變成了共產黨的朋友。
重慶談判時,他曾兩次宴請毛主席,毛主席送了他一件黑色羊皮袍。兒女說他時常翻來覆去地撫摸,說這是一件紅皮袍啊,中國要富強,只有靠共產黨了。
三是馬相伯、何香凝在上海街上領導示威遊行。馬相伯何許人也?他當過北京大學代校長,是復旦大學的創辦人,輔仁大學的創辦人之一,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都是他的弟子。「九·一八」事變後,他不遺餘力地為救國奔走呼號,連續發表12次國難廣播演說,被公認是著名的救國領袖、愛國老人,紅軍東征時他已96歲高齡,依然為抗日救國呼籲呐喊不止。
何香凝是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廖仲愷的夫人,國民黨左派的傑出代表、著名畫家。國民黨一大她也是24個執委之一。孫中山逝世不久,她丈夫廖仲愷就被國民黨右派殺害。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她辭去國民黨政府一切職務,進行了不懈的鬥爭,後來她的女兒廖夢醒、女婿李少石、兒子廖承志都走上革命道路,成為著名的共產黨人。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不抵抗導致山河淪喪,她兩次給蔣寄去女人裙子,並附詩怒駡:「枉自稱男兒,甘受倭奴氣。不戰送山河,萬世同羞恥。吾儕(我們這些)婦女們,願赴沙場死。將我巾幗裳,換你征衣去!」表達對蔣介石的極端鄙視,成為一時的新聞笑談。
當她聞知紅軍高舉抗日大旗東征,也是堅決支持。何香凝還將一套狼毫湖筆(浙江湖州所制,號稱筆中之冠),一本廖仲愷詩集及自己的畫集,送給陝北的毛主席。毛主席給她回信說:「先生的畫,充滿鬥爭之意,我雖不知畫,也覺得好。今日之事,唯有鬥爭乃能勝利。」[7] 這鬥爭二字,講出了何香凝和她的畫作的靈魂。
四是媒體輿論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僅上海一地擁護我們主張的公開刊物就多至30餘種,其中《大眾生活》銷數約達20余萬份,突破歷史總紀錄,蔣介石無法制止。
紅軍東征結束當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推動下,來自全國20餘省市60多個救亡團體及十九路軍代表在上海開會,成立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宗旨是:「團結全國救國力量,統一救國方策,保障領土完整,圖謀民族解放。」 明確要求蔣介石改變先安內後攘外的政策,與紅軍停戰議和,共同抗日。還提出廢棄一切引導人民親敵,墮落民族氣節的所謂合作、親善、敦睦邦交等可恥口號,給人民以抗日的組織和言論自由。
這個全救會在各地包括歐美東南亞華僑中迅速發展,[8]但過了不長時間,南京政府就以「危害民國」罪將其負責人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史良、李公朴、王造時、沙千里等逮捕並投入監獄,這就是著名的「七君子事件」。救國有罪激起全社會公憤,宋慶齡、何香凝等自帶行裝自請入獄,于右任、馮玉祥、李烈鈞等20餘人聯名致電蔣介石要求「鄭重處理」,李宗仁、白崇禧請求無條件釋放「七君子」,張學良氣憤地質問蔣介石:「對待人民愛國運動這樣殘酷,和袁世凱、張宗昌有什麼區別?」連世界著名的哲學家杜威、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等多位國際知名人士,也聯名致電蔣介石表示「甚為不安」。
不要認為只是文化輿論界,還有國民黨一些政治領袖和政治人物支持共產黨的主張,一些地方實力派和軍事實力人物也迅速做出反應。
一是李濟深對紅軍東征發表擁護通電。他是粵軍首領,北伐戰爭時任國民革命軍上將參謀總長、第四軍軍長。這個四軍因在北伐中驍勇善戰,獲得「鐵軍」稱號,共產黨領導的葉挺獨立團就是四軍屬下,後來,朱毛會師後在井岡山建立紅四軍,再後來抗戰時期建立新四軍,都與這個鐵軍的稱號和榮譽有關係。
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時,李濟深與蔣是一起幹的,但他很快就從反共變成公開反蔣,被蔣介石三次「永遠開除黨籍」。尤其在「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喪權辱國不抵抗,粵軍骨幹部隊十九路軍先是淞滬抗戰,後又發動震驚全國的「福建事變」,成立了以李濟深為主席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這是國民黨軍反蔣抗日的第一個兵變。
但博古等人認為他們是「小軍閥」,不願軍事上策應而錯失良機,導致福建事變失敗後,蔣介石集中全力「圍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不得不突圍長征。李濟深逃亡香港堅持反蔣抗日,組織了中華民族革命大同盟。得知紅軍東征抗日,通電擁護是很自然的。還專門派人到陝北聯繫,帶來合作協定。[9]
解放戰爭後期,他又與宋慶齡、何香凝等國民黨內的民主進步人士,一起創建了分化瓦解國民黨、擁護共產黨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他任主席。新中國第一屆中央人民政府,毛主席是主席,李濟深是6個副主席之一。
二是馮玉祥主張抗日與不打紅軍。他是西北軍統帥,當過袁世凱新軍的管帶(相當於營長),辛亥革命時帶領所部起義;北洋軍閥時期,他從直系陣營中殺出,通過北京政變推翻賄選總統曹錕,邀請孫中山北上;國共北伐時,馮玉祥在北方與直奉聯軍作戰,大大減輕了北伐軍正面戰場的壓力。
在部隊幾乎崩潰時組織五原誓師,宣佈集體加入國民黨,還要求共產國際和中共幫他,用中共北方區委書記李大釗提出的戰略方針取得成功。鄧小平從莫斯科中山大學回國後的第一站,就是在他屬下的西安中山軍事學校任中共黨組織書記、政治處處長兼政治教官,幾個月後國民黨「清党」時離開。
西北軍最盛時,有9個方面軍20多個軍,號稱50萬人,是國民黨4個集團軍中兵力最多的,孫良誠、孫連仲、韓複榘、宋哲元、嶽維俊、石敬亭、劉鎮華、鹿仲麟,還有馬鴻逵、石友三、劉汝明、鄧寶珊、李雲龍、楊虎城、龐炳勳等都曾是他的手下。
馮玉祥曾與蔣介石聯合反共,但蔣介石不止屠殺共產黨,還以裁軍為名排除異己,反目成仇開始新軍閥混戰。蔣、馮、閻(山西閻錫山)、桂(廣西李宗仁)大戰失敗後,西北軍瓦解,馮玉祥失去了與蔣對抗的實力。他是國民黨高層堅決主張抗日的。
還有,從藍衣社(這是以黃埔系骨幹分子為主,國民黨內帶有特務性質的派系組織,後來演變為軍統)、國民黨起,至國家主義派止(一個反蘇反共的政治派別),全國幾十個政治派別在聯共反日或聯日反共的問題上,起了分裂震動與變化。包括南京政府內部,也分裂為聯日反共與聯共反日兩派,正在鬥爭中。我黨與各黨各派的統一戰線正在積極組成中。所有這一切都證明,紅軍東征後,中國革命發展是取著暴風雨的形勢。
如果說,這些反應還是政治立場上的分化和站隊,緊接著就是武戲出臺了。紅軍東征結束不到1個月,1936年6月1日,震驚全國的兩廣事變爆發。廣東陳濟棠與廣西李宗仁、白崇禧聯合,高舉起抗日反蔣旗幟,宣佈成立抗日救國軍進軍湖南,北上抗日。粵軍和桂軍兩大軍事集團造反了,蔣介石急調軍隊阻截,大戰一觸即發。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蔣介石倒行逆施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一再對日妥協投降,不止與日本人合作反共,阻攔紅軍東征抗日,還鎮壓全中國人民一切抗日活動,處心積慮地消滅異己,即便面臨亡國滅種危機,依然如此。
當時兩廣是胡漢民主持,一直對蔣介石保持著半獨立狀態。胡漢民曾是孫中山的主要助手,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內最具實力不是蔣介石,而是汪精衛、胡漢民和廖仲愷,那兩個是左派,他是右派,與蔣介石合作反共,蔣平時總說胡是他的老師、前輩。
胡對蔣介石獨裁不滿,不斷對蔣說,做事要尊重大家的意見,蔣就翻臉把胡誘捕,把他的手腳都綁起來,兩臂兩腿捆得都是血印。[10]放出來後,1935年底當國民黨主席,是名義上的最高職務,而這個人所共知的國民黨反共右派,發表的政見卻是:「與其亡於日,毋寧亡於赤!寧斅掛紅旗,不斅掛日旗!」說明在亡國滅種形勢下的思想轉變。
1936年5月12日,胡漢民因腦溢血突然病逝,兩廣頓失政治靠山。蔣介石要乘機收回西南權力,圓自己做總統的迷夢,向握有廣東軍政大權的陳濟棠提出三條原則:一是中央協助廣東出兵,徹底消滅廣西的李宗仁、白崇禧;二是廣東驅逐蕭佛成等反蔣元老;三是廣東維持原來局面不變。這讓陳濟棠大驚失色,蔣介石今天授意廣東解決廣西,明天就可以用中央軍解決廣東,便立即請李宗仁、白崇禧到廣東共商對策,決定起兵抗日反蔣,蔣介石失算。[11]
這場兵變從6月初開始,一直延續到9月底失敗,蔣介石通過收買分化等手段,瓦解了兩廣同盟,最後以陳濟棠出走香港,李宗仁、白崇禧服從蔣介石領導結束。
兩廣事變是繼福建事變之後,國民黨軍事集團中第二起大的抗日反蔣兵變,張學良、楊虎城發動的西安事變是第三起,此時兩廣事變僅過半年。這說明什麼?不排除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爭奪,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天下大勢和人心所向,大家不願同蔣介石一起做賣國賊與亡國奴,蔣介石不改弦易轍已經不能維持下去了。
但在兩廣事變解決後,蔣介石不但沒有汲取教訓認清大勢,反而認為,兩廣收服,統一告成,實為歷史鮮有。表現得極其得意忘形。這樣的錯誤認知,很快就給他帶來幾乎是滅頂之災。
遠在陝北的毛主席卻看得非常清楚。他極具預見性地指出:蔣介石繼續投降賣國,統一與停止內戰已是不可能,全國必將繼西南之後到處舉起反蔣的旗幟。[12]
當時,政治局開會研究兩廣事變及整個形勢,周恩來作關於西南問題的報告後討論發言。毛主席認為,時局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日本派兵到華北,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央的勢力退出華北,中國內部整個起了很大變化。帝國主義世界也起了變化,英國原是支持日本侵略中國的,現在變為反對日本侵略中國。西北是抗日的大本營,西南事變的發動,對西北也起了作用。我們的口號,我們的重心是抗日,請蔣出兵,以掃除抗日阻礙。我們的辦法是,堅決駁斥胡適之的,亦即,蔣介石的民族改良主義的言論,指出蔣介石的政策是賣國的政策。[13]
為什麼要堅決駁斥胡適呢?胡適的所謂民主改良主義,就是和帝國主義妥協的主義。[14]蔣介石的論調與胡適一致。日軍侵佔東北之後,胡適到處宣揚:反正東北已丟,我們又打不過,不如成人之美,將東北送給日本人,並承認偽滿,如此便可獲得和平發展的機會。
他給蔣介石的建議是:「我們應該抱定壯士斷腕的決心,以放棄東三省為最高犧牲,求得此外的疆土的保全與行政的完整,並求得中日兩國關係的徹底調整。」當時南京政府內有一大群漢奸掌握著實權,基本也是這樣想這樣做的,甚至有過之無不及。提出批胡適的民主改良主義就是批賣國投降,就是為實行抗日救國方針、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思想政治上開道。
紅軍東征後,不僅牽動了華北政局,也牽動了南京政府及山西周邊的利益攸關方,各地方實力派和國民黨政治上的各派勢力,紛紛通過各種關係與中共中央秘密聯絡。
兩廣事變爆發後,幾乎第一時間,李宗仁和白崇禧就派人到上海和平津地區尋找共產黨的關係。在上海,王公度找到了馮雪峰,表示非常渴望與中共合作,兩廣方面反蔣堅決不會動搖,希望在輿論宣傳、群眾團體的策動與配合、軍隊的聯絡特別是南方各省的紅軍遊擊隊等方面一致行動等,還派代表到陝北與我聯繫,討論統一戰線及西南問題。我們也派出重要代表南下聯絡,以做到互相配合。
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也派人與我聯繫。我們派張曙時、馮雪峰秘密去成都做劉湘的工作,簽訂了中共與劉湘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秘密協定,劉湘把反共政策改為「抗日、反蔣、聯共、建川」的八字政策,還將一些重要情報送給中共,給了6萬銀元做活動經費。[15]
山西閻錫山被紅軍打過後也準備聯共抗日。西北「剿總」代總司令張學良已與紅軍密切合作,陝西省政府主席、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代理甘肅省主席新一軍軍長鄧寶珊,[16]河北省政府主席、國民黨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等都與我有聯繫,甚至派人到陝北。[17]
主動與我聯絡的還有,打響抵抗日本人第一槍的東北軍將領馬占山,淞滬抗戰的粵軍抗日愛國將領陳銘樞、蔡廷鍇、蔣光鼐,山東省政府主席韓複榘等。甚至新疆王盛世才,也給中共代表團王明寫信,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統一戰線政策,說自己是共產主義的信仰者,提出要加入共產黨,要把陝西、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五省變成中國革命的可靠根據地。[18]
出現這樣轟轟烈烈的局面,到底是共產黨和紅軍沒有出路了?還是蔣介石陷入四面楚歌了?中國文化界領袖支援紅軍;進步的政治領袖支持紅軍;國民黨重要將領和地方實力派舉起抗日反蔣大旗,要與蔣介石直接刀槍相見;那些過去與蔣介石一起反共的重量級國民黨元老,不但不再反共,還強烈的反蔣抗日;各地各派的軍事和政治力量,也紛紛派人聯絡中共和紅軍要合作抗日。
從一般意義看,中央紅軍到陝北之後,根據地周圍強敵環伺,似乎無路可走。但在紅軍東征後,竟然出現了近似多米諾骨牌效應,民族革命的大風暴竟然掀起來了,時局發展方向越來越與共產黨的主張一致了。蔣介石為共產黨和紅軍設置的包圍圈,最後竟然把自己包圍起來了。
東征剛剛結束時,毛主席就指出:紅軍東征動員了全國,軍事上、政治上打敗了閻錫山,政治上打敗了蔣介石,推動了各派軍閥的反蔣運動。我們的同志中,長征以後覺得自己小了,山西的勝利,掃除了這種觀念。[19]
抓住抗日救國這個主要矛盾,掌握了政治、軍事、輿論和人心上的主動權,改變了党和紅軍的被動局面,不但掌握了自己的命運,還成為引領時局轉變的旗手。蔣介石不承認主要矛盾變化,堅持攘外必先安內,堅持對日不抵抗,搞得眾叛親離,最後幾乎走到絕路,只能讓命運牽著鼻子走。
由此想起,中學課文中曾經學過的孟子的千古名言: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誠哉斯言!古人誠不欺我!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頁。
[2]中共山西省石樓縣委宣傳部編:《紅軍東征——影響中國革命進程的戰略行動》上卷,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75-280頁。這個評價源自:1936年5月20日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給紅四方面軍領導電報,1936年5月26日一方面軍政治部《東征的勝利和目前的任務(討論大綱)》。
[3]中共山西省石樓縣委宣傳部編:《紅軍東征——影響中國革命進程的戰略行動》上卷,中共黨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79頁。
[4]《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一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33頁。
[5]任石平、郭寶主編:《數風流人物——1936年紅軍東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74-75頁。
[6]倪墨炎著:《魯迅革命活動考述》,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第233-234頁。
[7]《毛澤東書信選》,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6頁。
[8]李新:《中華民國史》第八卷(1932-1937下)。
[9]《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0頁。
[10]馮玉祥著:《我所認識的蔣介石》,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頁。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76頁。
[12]張迪傑主編:《毛澤東全集》第八卷,潤東出版社2013年版,第419頁。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51頁。
[14]金沖及著:《毛澤東、蔣介石與抗戰中的國共關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版,第315頁。
[15]王光遠著:《馮玉祥與中國共產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頁。
[16]《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一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533頁。
[17]《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頁。
[18]楊奎松著:《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8-133頁。
[19]任文主編:《東征•西征》,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總社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