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

「白紙運動」兩周年 靜默呐喊的迴響與權力的回應

中國藝術家杜應紅(右)用一張大白紙聲援「白紙運動」。他並且畫出因舉白紙靜默抗議而被員警帶走的南京女學生李康夢(左)。

文/RFA記者 乾朗

2022年11月24日,新疆烏魯木齊一棟住宅樓因封控措施延誤救援,釀成至少19人死傷的慘劇。這一事件引發了全國範圍內對疫情防控政策的強烈不滿。大學生以白紙為象徵,發起無聲抗議,呼籲解除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兩年過去,「白紙運動」以靜默的非暴力方式持續表達對權力的不滿,留下了深遠的社會和政治迴響。

兩年過去,「白紙運動」的影響仍然令人深思。它不僅是對個體權利的呐喊,更標誌著中國一代青年面對強權時的覺醒與挑戰。

現旅居泰國清邁的中國藝術家杜應紅11月26日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時提到,他在度假村內一面牆上完成了一幅關於南京女學生李康夢因舉白紙靜默抗議的壁畫,希望讓所有來度假村的人都記住她:「白紙革命剛開始的時候,我在週邊聲援,特意去買了一張最大的全開白紙,以表示我的聲援和回應。另外一張黑色白紙女學生的圖像是我畫在我們泰國清邁的泰好藝術度假村牆上的一幅壁畫。除了對李康夢和年輕人表示擔憂,也希望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符號。」

杜應紅近期曾接待參與當年「白紙運動」的年輕人:「前幾天,有一個當時在現場參與和組織白紙運動的年輕人,到我這裡來。我們講述了當時很多驚心動魄的一些事情。作為年輕人的他和這幫年輕有志向的、幾乎被逼上梁山的年輕人、勇士們來說,那些故事讓我們感動。」

兩年前當局快速處置抗議活動

2022年11月26日,上海、北京、南京、濟南等地高校學生在校園內貼出「不要封控要自由」「不要核酸要吃飯」「動態清零是謊言」等標語。他們還在校園內集會,哀悼烏魯木齊大火中的遇難者。當晚,上海烏魯木齊中路更有民眾高喊、爆發集體抗議,員警隨即開始驅散人群並採取拘捕行動。

在泰國清邁的中文飛地書店,浙江的大學生江小姐接受採訪時提到,她在泰國清邁飛地書店尋找發生白紙運動的社會深層原因:「他們說這家書店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內容,可能是一些在大陸的書店看不到的書,過來看之後發現確實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書。我確實很喜歡,所以來了好幾次。《不明白》這本書特別是年輕人在關注這件事(白紙運動)。我對外面的世界好奇心更強烈一些。你想瞭解一件事的全貌,可能需要翻牆,會看到更多。」

監控、逮捕與技術手段升級

面對突如其來的社會抗議,中國政府以一貫的強硬態度展開控制。

大學退休教師周先生告訴,兩年來,運動的參與者經歷了從密集監控到公開逮捕的嚴厲打擊。目前,各高校新增了大量攝像頭:「通過人臉識別技術精准監控個人行蹤。與此同時,社交平台上與‘白紙’相關的討論被迅速審查和刪除,防止公眾再次集結。」

藝術家杜應紅認為,白紙運動值得中國和世界上爭取自由民主人士的借鑒。他說,在中國:「參與這場運動的很多人到目前為止,被消聲。講起這場運動,現在一部分出國的人仍然不敢講真實的一些事情。大家對這個政府,這些問題的恐懼到了極點。不過,我認識這個時代,人心已經到了某種臨界點,一定會再一次滋生出其它偉大的行動。」

近年來,中國警方在多地採取「零容忍」政策,一旦發現集會苗頭,立即出動大量警力驅散,並以「尋釁滋事」等罪名拘留參與者。針對高校學生,官方加大了監控和意識形態引導力度。有的高校秘密成立了監測小組,甚至通過輔導員和心理諮詢師影響學生的觀點。學者鍾先生告訴:「當局對學校的這種管控力度有所改變。我這些年在大學、高中看到,基本上都是全封閉式的。一些很有名的大學,你想進去參觀一下,都不讓進去。兩年前的白紙運動是這個社會的反叛,全民的反叛。」

湖南多位異議人士告訴,最近,當地國保對他們採取網路監控、監聽通話、傳喚警告等多種控制方式,並通過社區網格員關注他們的行為舉止,嚴加防範。一位元匿名人士告訴記者:「當局現在監控的不僅僅是異議人士、維權人士和訪民,而是所有人。」

鍾先生說,兩年來,由於經濟下滑導致居民收入減少等原因,人們的絕望情緒日益高漲:「才會出現大量的事件,特別是最近幾天接二連三的開車衝撞人群。昨天或前天,一天發生兩三起。當官的現在同樣緊張,因為他們的家屬不都是在社會上生活。」

白紙運動的深遠意義

杜應紅指出,儘管中國各地在白紙運動兩周年期間草木皆兵,以防範類似事件再次發生,但「人心一旦被破壞又重新連接起來時,總能找到表達的方式。無論是白紙革命、打火機革命、投影革命、無人機革命,智慧且勇敢的人們總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反抗,這對社會和中國都有積極意義。」

中國「八零後」女作家童天遙接受採訪時提到,晚清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其著作《中國人的德行》中提到過一段話:「為什麼別國所經歷的那些政變,中國幾乎沒有發生過?有人造了一堵石牆,厚六英尺,高卻只有四英尺。目的是:要是日後牆被風吹倒,牆反而比原先的更高。」她說:「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就是這一堵牆所塑造的世界。與明恩溥所見證的時代不同的是,這堵牆更厚、更高,甚至頂端圍上了密密麻麻的電網。這堵牆看似永遠也不會垮塌。政府用一堵牆將人們阻隔在過去與未來之間,以至於遺忘成為這一代人的常態。但現實中的種種悲劇竭力阻止人們繼續遺忘。人們以呐喊、以白紙、以記憶,抵擋權力在他們身上所極力破壞的部分。他們的脆弱就是他們的武器。」

童天遙認同約翰·伯格的說法:「在人類的屬性中,永不缺席的脆弱,最為珍貴。」

藝術家何三坡則表示,白紙運動是一場無聲的呐喊:「一百多年前,魯迅給《新青年》寫小說,後來的名字叫《呐喊》。白紙運動就是一次呐喊。只不過它更絕望、更無助、更辛酸,因為它是無聲的呐喊。」

11月22日,美國三藩市灣區的年輕人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集會,悼念烏魯木齊大火中的遇難者。其後在英國倫敦、法國巴黎等城市均有民眾舉行燭光悼念活動,為在中國追求自由而被拘禁的人士祈福。

連結:“白纸运动”两周年 静默呐喊的回响与权力的回应 — 普通话主页

白紙運動兩周年 中國異議人士:社會行動需「另闢蹊徑」

文/voa林乃絹

中國「白紙運動」屆滿兩年。2022年11月底一場悼念新疆烏魯木齊一座居民樓火災遇難者的抗爭活動,串連起在中國逾200間高校學生,舉起白紙抗議疫情封控政策,這場被稱為「白紙運動」的示威浪潮,席捲中國21個省分,為中國政府長達三年的新冠動態清零政策劃下句點。

時隔兩年,中國政府更忌憚群眾集會和自由論述、但在官方織起的維穩大網中,人們還在縫隙中尋求發聲的機會。

中國人民繼續尋找在縫隙中發聲的機會

位於湖南、因安全考量不願透露全名的中國異議人士羅女士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近兩年中國政治環境越發惡劣,她已儘量規避社媒的使用,許多與她親近的維權人士都因為接受媒體採訪遭官方拘捕,現在社會行動更多會來自年輕學生。

羅女士相信,中國官方管控地再嚴格,也並非密不透風,民間發聲空間依舊存在,只是越來越難動員,聯繫通道也會更隱密,社會行動需「另闢蹊徑」。她指出,中國通訊軟體完全不能做任何事,因此很多學生使用加密軟體翻牆看外部資訊,而學生人多且分散各地,她認為這有助出現「官方猝不及防的事件」。

「我們這一輩的人被盯得太緊,根本無法有任何動作,而學生數量龐大,很多並未在他們(安保)的名單上。以後我也會更多地隱密起來,去幫助更多的學生,他們畢竟經驗缺乏,我能做的儘量承上啟下,起到一個連結的作用,」 羅女士對美國之音說。

羅女士表示,黨國對她的連絡人特別緊密關注,包含與之接觸過的大學生,無一例外都被警方帶去問話,因此,做為維權行動的前輩,不僅要保持跟青年的連結,還要盡可能地保證其人身安全。

羅女士直言,這兩年大學生行動並非全來自白紙運動影響,因為官方資訊封鎖,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白紙運動的存在。她說,現今的社會行動更多來自「社會政治的壓力在爆破」,「人民對社會發展的恐懼到極致,到了臨界點官方也擋不住」。

羅女士相信,「人一多就會變得不可控」,因此任何群眾聚集都會挑動中國官方敏感神經,所以政府不斷強化社會治理,包含毛粉、小粉紅和退休軍人也是社會控制的一環,且政府經過疫情,管控手法相當嫺熟,一旦有事就封控。

海外民運人士:中共恐懼民眾集會

位於洛杉磯的民運人士、中國民主黨執行長界立建11月24日在加州帕沙迪納市發起「聲援白紙運動兩周年」遊行,他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白紙運動持續被傳播、被效仿、被使用,讓中國人瞭解人民聯合抗爭是獲取希望的機會。

他相信,民眾團結在一起的力量去抗爭,中共集權政權看似銅牆鐵壁、牢不可破,其實也會懼怕退讓、會改變政策、也會向人民妥協低頭。

隨著中國的網路審查越趨嚴格,國家網信辦起草的「網路身份證」已經在七月進入徵求意見期。界立建指出,民間發聲管道不斷緊縮,海內外維權人士交流變得更多元、更隱密,有些轉往遊戲伺服器內,有些通過翻牆和加密軟體取得資訊,甚至在溝通文字資訊中使用諧音、錯別字或符號,繞過敏感詞的過濾機制。

界立建強調「物極必反」,從四通橋彭立發到烏魯木齊大火,人們意識到「自己可能成為下一個受害者」,因為「受夠了」才演變成白紙運動,參與的年輕人是思想活躍、有文化、有獨立主見的「白紙世代」,對政治和未來前景不滿。

白紙運動的力量這兩年來延續到其他社會行動中,包括2023年2月退休長者反醫療保險改革遊行示威的「白髮運動」、2023年跨年突破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禁令的「煙花革命」,以及11月鄭州大學興起的「夜騎開封行動」等。

「很多方面都在合作、或者是靈活抵抗方式,向北京說不。社會這種號召力,突然說一個事情會像這個颳風一樣,在全國各地突然全都來效仿了,這種是中共是最懼怕的,因為這遊行萬一你演變成一種抗議的話,它(傳播)也是很迅速的,」界立建說。

因此逾20萬大學生參與「夜騎開封」,即便學生揮舞五星紅旗,高喊愛國愛黨口號,同時也有學生展示「自由者無畏」、「自由!我踏馬來辣!」等旗幟。中國官方媒體從起初支持騎行和讚頌青年的態度,在人流聚集後被上升至政治高度,迅速封路、封校出手降溫。

另一方面,界立建也指出,2024下半年以來,中國國安部對海外維權人士的管控力度顯著加大,包含網警「釣魚」更加密集,也有更多警探或臥底滲透到海外僑社、同鄉會,積極獲取海外民主組織信任,企圖破壞組織活動或阻斷海內外的串連,在在顯示中國對維權運動的忌憚。

「去中心化」的中國社會運動

美國人權組織自由之家《異言網》(China Dissident Monitor)負責人史凱文(Kevin Slaten)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政府不斷優化網路審查與其他壓迫機制,多次進行審查行動,像是2023年底至2024年初對短視頻的「清朗」行動,但中國公民仍不斷地冒風險去公共場合進行抗議。《異言網》自2022年6月白紙運動發生前開始記錄中國抗議事件,至今已收錄7,500起抗議案件,呈增加趨勢。

史凱文對美國之音說:「單獨抗議事件之間還會存在一些連結,雖然黨國維穩制度的目的是原子化抗議者,但是一個地方的抗議者會觀察或者使用其他抗議者的象徵,比如他的口號或訴求,形成去中心化的抗議運動。」

2022年持續幾個月的反封控抗議運動以及白紙運動正是著名例子,黨國很難有效防止去中心化社會運動,因為它沒有領導者、組織者或直接的協調。

根據《異言網》的最新調查,2024年7-9月共有937起抗議事件,比2023年同期增加27%,分析指出經濟低迷促使消費者和投資者的抗議活動增加。

另外像是實名舉報運動,尤其2022年唐山報燒烤店打人事件以後,很多抗議者開始把實名舉報的象徵(舉證件、喊「我實名舉報」等等)應用到抗議之中。異言網至今已收錄88起具有實名舉報象徵的線上抗議。

此外,史凱文認為現在的社區民主化(業主反物業霸道)也是新型運動,由於政府趨向將物業管理公司視為社會管理的第一線,加劇了業主與物業管理的緊張關係,2024年第三季有174 起房主對物業管理公司的不當行為和越權行為進行反擊的案例。

然而,史凱文認為跟自由國家公民社會傳統的社會運動相比,在專制制度國家裡的「去中心化運動」有些劣勢,比如它比較難持續性動員或有效制定要求,因為沒有核心的組織團體,也沒有代表人可以去跟權勢者進行談判。

他認為「去中心化運動」的優勢還值得觀察。史凱文相信,在一個專門打壓社運的一黨專政制度下,公民仍有辦法通過自下而上的人民力量,迫使政府改變政策,反駁中共過於簡單「中國人是聽話、服從威權的人民」的論述。

連結:白纸运动两周年 中国异议人士:社会行动需“另辟蹊径”

白紙兩週年:中國能迎來另一場大規模抗爭嗎?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李宥臻

2022年底,「白紙運動」隨著防疫政策鬆綁、北京重手打壓示威者而告終。盡管這波抗議未能對中國社會帶來重大變革,但現居德國的一位白紙親歷者告訴DW,中國內部深層的社會矛盾仍在延續,未來可能引爆一場「災難」。

「對於參與白紙(運動)的人,後續的創傷是很大的。」兩年前,在上海烏魯木齊中路參與示威的黃意誠告訴DW。當年他在抗議現場,遭警方按在地上毆打,隨後被拖上一輛公車、滿臉是血。在未上手銬的情況下,他趁亂逃脫。

2022年11月26日,中國爆發全國性的抗議,各大城市的大學生走上街頭、手持空白的A4紙,表達對「清零」政策的抗議,並罕見喊出「習近平下台」的口號。

這場「白紙運動」,是自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來中國境內最大規模的抗議行動。「中國政府現在恐懼白紙運動比恐懼六四還要多,因為這個矛頭是直指習近平獨裁政府的,」黃意誠說。

兩年過去,白紙運動最終遭到北京強力鎮壓、未能對中國社會帶來系統性的改變,但黃意誠強調,社會的怨氣仍在不斷積累,「我可以很明確的預測,未來幾年中國還會有更大的災難」。

白紙示威者的「創傷」和「賦權」

從要求放寬防疫政策,到高喊共產黨下台,白紙運動被認為反映出年輕一代對獨裁政權的不滿。

當時全球已進入後疫情時代,多數國家陸續放寬限制、致力於與病毒共存,然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疫苗普及率高的情況下,仍堅持對病毒「零容忍」的封控策略,實施封城、長時間隔離和大規模核酸檢測等,令公眾的不滿情緒日益增長。

11月24日,新疆烏魯木齊一棟公寓發生致命火災,至少10人喪生。許多人認為實際死亡人數更高,並指責嚴格的封控措施延誤救援、加劇了火災的傷亡。各地舉行的悼念遇難者活動,最終引爆了公眾的憤怒,演變為大規模抗議。

事發一個多月後,中國政府雖全面鬆綁了防疫政策,但也對示威者展開大規模的鎮壓。據國際人權團體先前估計,有大約100名白紙參與者被捕,其中有些人更遭以「尋釁滋事罪」起訴。部分人士至今仍遭拘留,另有部分流亡海外或獲得保釋。

根據包括流亡歐洲的夏巢川在內等白紙親歷者的證詞,許多人在遭警方拘留期間經歷了嚴酷的對待,包括單獨監禁、長時間審訊、不人道的處置等。黃意誠在逃離拘捕之後,也在幾個月後逃亡海外,現居德國,並持續為中國異議人士發聲。

黃意誠說,這些創傷再次證實要在中國發起公民行動的代價相當巨大。他坦言,自己對現狀感到「失望」,因為這場運動雖然終結了「清零」,卻無法對社會有深層的改正,且未來要有同等規模的社會動員可能變得更加困難。

然而,在「自由之家」擔任中國、香港和台灣議題研究主任的王亞秋告訴DW:「無論是感到悲傷、受創,或是感到被賦予力量、團結,(白紙運動)都是有意義的。」

王亞秋說,白紙示威者在「走出去」之前,大多感到非常孤立無援,從未預期他人也同樣對政府存在異議、渴望自由,因此當個人紛紛站出來時展現出來的「集體不滿程度」,令許多參與者震驚。

「我不認為這種感受已經消失。」王亞秋觀察,盡管白紙運動的高峰已過去,而且在中國政府的高度審查和監視之下,異議者也不能大聲疾呼,「但我認為‘我們在一起’的感覺仍留在人們心中。」

北京對「青年群聚」戒慎恐懼?

自白紙運動以來,北京持續加大對民眾自發性集會的控制和審查力度。本月稍早,河南的大學生掀起「夜騎開封」行動,據報單日最多有高達十萬名年輕人回應、騎著單車高喊「青春沒有售價」,交通一度癱瘓。

盡管夜騎活動並未出現反政府標語或口號,但隨後仍遭北京嚴厲禁止。河南大專院校緊急通知學生限期返校,並相繼發出封校通知、禁止學生外出。多家共用單車業者也發佈聯合公告,如果超區騎行,提醒後將強制鎖車,並收取費用。

官方單位稱這些限制是出於對公共安全與交通的考量,也有部分輿論批評學生的行徑。王亞秋分析,這一系列做法顯示出中國政府「對自己的人民感到非常害怕」,「我認為中共直覺上、本能上明白,當人們聚在一起時,他們可以反對黨。因為它根本知道人們對黨存有不滿。」

此外,今年的上海萬聖節也遭到中國政府嚴密監控,大批警力部署街頭,帶走扮裝的民眾,即便部分服裝並不含有政治意涵。這與去年的萬聖節形成鮮明對比,當時有年輕人扮成「大白」暗諷封控措施,或全身貼滿「白紙」引發對抗爭運動的聯想。

「可以看到(習近平)不斷地在撲滅社會那種自發的集結,這有點像商場裡打地鼠的遊戲一樣,他打下去、另一個又冒出來。」黃意誠說。他強調這些集結意味著當前的中國社會仍有很多未解的矛盾,「這些矛盾就像乾的柴火,等待一個星火去把它點燃,這對習近平來說,是非常恐懼的」。

抗爭管道受限 「孤狼式」暴力襲擊恐增

近幾個月來,中國發生數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包括北京中關村第三小學校持刀攻擊事件、11月的珠海駕車衝撞、江蘇宜興學生行兇等案例。其中珠海一案造成至少35人死亡。

這些暴力事件引發了民眾對公共安全的擔憂,在微博等平台上也出現有關以「報復社會」為由的犯罪現象討論。事件爆發之初,有中國網友注意到相關內容、話題很快遭到審查,目擊者上傳的畫面亦遭到遮罩。北京此舉被認為是為避免公眾輿論「炎上」,進一步升級成社會動亂。

「自從疫情以來,我們可以看到政府的審查系統其實非常脆弱,多次出現所謂的‘輿論翻車’,」致力於搜集中國異議之聲的Instagram帳號「公民日報」成員可樂告訴DW。出於安全考慮,她要求化名受訪。

「即使大家都知道自己的評論會被審查,當天或者隔天就會被刪除,仍然選擇站出來發聲,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有最基本的宣洩不滿的需求,而且大家也明白,只要有足夠多的人關注和討論,政府就會變得更加害怕和謹慎。簡單來說,大家明白了‘發聲是有用的’這個道理。」可樂說。

中國在8日之內發生三起同類型的無差別襲擊,盡管個別犯案的具體動機各有不同,但有觀察人士認為,在官方加緊對社會的控制、經濟放緩且失業率上升的背景下,這顯示公眾的挫折感不斷在上升。

「中國社會明年肯定會有一個很大的變化,不可能一直維持一種高壓鍋的狀態。」黃意誠說,白紙運動確實遭到了鎮壓,但社會的不安與失落仍在延續;當獨裁政權持續壓迫民眾的發聲管道,「孤狼式的社會暴力襲擊越來越多,因為這個社會讓人看不到公正、看不到希望。」

連結:白纸两週年:中国能迎来另一场大规模抗争吗? – DW – 2024年11月26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