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焦點評論軍事

亓樂義/近海防禦-中國航母的困境

5月1日離開上海江南造船廠,準備展開海試的中國海軍第三艘航母福建號。

文/RFA亓樂義

種種跡象顯示,今後一段時期,中國航母編隊的作戰重心仍以近海防禦為主,走向遠海實施正規持久性作戰,可能比預期的時間還要久。

艦上航空保障系統

9月13日,中國央視播放專題片《淬火》,首次公開福建號航空母艦電磁彈射系統的測試畫面,沒有實體飛機彈射的場景。但央視旁白的第一句話,就提到問題的重點:航母上的航空保障系統,是航母形成作戰能力的核心支撐。

人們都把注意力放在電磁彈射技術,這沒有錯,而它終究是其中一項促成航母航空保障系統高效運轉的關鍵硬體技術,而非全部。就電磁彈射系統本身而言,一個尚在試驗階段的技術與美國成熟技術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軍事專家指出,電磁彈射技術能否真正應用在航母上,需要經過漫長的測試過程。除了對艦載戰鬥機進行彈射試驗,還要對艦載預警機、電子干擾機等多種機型進行上艦測試,等這些測試全部過關,才能證明電磁彈射系統具備實用水準,難度遠遠超過中國前2艘航母遼寧艦和山東艦。

美國專家評估,福建號航母全面投入使用尚需10至14個月的時間,恐怕過於樂觀。如果就艦載戰鬥機彈射試驗而言,也許可以比較順利,但是要使所有機型通過電磁彈射測試,時間就很難說了。

出動架次率

航母戰力的核心指標在於艦載機的出動架次率,其成效取決於航母上的航空保障系統,包括航空管制效率、指揮飛機起飛與回收,以及艦載機再次出動的能力,是一整套精密的作業管理流程。電磁彈射是其中一項關鍵硬體技術,如果沒有精密的軟體作業管理流程,即使有電磁彈射技術也難以發揮航母應有的戰力。

以美國福特號航母來說,它是世界首艘采電磁彈射技術的航母。它的連續出動架次率12小時達160架次(比尼米茲級航母增加33%),高強度出動架次率24小時高達270架次(比尼米茲級航母增加42%)。這些高架次率指標的實現需要不同作業的有序銜接,以及上千人和設備的高效協同與分層指揮,不是一個指揮官指揮全部,而是靠每一個作業人員共同遵守預先設定好的作業規則和流程,才能最終完成架次率的整體目標。稍有閃失,輕者降低艦載機的出動架次率,重者影響航母的整體運轉。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資深研究員福納約爾(Matthew Funaiole)指出,中國推出新航母需要時間培訓艦載機飛行員,把航母操作完全整合到艦隊當中。美國發展航母的教令準則有數十年基礎,累積豐富的航母實戰經驗,這些對中國都很陌生。

就美國的實踐經驗來看,航母是一種工具,它的有效性取決於使用它的人。美國的飛行員、操作員和工程師都是世界一流水準,美國的優勢在於依靠幾代人的努力,取得航母的知識並建立相應的制度。中國發展航母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除非把航母的規格、性能和要求降低,否則沒有捷徑可走,也無所謂彎道超車。

航母的航空保障系統對中國是全新課題,沒有同類技術可供參考,需依靠系統工程理論指導,但相關理論目前處於初期探索與實踐階段。這就決定中國航母的角色和作用很有局限性,和美國航母不在一個檔次。

解決對台和南沙鬥爭需要

發展航母有其歷史背景及其動機,更需要在海軍戰略的指導下展開,才能標定好航母的角色和作用。中國從1980年代開始研究論證發展航母,曾擔任海軍司令員、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我們搞航空母艦,目的不是為了和美國、蘇聯比賽,主要是用於解決對台鬥爭需要、解決南沙群島爭端和維護海洋權益等方面的任務,平時還可以用於擴大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影響。」可見中國發展航母的歷史背景和最初動機,主要是為收復南沙、統一台灣和維護海洋權益的需求而來。當時還沒有明確的海軍戰略。

直到1985年底,劉華清正式提出中國的海軍戰略是「近海防禦」。此前,海軍把距離海岸線200海裡(約370公里)以內的海域作為「近海」。之後,按鄧小平的指示重新明確「近海」的範圍:包括黃海、東海、南海、南沙群島及台灣、沖繩島鏈內外海域(第一島鏈內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海域。近海之外是「中遠海」。

劉華清說,近海防禦屬於「區域防禦型戰略」。在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海軍的作戰海區,主要在第一島鏈和沿該島鏈的外沿海區,以及島鏈之內的黃海、東海與南海海區。

 劉華清還說,隨著經濟和科技水準的增強,以及海軍力量的壯大,海軍的作戰海區,將逐步擴大到太平洋北部至「第二島鏈」。在「積極防禦」戰略下的戰役戰術方面,海軍將採取「敵進我進」的作戰指導,當敵人向中國沿海區域進攻時,海軍也向敵後發起進攻。

 當時中國沒有航母。從劉華清提出「近海防禦」戰略的要求上看,中國航母的作戰任務最初是針對台海與南海。隨著經濟和科技水準增強,航母編隊更應前出第一島鏈至第二島鏈之間,從敵人後方實施「反介入和區域拒止」(A2/AD),阻擋外敵靠近中國沿海區域並阻絕美軍介入台海衝突。從近年遼寧號航母多次前出第一島鏈到菲律賓海搶佔有利戰位來看,完全反映「近海防禦」戰略後續階段的作戰設想。可見中國航母的角色和作用,以近海防禦為主,在區域防禦型戰略的指導下,航母前出島鏈展開一定程度的攻勢作戰,本質上還是防禦,和美國航母的定位完全不同。

近海防禦、遠海護衛

到了2015年5月,中國政府發佈《中國的軍事戰略》國防白皮書並首次明確提出,海軍按照「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逐步實現從近海防禦型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這一戰略賦予海軍主要任務:除了遏制和抵禦來自海上的軍事入侵,以及維護島嶼主權與海洋權益,開始強調維護海上戰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

 此時離劉華清提出的「近海防禦」戰略相隔30年,當時劉華清也提出海軍的任務之一,是保護己方海上交通運輸線。如今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2012年服役,大型軍艦陸續推出,為維護海上交通運輸線具備一定的條件和手段。

 不過,請注意:白皮書提出的「遠海護衛」與「遠海防衛」並不相同,前者的性質偏向遠海護航,就像從2008年開始的亞丁灣護航行動,任務相對簡單;後者是近海防禦的延伸,是一種廣域的海上攻勢行動,以提高國家整體防禦縱深,能持久性的維護海上戰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

 在「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下,中國逐步建構以依託大陸、憑藉島礁、力量前伸的海上防衛體系,也就是形成依託大陸遠端打擊力量(火箭軍導彈部隊)、近海主戰兵力(海空軍部隊)、島嶼前沿部署(如南海島礁軍事化),加上遠海機動力量(航母編隊)所構成的海上作戰力量體系。換言之,航母編隊是這種海上防衛體系的兵火力延伸,並未完全脫離依託本土支援的作戰框架,和美國航母強勢制海的攻勢作戰完全不同。

到了2019年7月,中國政府發佈《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並首次明確提出,海軍按照「近海防禦、遠海防衛」的戰略要求,加快推進從近海防禦型向遠海防衛型轉變。從「遠海護衛」到「遠海防衛」,僅相隔4年,說明這段時間及其後面幾年,是中國海軍發展與建設的旺盛時期,新的航母和大型軍艦陸續服役,為海軍走向遠海,維護海上戰略通道和海外利益安全提供更多的條件和手段。

遠海破襲游擊作戰

不過,請注意,中國航母編隊在遠海的作戰指導,並不強勢,而是強調在遠離本土的遠海實施機動作戰,由於缺少岸基航空兵的火力支援和近距離的後勤補給,海軍必須集中海上精銳兵力堅持「遠海破襲游擊作戰」,力求快速有效,說明中國航母編隊在遠海無法實施正規持久性作戰。這和美國航母以正面戰場強勢制海的持久性攻勢作戰有很大差距。

現階段和今後一段時期,中國航母編隊的作戰重心仍以近海防禦為主,台灣國防部把中國航母的威脅視為「反介入和區域拒止」的性質,指出目前遼寧號和山東號航母正在持續戰力生成,配合海、空軍執行跨越第一島鏈的遠海長航訓練,並協同火箭軍部署中、長程常規型對地和反艦彈道導彈及巡航導彈,建構第一島鏈至第二島鏈間區域抗擊外軍的能力。台方研判,福建號航母2025年完成海試後撥交服役,將持續完備「反介入和區域拒止」能力。

可以說,目前中國航母的角色和主要作用,和劉華清當年對海軍的作戰設想相當接近。海軍有「小三軍」之稱,兵種力量齊全,航母最具代表,沒有數十年的建設與發展,中國很難成為真正的海上強權。美國只要在台海施加壓力,就能牽制住中國航母的部署,使其難以兼顧更遠的海上戰略通道。這樣玩下去,中國怎麼玩得過美國。

連結:专栏 | 军事无禁区:近海防御-中国航母的困境 — 普通话主页 (rfa.org)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