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軍事

美國無人機產業組團訪台 分析:美台打造「非紅供應鏈」

此次「台灣無人載具(UAS)暨反無人機系統(C-UAS) 業務開發」訪問團,有包括諾斯羅普格魯曼在內,超過20家美國企業代表赴台。

文/voa莊志偉

星期三上午,26家美企訪問團成員出席台灣大學舉辦的無人載具(UAS)暨反無人機系統(C-UAS)論壇,並與在現場參展的上百家台灣無人機供應商展開商洽。

美國無人機企業與台灣供應商當面洽商媒合

根據美國之音取得的議程資料,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處長谷立言(Raymond Greene)、台灣經濟部常務次長連錦漳及多位美國國防部官員都親自到場與會。

其中,負責軍備出口與合作的美國陸軍副助理部長派翠克.梅森(Patrick Mason)發表題為《美台國防工業合作之道》(The Pathway to U.S. – Taiwan Defense Industrial Cooperation)的演說。

而美國國防部創新單位(DIU)網路投資組合的副主任Andrew Hong則以《與台灣的國防創新》(Defense Innovation with Taiwan)為題發表演說。

因其在台行程和討論內容涉及敏感的台美軍事合作,該訪問團在台動向全程未對外公開。

根據美國在台協會星期一(9月23日)發佈的新聞稿,該訪團旨在探討並擴大美台交易夥伴關係的商機,並為美企提供可能的開發平台,以滿足台灣無人載具系統和反無人機系統的市場需求。

該訪團前兩天專程參訪了台灣軍事武器研發重鎮「國家中山科學研院」,並與包含台灣航太龍頭企業漢翔公司在內的「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舉行企業洽接(B2B)會談。

中媒批:頂級無人機美商赴台 掀「軍備競賽」

公開的會議資料顯示,參與企業洽接會談的除在台設有辦事處的跨國航太企業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外,另有生產MQ-9B「空中衛士」無人機的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General Atomics Aeronautical)和生產「彈簧刀」攻擊型無人機的空境公司(AeroVironment),以及多家生產陸海空無人載具和反無人機雷達等設備的跨國企業。

儘管洽談內容保密,但訪團此行規格之高,受到兩岸關注。

台灣外交部長林佳龍會見訪問團一行人後,星期二(9月24日)在社群媒體臉書上發文稱,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盼能促進美台雙方在無人機領域的合作,打造更安全、具有韌性的供應鏈」。

台灣國防部長顧立雄星期二也在受訪時表示,隨著美國力推排除中國的「去紅化供應鏈」,台灣中科院對任何加入國際供應鏈、共同研發、生產或提供關鍵零部件的機會都不會放過,台灣政府也樂觀其成。

不過,美台熱烈談合作卻引來中方的指控。

中媒觀察者網星期二報導稱,這26家美企是在美國政府糾集下「竄訪台灣」。

深圳廣電評論員劉和平在網媒「直新聞」的視頻節目中直指,這次美國頂級無人機製造商高管「傾巢而出」,是由美台政府與軍方牽頭,意在打造台灣成為亞太區的「無人機民主供應鏈中心」,以徹底擺脫對中國制無人機和零件的依賴,代表美台雙方正準備在軍用無人機領域與中國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軍備競賽」。

與此同時,路透社星期三引述歐洲情報人士的說法和相關檔獨家報導稱,俄羅斯已在中國研開一款名為Garpiya-3(G3)的新型無人機,未來將於中國大規模生產並投入俄烏戰場。

報導稱,該款無人機航程為2000公里,有效載荷為50公斤。對此情報,俄羅斯外交部未回應,中國外交部則說不知情,並強調中國對無人機出口采嚴格管控措施。

台灣學者:台企加入有助無人載具供應鏈「去紅化」

針對美台聯手打造無人機供應鏈,在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繡雯在回復美國之音的電郵中指出,美方此行為台灣無人機產業找到突破技術瓶頸,打入國際供應鏈及強化反無人機系統帶來大好機會。

長期研究供應鏈安全的王繡雯說,儘管初步媒合,台灣未必能立刻接獲大量訂單,但跨出第一步後,前景看好。她說,無人機是台灣次世代武器的重點項目,若能得到美企先進技術的支援,對台灣開發軍用無人機也有莫大助益。

王繡雯坦言,中國品牌的「大疆無人機」全球市占高達70%,不僅產品譜系完整,其無線通訊模組的銷售也幾乎是全球第一,其他國家短期內難以匹敵。但基於國家安全考量,民主國家打造排除中企的「非紅供應鏈」勢在必行。

她說,在此前提下,不涉及資安的電池、馬達尚可採購中國製品,但包括定位、通信、飛控系統和晶片等關鍵零部件,即便成本高,美國等民主國家也必須另辟採購管道,因此,「這是台灣無人機產業發展的機會」。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則說,擺脫中國的「紅色供應鏈」必然成本大增,但無人機科技目前已相對成熟,技術也不具挑戰,主要考慮在成本、量產效率及對美台國內政治的衝擊,因其牽涉到預算和科技技術轉移。

莊嘉穎以電郵告訴美國之音,俄烏戰爭、以哈戰爭和南中國海衝突的經驗都顯示,無人機和其他自動化、人工智慧設備對作戰和因應灰色地帶衝突都扮演重要角色,美台共同投入這類軍武的研發和生產也可對中國產生足夠的嚇阻和防備。

台灣組無人機「國家隊」國防部擴大採購

台灣前總統蔡英文早於2022年就宣示,將無人機產業列為台灣發展重點,近年來,台灣產業界或軍方都達成部分進展。

以台灣航太龍頭漢翔公司為首的「台灣卓越無人機海外商機聯盟」,成員包含逾50家在航太及無人機領域的台灣企業,該聯盟星期一舉行誓師整合大會,並誓言在2028年前要讓台灣無人機產值實現10倍增長,成為亞太第一個「無人機民主供應鏈中心」。

台灣國防部長顧立雄在9月18的一場媒體茶敘中也透露,2028年前,台灣將採購總計3422架、包括微型無人機等六款國產軍用無人機,此外,2026年前,台灣也將另行籌獲兩款、共976架的飛彈型攻擊無人機,以提升精准打擊和反裝甲能力。

此外,他說,針對近來有實戰績效的「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FPV)」,台灣軍備局也已建案研製,以強化偵查、標定和殺傷力。

顧立雄在媒體茶敘中說:「後續將持續培訓(無人機的)專業操作人員,以便在戰場上執行視距外摧毀高價值目標的任務。」

學者:無人機戰場消耗巨大 「數量」是關鍵

在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許智翔指出,俄烏戰爭的經驗顯示,各式小型無人機的戰場消耗量十分巨大,烏克蘭每月就耗掉近萬架,因此,這類航機應視為消耗性「彈藥」,而非常規武器裝備。

他說,以烏克蘭為鑒,台灣軍方現有的無人機採購量仍嫌不足,多數國家正規的供應鏈產能也不夠支撐這樣的消耗量,因此,民主國家展開跨國合作,強化生產力,才能協助各國在臨戰時,快速建立防禦能力。

許智翔分析,無人機作為戰場上的「戰力倍增器」,其產量與籌獲量固然是重大佈署,但軍方操作人員的編制、戰術部署和各種武器的對空防護也要相應調整,才能有效發揮綜合戰力。尤其對台灣威脅最大的中國,本身就是無人機製造和消耗大國,不僅時常派遣各種大型無人機擾台,其民用無人機也常侵擾台灣派駐金門外島地區的駐軍,因此,台灣軍方建構各軍事單位的反無人機戰力,例如,仿效烏克蘭軍隊,設置攔截無人機的圍欄等,同樣刻不容緩。

許智翔告訴美國之音:「(烏軍)他們會用很多網子,在炮陣地上方把它架起來,讓自殺無人機在行進的時候、會先碰到這個東西(圍網),因為很現實的是,先進的火炮還是很可能被自殺無人機擊毀。」

駁「裝甲車無用論」, 學者:無人機重要,但非決勝關鍵

許智翔說,儘管交戰雙方釋出無人機擊毀裝甲車,甚至戰車是俄烏戰場上常見的景況,但絕不代表裝甲車輛對現代戰爭已經無用,而是需思考如何強化地面車輛的反無人機戰力,尤其以烏克蘭為例,因缺乏足夠的裝甲車輛,已使其無法有效組織大規模反攻。

新加坡學者莊嘉穎也說,面對台海緊張局勢,台美雙方除須確保戰時的無人載具供應鏈不受中斷,平時也要訓練足夠的無人機操作員和進行飛行器的維修,這都是部署關鍵。

連結:美国无人机产业组团访台 分析:美台打造“非红供应链” (voachinese.co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