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侯長坤》新殖民主義與西方對台灣的誤導
文/侯長坤
美國國會眾議院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外交關係委員會及台灣連線多位領袖5月10日跨黨提出一部新法案,分三年授權1.2億美元資金援助台灣。拜登政府5月13日在一次新聞簡報會上告訴媒體,將循前例派一個由前任官員布萊恩•迪斯(Bryan Deese)、理查•阿米塔吉(Richard Armitage)、前任及現任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Richard Bush)及蘿拉•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組成的代表團到台北參加賴清德的就職儀式。5月14日,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就此表示,美國會繼續與中國開展密集外交,並確保台海、南海的和平穩定。
美國對台灣,表面上是一種「援助」、「支持」、「確保穩定」,實際上是新殖民主義思維下的一種誤導。
三次殖民主義運動的政治經濟學
世界金融經濟學者盧麒元援引《資本論》對殖民主義劃分了三個階段,一是古典殖民主義,由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開始,其特徵是「殺人留地」,印第安人、澳大利亞土著,基本上被殺光,然後土地留下。
二是現代殖民主義,其特徵是「留人留地」,只不過留下的人是買辦、代理人,例如殖民者在印度的行徑。
三是新殖民主義,出現在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1945年之後,其特徵不再是「殺人留地」或「留人留地」,這種殖民主義對人和地沒有那麼大興趣,而是講究一種資本殖民,要求資本完成對資源的掌控,獲得資本利得,不觸碰政治主權,甚至還要幫助前殖民地開展「民族解放運動」、「去殖民化運動」,實際上是一種經濟和政治霸權安排、一種新的殖民安排。
即使是社會主義陣營,包括中國大陸和蘇聯,在初期免於佈雷頓森林體系、資本主義體系、新殖民主義,但隨著改革開放、蘇聯解體,這種新殖民主義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開始遍布全球。
對於台灣而言,美國等西方對台灣的新殖民主義的痕跡更是顯露無遺。
解放殖民運動與表面上的支持
新殖民主義為了將國際社會中的各層次行為體納入到殖民安排之中,甚至開展了表面上的「解放殖民運動」,以及一系列的配套措施,鼓勵民族自決、民族獨立,在建立現代性的過程中,倡導民主自由的政治經濟體制。
彷彿一切都是那麼的貼心。圍繞著這種霸權安排,政治經濟領域的論述甚至衍生到文化領域,政治學的教科書倡導民主自由,民主自由又要建立自由主義的經濟模式,甚至是國際關係領域,我們在國際社會探討戰爭與和平,但本質上都是激發戰爭、達到殖民主之間的和平。教科書教育學者學習現實主義、權力平衡、戰略思維,甚至是現實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爭鳴,都是霸權與殖民安排下的框架,在這種框架之下,我們殊不知已「著了魔道」,在自我感動與自我滿足的過程中,自認為建立了民族自豪、民族當家做主人,但實際上仍然是一種新殖民主義之下的被殖民。
當然,新殖民主義者的霸權安排終歸會顯露爪牙,在經濟方面,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附件三中國放棄香港財政主權,英國迅速進入香港掏空,將香港土地使用權變成地租,炒房地產套現,香港進入超級地租時代;類似的,1985年,被稱為「平成戰敗」的美日《廣場協議》,也使得日本資產泡沫爆破。英國從香港拿錢,得以柴契爾主義資本化;美國從日本拿錢,得以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一切都是基於香港、日本在西方建立的新殖民主義軌道上,基於一開始西方給予的表面上的蒸蒸日上。
乃至中國大陸方面,中國大陸的分稅制、聯匯制使美元資本大規模進入中國經濟體系,完成新殖民主義延伸,2004年,高盛成立中國地產公司,中國大陸房地產也成為了美元充值的工具。在政治方面,西方鼓動的顏色革命,既能讓人瘋狂、亦能讓人滅亡。在文化方面,一頁頁的西方引進的教科書,如國際關係理論,每頁都寫著服務國家與人民,字裡行間都是「滅國」與「吃人」。
如今台灣也面臨著類似的西方安排與困境,經濟、政治、文化上都處於美國所設定的軌道,政治上,台灣與美國之間倡導的「民主和平論」,對抗非西方式民主政權;經濟上,台灣在美元體系下運行;文化上,台灣部分國際關係學的學術傳承執著於西方範式。如今獲得美國的支持,但有朝一日美國的爪牙顯露、也可能如過去的觸目驚心。與其說是支持,不如說是一種誤導。
(作者侯長坤為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