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演習模擬「台灣有事」:為何首次將北京標示為「假想敵」
文/BBC中文呂嘉鴻
根據報導,日本和美國的聯合指揮所演習中首次將中國列為假想敵。這次演習名為「利刃」(Keen Edge),從2月1日開始,為期八天,引起了該區域的關注。
這次演習設定在台灣發生緊急軍事情況,模擬日美聯軍如何應對。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演習不僅使用了未經修改的實際地圖進行模擬作戰,還首次將中國設定為「假想敵」。一些分析人士視此舉為對北京發出的政治信號。
不過,根據報導,日本防衛省將這次模擬戰爭的情景結果和細節列為該國保密法下的特別指定機密。日本防衛省聯合參謀本部長吉田芳秀將軍在1月25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強調,這次「利刃」演習並未特定設想任何國家或地區。
華府智庫哈德森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非長駐研究員長尾賢(Satoru Nagao)向BBC中文分析稱,從東京的角度來看,官方不願意對此事多加評論是為了避免刺激北京。然而,這次演習所傳達的政治信號非常明確,內涵是「美日同盟已經做好充分凖備,中國無法獲勝」,這不僅是對中國發出的政治訊息,也表明了美日的共同戰略利益。
日本國際教養大學中國研究陳宥樺助理教授表示,今年的「利刃」演習還有澳大利亞的參與。他告訴BBC中文,過去幾年雖然坎培拉在外交上對中國採取了強硬立場,但一直避免明確表態支持台灣。澳方此次參與「利刃」演習,意味著他們在未來的台海防衛事務中可能扮演一定角色。
中國駐日大使館發言人2月6日表示,中國大使館已第一時間向日方表達嚴重關切,並稱日方已就此作出澄清,「相關報道並不屬實」。
中國發言人又表示,日本有一些勢力挑動對立對抗,「在台灣問題上製造事端,渲染台海局勢緊張,嚴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和中日四個政治文件精神。」該發言人強調,台灣問題不容任何外部干涉。
「利刃」演習是什麼?
此文包含Twitter提供的内容。由於這些内容會使用曲奇或小甜餅等科技,我們在加載任何内容前會尋求您的認可。 您可能在給予許可前希望閲讀Twitter曲奇政策和隱私政策。希望閲讀上述内容,請點擊“接受並繼續”。Accept and continue
事實上,日本和美國自1986年開始進行聯合演習。此外,日本還與許多國家經常舉辦多邊與雙邊的軍事演習,例如「山櫻」 (Yama Sakura)、「鐵拳」 (Iron Fist)、「利刃」 、「利劍」 、「護身軍刀」(Exercise Talisman Sabre)等等。
「利刃」與「利劍」演習,通常是連續的軍事演習。譬如,今年的「利刃」模擬研習後,預期美日聯軍會在2025年進行「利劍」實境演習,以驗證「利刃」模擬研習的效果如何。
不過,陳宥樺教授向BBC中文說,這些軍演本身或多或少就對中國有針對性,「畢竟在冷戰後美日安保條約主要的防衛對象就是中國,因此這次利刃軍演首次將中國視為假想對手,並不讓外界意外。」
陳宥樺分析稱,過往「利刃」與「利劍」的演習目標是美日共同模擬奪回離島,隱含的目的就是防止中國拿下釣魚島(日本稱尖閣群島),但今年的特別之處,確實是將演習目標改為應對中國對台動武,這在政治上的意義明確,就是若台海發生軍事危機,美日更可能會介入。
他補充解釋說:「這也顯示美中兩國雖然漸漸恢復對話交流,但美國似乎並未打算放緩針對中國的軍事壓力。相對來說,美日演習是對中國的嚇阻進一步升級了。」
美國海軍學院(Naval War College)教授霍姆斯(James Holmes)則告訴BBC中文說,以「利刃」演習來看,其實關於命名潛在敵人,引發若干政治敏感性並不罕見。他舉例說,美國軍演也通常涉及虛構的敵人,比如以「某國」(X Country)命名,這在「千年挑戰-2002」演習中,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戰鬥群對抗了一個虛擬的國家。「眾所周知那個國家就是伊朗」,他說。
霍姆斯教授又說,長期以來中國確實在軍演中,對於如何指稱美國一直非常謹慎。譬如北京慣常以「某個國家」或其他迂迴詞語以指代美國。
另一方面,他認為,日本也不想無端去刺激中南海,所以即便日媒披露中國是演習模擬目標,東京方面仍對此予以否認。
霍姆斯教授說:「有時我希望我們都能成熟一點,坦誠地承認你在談論什麼,說的是誰。但我理解那些對公開指定敵人的遲疑,因為這意味著你已經接受了敵對關係,也讓戰略競爭,從可能帶來和平的結果,進入了一個不同且更令人擔憂的階段。如果對手也接受了這一點,那麼它可能會開始表現得更像一個敵人。這就是對世界政治中自我應驗的擔憂。」
長尾賢則分析此次演習的背後因素。他告訴BBC中文,美國幾屆總統下來學到很大的歷史教訓,白宮領導的安全體系可信度這些年來面對了很多嚴重挑戰。
他舉例稱,從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半島,到入侵烏克蘭和干預敘利亞,北京在南海及阿拉伯世界的勢力延伸,對比拜登撤軍阿富汗的混亂使得美國形象嚴重受損,這都有可能使得中南海在2024年美國選舉前「誤判並試圖利用局勢」而在台海有所動作。他認為,「『利刃』演習因此是發出一個美日可以阻止中國軍事活動的信息給中南海」。
北京的軍事部署
事實上,美國中情局(CIA)局長威廉·伯恩斯(William Burns)近年來曾公開提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指示中國解放軍不晚於2027年之前,要做好「攻台」凖備;不過,去年伯恩斯又解釋自己的說法時稱,這並非代表解放軍攻台是「不可避免」或「迫在眉睫」的行動。
無論如何,為因應可能的危機,美國和日本已制訂多項應對緊急情況的聯合作戰計劃,包括去年底完備的一份有關台灣的草案。
但是,各方對北京對台動武的軍事凖備程度的分析猜測,亦有不同見解。就北京的自身立場來看,2023年11月習近平在舊金山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會談後,美方官員就對外界透露稱,會中習近平表示有聽聞到美國政壇充斥各種有關2027年或2035北京將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的說法。美方人士稱,習近平當場向拜登說他「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計劃,沒有人向他提過這種計劃」。
觀察美中乃至日本加入的軍事政治博弈,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趙通則在最近對日本媒體說,北京在政治上想要突圍的意義大於與外界在軍事上的拼搏。他強調,權力平衡是北京計算中最關鍵的「驅動力」,因為中南海認為,若中國能展示更強大的戰略和軍事能力(特別是核能力),那將有助於說服白宮去承認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強大國家。
趙通指出,對中共高層而言,這樣的政治認知將助於阻止美國試圖遏制中國發展的企圖,也因此要求中國需要盡快展示其作戰能力,迫使白宮在各個方面採取更有和解性質的對華政策。
東海成為新焦點
即使有分析稱北京的軍事擴張是為了增加其在政治實力上向美日等大國「叫板」的能力,但解放軍的任何部署及動向,仍然是區域政治的焦點。譬如,除了在南海的軍事擴張之外,北京近年來在東海(釣魚島周遭海域)的軍事部署計劃也同樣開始引發關注。
有分析稱,在東海的部署也是北京試著突圍美國與盟友的「島鏈封鎖」,而在此區域,日本首當其衝。
譬如,根據日本媒體2023年底披露,中國在2013年東海上空單方面劃設的「防空識別區」(ADIZ)其周遭海域已經開始常態部署解放軍軍艦,甚至曾與日本護衛艦對峙。日本讀賣新聞在去年12月30日,便披露一組中國海軍054A型導彈護衛艦出沒於東海的照片。而相關評論稱,對東京來說,因應中國借由軍事力量嘗試改變東海現狀已是當務之急。
長尾賢向BBC中文解釋,與南海相比,東海更深,因此除了尖閣列島外,在該地北京難以找到可以建造人工島的島礁,但可以將石油鑽井平台的雷達用於軍事目的,而近期中國的舉動表明,中國並沒有放棄在東海建造軍事哨所。
但中國為何要在東海興建堡壘?長尾賢告訴BBC中文說,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可以確保其沿海經濟大城的安全,因此北京正在努力阻止所有外國勢力在東海和南海的軍事存在。「即使中國在南海建立了堡壘,但在東海沒有堡壘,也無法保護其沿海城市。」他說。
長尾賢解釋,台灣位於東海和南海之間,中國若能拒絕美日等軍事力量進入,同時又在兩海都建立堡壘,將更容易對台北施加壓力,迫使台灣人屈從。 最後,若解放軍在東海建立軍事要塞(military fortress),也更容易對日本西南島嶼施加軍事壓力,而過去北京一直對美日在日本西南島嶼駐軍(譬如沖繩)感到憂慮。
美國海軍學院霍姆斯教授則稱,北京因此已開始警告日本軍機不要進入或經過釣魚島周圍的空域。就他個人觀點認為,當中國2013年在東海自劃防空識別區(ADIZ)時,這與北京在南海宣稱「不可爭議主權」的九段線主張相應。
霍姆斯告訴BBC中文:「北京當然希望收回釣魚台,以及突破第一島鏈。說到底,這些舉動標誌著其灰色地帶戰略的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