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以哈衝突:解密中國立場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

文/德國之聲中文網

中國希望調解以色列與哈瑪斯之間的戰爭。中國政府譴責雙方的暴力行為。但與此同時,不少中國公眾對以色列存在敵意。

如果你站在中國金融大都市上海的黃浦江畔,一定不會錯過一幢銅綠屋頂的高樓。今天的上海和平飯店曾接待過美國總統雷根、柯林頓等國賓,以及卓別林、蕭伯納這樣的明星。鮮為人知的是,這座賓館在1949年之前一直被稱為華懋飯店(Cathay Hotel)。它由猶太商人沙遜(Victor Sassoon)建於1929年。很長的時間裡,它曾是上海最高的建築。

沙遜於20世紀20年代移居上海,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商業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沙遜的支持下,上海建立了一個面積約2.5平方公里的猶太人定居點,約20000 名來自歐洲的猶太人在此避難,躲避納粹迫害。

在戰爭結束、共產黨接管上海後,大多數猶太人離開了上海。沙遜被迫以低於其價值的價格將他的企業賣給了中共。

沙遜事件表明了共產黨是如何對待猶太人以及後來年輕的以色列國的:偏見。冷戰期間,中國一直聲援其阿拉伯盟友,並在聯合國投票反對以色列。直到1992年,中國和以色列才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中以關係首先是經貿關係

自中以關係正常化以來,以色列一直是中國的主要交易夥伴。2023年,中國與以色列的貿易額達到220億美元。這一數字相當於中國與歐盟國家瑞典的貿易額。

以色列總理內塔雅胡原定於2023年10月訪問中國。他的日程包括與中國締結自由貿易協定。但這次訪問因伊斯蘭組織哈瑪斯對以色列的恐怖襲擊而推遲。

中以兩國的官方檔幾乎只涉及經濟和貿易。中東衝突從來都不是主要議題。例如,內塔雅胡上次2017年訪問北京後發表的聲明僅表示,中國希望促進與以色列的聯合創新,並支援高科技初創企業。

以色列是美國的盟友

與此同時在政治上,中國總是將以色列與美國看作是同一陣營,而美國是中國的主要地緣政治對手。中國11月開始接任安理會輪值主席,而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說,「中方鄭重呼籲對當事方有獨特影響的大國,摒棄自身私利和地緣政治考量,為制止戰爭、恢復和平作出一切努力」。他這裡顯然指的是美國,在含蓄地暗示美國在這場戰爭中有私利。

政治學家、諮詢公司「柏林全球顧問」(Berlin Global Advisors)的合夥人桑德施耐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對DW表示,「以色列是一個堅實的民主國家,與美國的同盟關係牢不可破。因此,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以色列在地緣政治上與中國不在同一邊,不在中國希望加強的反西方聯盟這邊。」

網民批評以色列和德國駐華使館的回應

反西方的情緒也反映在中國的網路論壇上,這些論壇受到中國審查人員的嚴密監控。戰爭行為被視為「明顯處於優勢地位的猶太民族對弱小的穆斯林人民的恐嚇」。這種種族主義的刻板印象在中國社交媒體上十分普遍。

中國最受歡迎的社媒平臺微博的用戶知道,德國政府「堅定不移地」站在以色列一邊。在德國大使館的微博頁面上,可以找到大量的反猶言論。一位用戶寫道:「侵略者!」還有人說,「德國和以色列的納粹已經聯合起來,站在一起反人類。」

德國駐華使館對這類帖子的回應非常明確和直接:「隨意地稱呼別人為納粹只會暴露自己的愚蠢。……那些在頭像裡處心積慮地將以色列國旗與納粹符號相結合的人,不是無知的蠢貨,就是無恥的混蛋!此類帳戶將被我們永久遮罩。」

巴勒斯坦問題與中國相關

與上述公眾輿論不同的是,北京政府聲稱在中東衝突中保持中立。不過,中國批評的主要是以色列。中國外長王毅稱以色列的軍事行為「超越自衛範疇」。王毅還表示,加薩人民不應受到集體懲罰。在安理會,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表示,他希望考慮到交戰雙方的合法安全利益,恢復和平。

北京沒有與控制加薩地帶的伊斯蘭恐怖組織哈瑪斯保持定期對話。但北京與巴解組織(PLO,全稱「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領導層保持著對話。巴勒斯坦國獲得全球138個國家承認,但以色列、美國以及德國等不承認。2023年夏天,中國與巴勒斯坦締結了「戰略夥伴關係」。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巴勒斯坦權力機構領導人阿巴斯在會談後於2023年6月14日發表聯合聲明稱:「中方將始終同巴勒斯坦人民站在一起,……堅定支持建立以1967年邊界為基礎、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擁有完全主權的、獨立的巴勒斯坦國;……支持巴勒斯坦在‘土地換和平’原則、聯合國有關決議、‘兩國方案’等基礎上同以色列恢復和談。」

巴勒斯坦方面對新疆的人權侵犯保持沉默

作為回報,巴解組織代表下的巴勒斯坦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巴勒斯坦還採納了中國的說法,即新疆問題「根本不是人權問題,而是打擊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在新疆安裝嚴密的監控設備,以控制維吾爾族人。聯合國譴責新疆存在「嚴重侵犯人權」的行為,並認為新疆可能存在「反人類罪」。

政治學家桑德施耐德說,中國一直與巴解組織保持著密切的政治聯繫。「這是有歷史原因的。支持解放運動是中國外交政策的一部分。」當然,在新疆和臺灣問題上則不然。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阿拉伯世界尋找支持者,以維護其對維吾爾族人的打壓。如果中國政府失去阿拉伯世界的支持,北京眼中的新疆分裂勢力可能會得到穆斯林國家更多支持。少數民族的起義對中共領導層來說是最糟糕的情況,因為對他們來說,國家的統一是頭等大事。

中國作為中東地區的調停者

中國自2019年起設立了中東問題特使。其任務之一是推動以色列與其阿拉伯鄰國之間的和平進程。自以色列與哈瑪斯戰爭爆發以來,現任特使翟雋一直在與多方以及多個阿拉伯國家接觸。翟雋表示,中國主張和平,並認為「未能保護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民族權利」是持續衝突的原因。他強調,中國和俄羅斯在這一衝突問題上立場一致,正共同努力緩和衝突。

強調與俄羅斯的接近是一種模式。政治學者桑德施耐德認為,近年來,中國越來越重視非西方合作夥伴,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其在全球的可見度。「此前幾十年,中國基本上置身於中東衝突之外。但現在,我們看到中國將自己定位為調停者,比如在沙特和伊朗之間。」2023年4月,中國成功促成了這兩個波灣國家之間的和解,作為調停者登上了全球新聞的頭條。桑施耐德認為,這樣的成功不會在以色列和哈瑪斯之間的戰爭中重演:「在以色列和哈瑪斯之間的這一特殊案例中,中國的信譽度其實是有限的。」

連結:以哈冲突:解密中国立场 | 德国之声 来自德国 介绍德国 | DW | 06.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