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柳金財》蔡英文成績單:兩岸政策及格嗎?

兩岸關係敵對如螺旋上升,軍事威懾規模及次數、程度,皆高於李陳馬三位總統執政時期。(圖/取自總統府直播畫面)
兩岸關係敵對如螺旋上升,軍事威懾規模及次數、程度,皆高於李陳馬三位總統執政時期。

文/柳金財

蔡英文總統在任期最後一次國慶演說中宣稱,自2016年以來始終信守承諾、維持現狀,堅守「四個堅持」,不挑釁、不冒進、在壓力下也不屈服;並和全球民主國家深化合作、共同維護區域和平穩定。同時,宣稱「願意以台灣的民意共識為基礎,以對等尊嚴為前提,以民主對話為程序,以維持現狀為核心,與北京當局發展雙方可接受的互動基礎,以及和平共存之道。」上述兩岸論述及路線、國際戰略說法,比較像是就職演說詞,而非任期最後國慶演說詞應總結執政以來兩岸政策績效。

此論述強調「民意共識」、「對等尊嚴」、「民主對話」、「維持現狀」及「互動基礎」,等於重申既往兩岸論述及路線,然卻仍充滿文青式、空洞化、抽象式論述,在其執政後僅剩半年多時間,這些兩岸論述及路線固然表達些許善意,但事實上已無法對兩岸關係產生影響 。這些論述猶如歷屆就職及國慶演說積累彙整,既往無法發揮成效,再僅剩半年任期也很難發揮功能。這些兩岸論述及路線,仿若泥沙積塔、淪為鏡中月及水中花,如夢幻泡影般消失在兩岸歷史長河。

毋庸置疑,蔡英文主政近八年,兩岸關係方面降至民選總統以來,最敵對及關係最為惡化狀態,軍事演習規模最大及頻率最高、海峽中線消失及圍台、鎖台威懾常態化;外交斷交國最多高達九國;貿易禁運及壁壘調查次數最多。國慶演說在兩岸關係部份,不是展現兩岸治理績效,反而是陳述兩岸發展願景,然最後剩下半年執政要達成這些願景及目標,幾乎已是「不可能任務」。

從大陸當局角度檢視,所謂「四個堅持」其中一項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維持現狀」被解釋成「新兩國論」及「務實台獨」;所謂「不挑釁」卻是不僅不承認「九二共識」,還標籤化「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所謂與全球民主國家深化合作、共同維護區域和平穩定,卻是採取「抗中保台」路線及「聯美抗中」戰略,鑲嵌入美國印太戰略成為軟圍堵中國的「馬前卒」。如同《經濟學人》社群媒體上無預警指出,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台海若擦槍走火引發戰爭將成災難。

首先,凝聚「台灣共識」或「民意共識」。2011年蔡英文提出「台灣共識」,作為其總統大選政見之一;拒絕馬英九政府支持「九二共識」、「維持現狀」作為兩岸互動基礎,主張先以民主程序匯集台灣各政黨間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共識,再以此作為兩岸談判政治基礎。然而,「台灣共識」淪為空泛概念,強調以民主程序共同商議討論,但並未鋪陳灌入其核心內涵。

「台灣共識」其內涵淪為「各自表述」,既模糊又抽象難以指涉凝聚認同方向。大陸視此主張「柔性台獨」,台灣社會對「台灣共識」內涵認知,則相當分歧,如維持兩岸和平及政黨輪替皆屬之。相對「台灣共識」,民進黨內也有「憲法共識」及「憲政共識」倡議,其實質指涉反比「台灣共識」內涵更為清晰及豐富,「台灣共識」淪為一種「空心蔡」呼籲,不僅無法建構台灣命運共同體,反更陷入政黨對立、國家認同分歧及政治衝突。

其次,國、民兩黨「維持現狀」概念內涵相異。2015年馬英九在卸任前國慶演說,宣稱「維持現狀」建立在「九二共識」基礎;2023年蔡英文在卸任前國慶演說強調,中華民國台灣已是主流共識,和平是兩岸的唯一選項,以維持現狀作為各方的最大公約數,就是確保和平的關鍵之鑰。馬主張「維持現狀」係立基於「九二共識」,與蔡主張「維持現狀」立基於「兩岸互不隸屬」,顯然有所差異。

國民黨的維持現狀強調「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倡議「新三不」即「不統、不獨、不武」主張;「維持現狀」界定兩岸關係性質是「一國兩區、兩個對等政治實體」、「兩岸兩區」。民進黨的維持現狀卻是界定「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甚至延伸成「務實台獨」、「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兩岸關係是外交關係」,此種「維持現狀」解讀被視為是一種「改變現狀」描述。

再者,倡議民主對話卻完全喪失兩岸對話。蔡英文總統倡議兩岸應回歸「和平、對等、民主、對話」精神,倡議「有意義對話」及「建設性對話」,八年來皆無法重啟第一軌道官方對話、第二軌道兩岸兩會對話,甚至連第三軌道複委託模式對話協商也付之闕如。大陸視「九二共識」為對話政治基礎,民進黨政府提出「九二歷史事實」、「九二會談精神」及「九二共同認知」作為替代方案,皆無法重啟兩岸對話協商。

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雖未明確對「九二共識」進行表態,因其倡議「兩岸一家親」進行滬台雙城論壇維持兩岸城市交流,也成為蔡主政下兩岸最高級別對話。然大陸當局視「九二共識」為政治前提,以此做為兩岸政黨、兩岸兩會及兩岸事務機構首長、領導人會談之政治基礎,故柯主張並無法全面開啟兩岸協商對話。國民黨總統人侯友宜承認「九二共識」存在,兩岸論述及路線應比柯文哲更具前瞻性及可行性。

從藍白兩岸路線競合加以檢視,確實邊緣化綠主導權。例如民眾黨與國民黨前後執政台北市政府,形成藍白政黨在兩岸政策上的潛在政治聯盟關係,邊緣化民進黨兩岸路線。無論是蔣萬安提出「要談兩岸互動,要談雙城論壇,無非都是基於可以對話的歷史條件以及文化脈絡」。或是柯文哲推動兩岸城市交流,以對話替代對抗,去除被污名化及被統戰抹紅、「標籤化」。雙城論壇對話,印證「兩岸一家親」、「九二共識」是兩岸民主對話之「通關密語」。

最後,否認「九二共識」為兩岸「互動基礎」。蔡英文不承認「九二共識」存在,並標籤化「九二共識」等於「一國兩制」,已證明無法恢復兩岸協商,難以彰顯其兩岸治理能力。現賴清德也否定「九二共識」,一旦執政並無法解開兩岸敵對僵持狀態,恐將陷入「惡性循環」。民進黨內部曾有「憲法一中」、「憲法共表」、「憲法各表」及「憲法共識」說法,藉以替代「九二共識」,但現在卻無任何替代方案。

民進黨內高層領導曾一再主張,以憲法來處理兩岸關係,包括陳水扁、蔡英文及賴清德皆然。例如2000年11月陳水扁總統成立跨黨派小組,建議「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增進兩岸關係,處理兩岸爭議及回應對岸『一個中國』的主張」。2001年元旦呼應:「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一個中國』原本並不是問題」;解決兩岸問題一定要依中華民國憲法的思維來定勢,這是扁政府對「憲法一中」基調。時黨主席謝長廷也提出「高雄與廈門是一個國家的兩個城市」(一國兩市) ,也主張「回歸中華民國憲法討論一個中國」 ;公開承認「憲法一中」,主張「憲法各表」、「憲法共識」成為兩岸政策指導原則。

職是,承認「憲法一中」、「一國兩區」並無悖離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然蔡英文執政後從未清晰界定依據憲法及關係條例,「兩岸關係」究竟是「一國內部關係」?「國際關係」或「準國際關係」?現賴清德更難界定兩岸關係性質屬於「一國兩區」,而是認為「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兩岸互不隸屬論」。同時,賴提出制憲時刻到來,必須打破大中國框架憲法,其對兩岸關係性質界定及憲法制定,遠比更蔡英文更為激進。若蔡英文國慶演說有其歷史資產,即是仍在形式上主張「維持現狀論」,或許這對賴清德「務實台獨論」產生制約作用。

蔡英文強調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支持越來越強 ,必須控管風險,讓兩岸成為區域和平穩定的重要貢獻者;但將「兩岸問題國際化」恐也會受到大陸祭出「反分裂」、「反干涉」之壓制。兩岸關係敵對如螺旋上升,軍事威懾規模及次數、程度,皆高於李陳馬三位總統執政時期,尤其是海峽中線消失及形成軍事圍台、鎖台新常態,致台灣安全陷入戰爭邊緣風險。台灣固然是世界台灣,然欲求兩岸和平不應捨近求遠,台灣的兩岸路線及國際戰略應從「聯美抗中」一邊倒失衡取向,轉向「友美和中」均衡戰略,方是自存及避險之道。

(作者柳金財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兼澄正書院主任,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