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社會政治

分析人士:以色列-哈瑪斯衝突挑戰中國在中東的外交努力

以哈衝突爆發後鳥瞰聖城耶路撒冷

文/voa楊皓暐

以色列和哈瑪斯之間的衝突促使人們進一步審視中國作為中東潛在調解人的角色。分析人士說,北京對以色列遭受恐怖襲擊的譴責含糊不清,符合中國不干涉全球衝突的政策,反映了北京在中東外交努力的局限性。

「中國提出了這些崇高的言辭與和平計畫,但它並沒有強調各國為實現這些言論和計畫而需要付出的重要性,」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高級研究員拉斐爾·潘圖奇(Raffaello Pantucci)通過電話對美國之音說。

「中國能做的不多,[他們的言論]顯示了[他們外交方式]的局限性。與此同時,我不認為北京想做點什麼去[解決危機]。我認為他們很樂意坐下來靜觀其變,」他補充說。

在哈瑪斯對以色列最初發動襲擊後,中國外交部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不斷升級的暴力表示嚴重關切。外交部在10月8日的一份聲明中表示:中方「呼籲有關各方保持冷靜克制,立即停火,保護平民,防止局勢進一步惡化。」

作為回應,在北京的一名以色列外交官敦促中國對哈瑪斯發起的暴力事件發出更強烈的譴責,而美國參議院多數党領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週一(10月9日)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時對北京關於危機的初步聲明表示失望。

在週一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甯表示,中國「反對並譴責傷害平民的行為」,並表示優先事項是「希望儘快停火止戰,恢復和平」。該聲明沒有指明哈瑪斯為肇事者。

儘管北京試圖調整譴責這次襲擊的語氣,但一些專家表示,其行動與中國在整個2023年提出的「和平締造者」形象是相矛盾的。

「北京談到在促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和平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但他們的言行之間存在分歧,」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外交政策專家莊嘉穎(Ian Chong)通過電話對美國之音說。

莊嘉穎說,他認為北京無法用具體行動來支持其承諾,這可能表明其缺乏影響中東局勢的意願或能力。他還說,如果這種模式持續下去,可能會影響中國作為可靠合作夥伴的形象和信譽。

「中國的行動和言論之間的分歧將使更多國家對北京參與緊迫的地區問題的能力或意願時猶豫不決」,莊嘉穎補充說。

中國是生意人的國家,而不是調解者

在以色列和哈瑪斯之間最近的危機之前,中國試圖在中東的長期衝突中扮演調解人。今年3月,中國促成了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之間的一項協定,這兩個地區競爭對手同意重建外交關係並重新開放大使館。

此舉被譽為外交突破,中國官方媒體試圖將這一成就描述為北京在中東和世界各地日益增長的外交影響力的證據。

4月份,中國前外交部長秦剛告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外長,北京願意幫助促進雙方之間的和平談判。在兩次通話中,秦剛表示,中國將在實現「兩國方案」的基礎上推動和平談判,北京在關於最新衝突的聲明中也重申了這一點。

潘圖奇說,儘管中國試圖將自己塑造成中東的調解人,但中東國家將中國視為一個生意人的國家,而不是一個願意解決有爭議的地區衝突的國家。

「中國對哈瑪斯 – 以色列衝突的反應將再次證實中國不會真正扮演和平締造者角色的印象,」他對美國之音說。「有些國家不會介意這一點,而另一些國家可能會有些不爽。」

就以色列而言,潘圖奇認為其領導人不會指望中國解決與哈瑪斯的長期衝突。但是,他對美國之音說,「他們希望中國對他們表現出更多的支持,他們希望中國能夠利用其力量來對一些中東盟友施加影響。」

潘圖奇說,中東國家不一定不喜歡中國的「交易式」的外交方式,但它們可能不是北京的長期合作夥伴。「如果有什麼事情發生,目前還不完全清楚這些中東國家將採取哪種方式,」他說。

由於衝突的規模仍然不確定,潘圖奇說,他認為美國的參與程度可能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況:為中國創造更多空間,因為華盛頓被另一場軍事衝突分散了注意力,或者使得美國展示自己是世界舞台上的大國,而中國只是一個配角。

連結:分析人士:以色列-哈马斯冲突挑战中国在中东的外交努力 (voa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