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中國「切香腸」逐步改變現狀 美應提出有效對策
儘管全球都在關注中國武力犯台的可能性,但台灣的軍事規劃者也擔心一種截然不同的、漸進式的威脅: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在進行國防專家所謂的「灰色地帶行動」,一步步地逐漸增加其在台灣周邊的存在,但也始終沒有跨越可被視為戰爭行為的門檻。
《金融時報》7月24日報導,台灣軍事規劃人員擔心,北京現在採取的所謂「切香腸」(salami-slicing)策略正在慢慢改變台海現狀,最終可能剝奪台灣自衛的能力。因此,一些國防專家認為,美國嚇阻中國犯台的戰略劃錯重點(misdirected),因為它過於關注直接入侵,而不是這些施壓策略。
6月24月,8架中國殲10戰機越過海峽中線,首度飛臨台灣本島鄰接區外邊界。儘管台灣國防部警告,任何強行進入其主權領空或水域的行為都將遭到「自衛反擊」,但一名台灣國家安全官員稱,此後中國軍機並未止步。
這些侵擾行動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台灣逐漸進逼的一部分,台美都無法有效阻止這類侵擾,甚至連延緩也不可得。華盛頓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解放軍專家甘尼斯(Kristen Gunness)指出,「五角大廈過於短視地關注中國入侵台灣的可能性,以至於忽視當前的威脅」。
自2020年9月台灣首次開始公布中國在其防空識別區(ADIZ)的軍事活動數據以來,解放軍每月入侵台灣防空識別區的次數,從69次激增到今年7月的139次。ADIZ是國際空域中自我劃設的緩衝區,各國藉此監測飛行活動的潛在安全威脅。但由於鄰接區空域不在台灣管轄範圍內,解放軍的行為並未違反國際法。
台灣戰略專家正在對這種逐步侵擾,以及提出有效因應措施的困難性提出警告。台灣國防部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INDSR)國家安全研究所副研究員李俊毅指出,「他們想恫嚇我們,測試我們的能力,削弱我們的防禦能力,隨著時間推移,他們將加強對台灣海峽的控制,改變其法律地位」。
INDSR分析師嚴重懷疑台灣和美國的嚇阻戰略是否有效。在過去3年裡,北京已經從偶爾派遣1到2架偵察機或運輸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到幾乎每天都有轟炸機、戰鬥機、電子作戰機、空中加油機和各種無人機等大批飛機入侵。據台灣國防部統計,自今年元旦以來,解放軍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的飛機數量已經比去年同期多出60%。
此外,解放軍還將其行動範圍從主要由台灣防空識別區的西南角,也就是台海、南海和連接太平洋的巴士海峽的交界處,擴大到台灣周邊領空和水域。然後,在中斷近2年後,解放軍在去年3月在台灣周邊舉行前所未見的大規模演習中,軍機飛越台海中線達300多架次,以「懲罰」當時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台灣。
解放軍軍官還在中國國家電視台上吹噓說,他們已經成功地「抹除」了台海中線。此後,每個月都有數十架解放軍飛機越過中線。在解放軍飛機上個月逼近台灣鄰接區後,台灣國防官員擔心這將是中國軍隊試圖跨越的下一條防線。
儘管美國海軍繼續定期在台海航行,但美軍對中國的這類舉動沒有直接反應。一些官員以南海為例指出,北京正在利用類似的切香腸策略,始終將其活動保持在公開衝突的門檻以下。部分分析家認為,如果美國及早介入,應該可以避免南海軍事化的進程。
拜登政府承諾阻止中國對台的灰色地帶戰術,以及全面的軍事侵略。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提到「防止競爭對手以損害我們切身利益的方式改變現狀,同時徘徊在武裝衝突門檻以下」的目標。但美國軍方和情報官員一再警告,中國可能在幾年內進攻台灣,這表明華府在台海的嚇阻努力主要集中在勸阻北京不要入侵台灣。
自烏克蘭戰爭以來,美國擴大協助台北建立武器和彈藥庫存的努力,這些武器和彈藥對於捍衛其領土免遭入侵至關重要。華府還迅速加強與印太地區盟國的軍事合作,最重要的是日本、澳洲和菲律賓。但在台灣,許多人懷疑這些努力是否有效,並強調烏克蘭戰爭是一個警訊。
李俊毅指出,戰爭爆發的事實意味著美國的嚇阻失敗,「因此我們不僅應該從現在戰場上發生的事情中學習,而且應該學習俄羅斯進攻之前發生的事情,以及為什麼嚇阻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