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無法確定的大反攻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本周,俄烏戰場上雙方圍繞巴赫穆特城區的交戰仍在進行,由於5月9日勝利日即將到來,而烏克蘭的大反攻也迫在眉睫,決定性的時刻是否會到來,戰況會不會發生新的變化,我們或許應該從更基本的角度來看一下。
俄烏戰場之外,美國本周宣佈已經使用AIM-260遠端空對空飛彈進行了打靶,並且明確表示這種飛彈是為了應對解放軍霹靂-15飛彈的「威脅」而開發的,同時未來美軍還將繼續研製射程更遠的LRAAM飛彈,以應對解放軍已經列裝的另一種遠程空對空飛彈。那麼美軍是不是真的能在空對空飛彈問題上扳回劣勢呢?咱們也來聊聊。
無法確定的大反攻
俄烏戰爭進行到現在,雙方圍繞一城一地的得失仍在繼續艱難的對抗。從最新的戰況來看,俄軍已經將烏軍壓縮到巴赫穆特城內最後的「城堡區」,也就是幾座高層樓房的附近。在5月5日淩晨,有消息稱,雙方的炮戰達到了前所未見的猛烈程度,雙方都在盡可能的傾瀉火力,為最後的攻堅和死守做準備。
關於戰場的新聞已經非常多了,其中有幾件事情特別有戲劇性。首先就是俄羅斯瓦格納集團創始人普里戈津連續發表視頻公開講話痛駡俄羅斯國防部,稱他們沒有給自己充足的彈藥,他要求的彈藥只有很少能夠到達前線,因此將被迫停止進攻,他在一處前線陣亡士兵集中地點名痛駡紹伊古和格拉西莫夫,稱他們為蠢貨,沒有良心。稍後更是發表公開視頻稱如果瓦格納集團的彈藥仍然無法得到充分保障,他將在5月10日帶領瓦格納部隊離開巴赫穆特前線。
但是與他的視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上面提到的巴赫穆特的激烈炮戰,也恰巧是在同一天開始的,瓦格納完全沒有表現出缺乏彈藥的跡象。
當然有人就會說,普里戈津這是不是戰略欺騙,畢竟此人之前就曾經發表視頻要求澤連斯基不要從巴赫穆特撤退,和自己來一場面對面的單挑,可以說是繼小卡德羅夫之後,俄羅斯又一位邪典喜劇大師。
但這番話,或許並非完全在把烏克蘭當傻瓜戲弄,雖然稀薄,但多少有點真相。
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瓦格納早在海外作戰的時候,就已經在國際軍火市場上建立了廣泛的聯繫,其實,如今他們的彈藥來源也是頗為不可描述,反而基本上是不太依賴俄羅斯國防部的支持。
另一方面,甚至還有一種情況,瓦格納本身也在俄羅斯軍工業內做了廣泛的投資,有一些新型武器和彈藥本身就是瓦格納投資完成研製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對瓦格納的補給肯定不是俄軍重點考慮的問題,甚至,其中很多彈藥雖然是瓦格納集團出了真金白銀買的,最後卻在運輸過程中被俄軍拿到其他地方去用了,這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因此,普里戈津對於瓦格納集團缺少彈藥的說法很可能是言過其實,但卻也指出了俄羅斯國防部從他這裡卡彈藥的事情也很可能是真的存在的。
當然普里戈津憑著和普京的關係,完全可以把這事情內部解決,但非要把這事捅出來,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俄軍的很多問題即使是通過普京直接指令的方式也不可能完全得到解決,非得再進一步施加壓力。另一個,當然就是這都是表演,給烏克蘭人看的。
或許更現實的可能是,這兩種猜測混在一起,既有表演成分,也有內部鬥爭策略的因素吧。
但不論如何按照目前瓦格納的作戰勢頭,你要說烏軍真的信了普里戈津的鬼話,當真對「缺槍少彈,士氣低落」的瓦格納部隊發起反攻——那大概才是缺心眼了。
反正澤連斯基也已經指示烏軍要死守到5月10日,等待他的大反攻。
但是在這個大反攻在即的關鍵時刻,澤連斯基卻在波蘭訪問,如此大事最高領導人不在家,這實在是多少有點讓人不可思議。
但事實就是如此,筆者也不明白為什麼……
當然現在的說法是澤連斯基是害怕無人機襲擊克里姆林宮後,俄羅斯進行報復,因此要推遲行程。在此期間還將訪問德國。
當然你也可以說烏軍的軍事行動,肯定不可能讓澤連斯基親自指揮,命令機槍陣地左移五米,所以澤連斯基不在基輔坐鎮似乎也沒什麼問題。
但是不論如何,這都給即將發起的反攻蒙上了一層陰影,似乎沒有人歡迎這個「早產兒」。
其實從烏軍目前的態勢來看,戰線上的選項是有限的。
北部戰線,有坎捷米羅夫卡、塔曼等幾個近衛師正在以逸待勞;中部戰線,巴赫穆特、馬林卡等戰場上俄軍兵力十分密集,難以找到合適的突破口;南部戰線,強渡第聶伯河風險巨大,尤其是俄軍空天軍的作戰能力在大量精確制飛彈藥到位後已經今非昔比,在這種情況下強行渡河作戰是非常不明智的;還有個札波羅熱,也是目前西方媒體談論最多的,要想突破俄軍防線,長驅直入數百公里沖向亞速海的話,難保不會反而變成了給俄軍一個大包圍的機會。
所以不論如何,這次烏軍的反擊,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和去年在伊久母-紅利曼一樣,找一個俄軍防守空虛的地點,奪回一些領土,然後宣告大勝。
但現在戰場上哪有這樣的地點呢?
反正到現在為止還看不出來。
本周烏克蘭對克里姆林宮的無人機襲擊倒是非常成功的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次在視覺效果上頗為壯觀的爆炸,居然連克宮頂上飄揚的巨幅國旗都沒炸壞。或許烏軍的這次大反攻,最理想的也是這樣,能夠在新聞上吸引全世界的目光,讓烏克蘭能夠宣告一次勝利,即使沒有給俄軍造成多少損失,也是可以的。
具體如何操作,這就要留給烏克蘭自己去傷腦筋了。
但打仗從來不能一廂情願,從目前戰場上俄軍的部署態勢來看,俄軍也是打算後發制人,最好烏軍首先發起攻勢,給俄軍一個在運動戰中殲滅大量烏軍的機會,就像庫爾斯克會戰。
但烏軍此時,又何嘗不是一樣,某種意義上他們的西方武裝的「進攻近衛旅」,也很適合在俄軍進行進攻時去打俄軍的側翼,最好能打出一個類似德國「冬季風暴行動」那樣的大勝,把戰爭進程拖延兩年什麼的。
總之這對尷尬的雙胞胎,二戰的戰史都是爛熟於胸的,都不想貿然進攻,最好能通過防守反擊,在運動戰中大量殲滅對手。
結果就是現在這個尷尬的局面,一邊是西方國家逼迫烏軍必須進攻,一邊是烏軍滿心不情願的進行拖延,希望讓俄軍先手,自己再來扮演曼施坦因。
在這種態勢之下,最後事情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我們當然可以看戲。
這裡還有一個可能性,那就是最後烏克蘭的大反攻雷聲大雨點小,澤連斯基成功說服西方國家不再逼迫馬上反擊,而是允許他再積蓄一些實力,事實上已經有北約軍官表示,烏軍或許要到今年6月以後,才能真正準備好發起一次進攻——那……就真的可以重演1944年7月那場決定命運的大戰役咯……
AIM-260,應激反應的產物
本周,美國《戰區》網站報導稱,美國空軍的QF-16靶機部隊正在進行AIM-260空對空飛彈的試射工作,僅在去年,該部隊就進行了30次試驗任務。當然這並不是說已經試射了30次飛彈,而是QF-16靶機進行了30次飛行,但這些任務是為了支援JATM(聯合先進戰術飛彈)專案而飛行的,而JATM飛彈也就是AIM-260。
當然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AIM-260飛彈的畫面,但美國空軍此前已經透露了一些關於這種飛彈的資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AIM-260飛彈是為了取代AIM-120飛彈而開發,它的最大射程將會大大超過AIM-120,但是尺寸仍然和AIM-120飛彈相同,以便裝入F-22和F-35的彈艙內。
其實AIM-120飛彈目前最新的型號AIM-120C8,或者說AIM-120D,此前公佈的最大射程已經達到了110多公里。但2021年3月,美國空軍稱AIM-120D飛彈在一次試射中創造了「已知最遠的空對空飛彈射程記錄」,在這次實驗中這種飛彈在非常遠的距離上擊落了一架BQM-167靶機。
此前的美國空軍自己的空對空飛彈射程最大記錄是1979年F-14A發射AIM-54「不死鳥」飛彈創造的,射程是212公里。
這就引起不少朋友的奇怪,你說這空對空飛彈的最大射程怎麼還能和橡皮筋一樣,使勁一扯就能又長一截呢?
其實這方面的「技巧」,咱們之前也解釋過,那就是利用高拋彈道進行超遠距離射擊,當然在這方面最好是有雙脈衝發動機,效果可以更加明顯,但其實普通火箭發動機的飛彈運用高拋彈道也一樣能打出比正常情況下更遠的射程。
冷戰時期大家比較「保守」,在公佈飛彈的射程的時候,一般都不會用這個高拋彈道下打出來的最大射程,近幾年隨著俄羅斯宣稱S-400射程400公里,美國宣稱標準6射程400公里,以色列宣稱「巴拉克8」射程160公里,這才開始「壞了規矩」,大家都用這種射程來宣傳自己的飛彈有多麼厲害了。
實際上紅旗-9E,霹靂-15E如果也用這一套來宣傳,那射程可就不是260公里、145公里這麼簡單了,差不多都應該能翻倍才對。 我們的外貿裝備的宣傳口徑相比美、俄、以色列,畢竟還是少了些「商業獸性」啊。
只不過運用這種辦法打空中目標,飛彈在末段由於發動機早已關機,機動能力很有限,只能用來對付不做大幅度機動的目標,或者說,「打得好不如接得好」。
但如果運用了雙脈衝火箭發動機,在靠近目標的時候火箭可以再次點火,使得飛彈獲得不亞於發射之初的強大機動性,那就算是要攻擊高機動的戰鬥機都是可以的。所以,AIM-120D的這次試射只能說是對高拋彈道進行試驗,而AIM-260,是否有雙脈衝呢?
這個事呢,首先AIM-260因為尺寸要和AIM-120保持一致,所以可以排除類似英國「流星」那樣使用衝壓發動機的可能,那麼要達到更大的射程,當然雙脈衝火箭是最合理的推斷。
雙脈衝發動機不僅可以提高飛彈的末段機動性,更重要的是由於它可以優化飛行全過程內的能量分配,本身也可以起到增加射程的作用。換句話來說,雙脈衝飛彈如果使用高拋彈道,還可以有一個更加誇張的最大射程,也就是不把第二個藥柱留到末段再用,而是用它進一步提高射程,末段和普通飛彈一樣沒有動力,那麼這個射程就會更遠。當然如果在飛彈的氣動設計上再進一步改進一下,比如採用類似增程型「哈姆」飛彈那樣的,側面加邊條翼的設計,射程甚至還可以進一步提高。
所以AIM-260如果真的按照此前美國媒體猜測,就是射程能到260公里的話,其實是不稀奇的,只不過它真正能夠用來攻擊高機動目標的射程,應該和霹靂-15類似,就是150公里左右。
這麼看來AIM-260其實才是之前傳說中採用雙脈衝的AIM-120D,而現在的AIM-120D……大概就是那麼回事吧。美國空軍也承認,AIM-260飛彈就是在霹靂-15刺激下開始發展的,對標之意溢於言表。
當然美國波音公司目前也在獨立開展另一個項目,代號LRAAM,遠端先進空對空飛彈,目前已經放出了一個模型,採用兩級火箭的設計,據稱是用來對標中國的霹靂-XX,也就是之前在殲-16戰鬥機機翼下曾經亮相的「飛行電線杆」。
霹靂-XX咱們之前也說過,根據網上的公開論文,它是中國航太科技公司開發的新一代超遠端空對空飛彈,它的發動機比雙脈衝更進一步,為全程推力可調固體火箭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就比雙脈衝火箭更加靈活了,當然它的燃料和常規的固體燃料有所區別,要在小型飛彈上使用的話或許沒那麼容易。
射程方面的話,它會大大超過霹靂-15,也遠超過俄羅斯的R-37M的400公里,差不多就是500公里以上,1000公里以下水準。
而且由於採用了全程推力可調(也就意味著可以隨時關機和開機,可以有很多個脈衝了……),它完全可以在接近最大射程的距離上仍然保留一些用於提高末段機動性的燃料,也就是說,它可以在數百公里的距離上具備攻擊高機動戰鬥機目標的能力。
波音的兩級火箭發動機的LRAAM某種意義上是在無法實現全程推力可調發動機的前提下,盡可能達到接近它能力的一種設計而已。當然這就會帶來一些缺點,比如說無法用來攻擊距離較近的目標,但至少最大射程和末段機動能力是勉強能跟上,也算不錯了。
其實去年以來的俄烏戰場上,俄軍蘇-35戰鬥機使用R-37飛彈的實戰,可能是當年兩伊戰爭中伊朗使用「不死鳥」飛彈以來,對於遠端空對空飛彈實戰效果的再次演示。有一些基本問題還是沒變,那就是這類傳統的遠端空對空飛彈用來對付沒有相應對抗能力的對手,效果好得出奇。
由於R-37的射程遠超過了烏克蘭蘇-27、米格-29的雷達能夠看到目標的距離,而蘇-35的「雪豹」雷達也顯然具備了低截獲率工作模式,因此實際上大多數烏軍飛機是在沒有雷達告警,更沒有看到對手的前提下就被擊落,除非飛行員時不時像發神經病一樣做出一些大幅度的機動動作,否則無從躲避。
兩伊戰爭後期伊拉克空軍的「幻象」F1戰鬥機的電子對抗系統開始能夠對F-14A的雷達和「不死鳥」飛彈的導引頭雷達做出告警,從那時開始「不死鳥」的實戰命中率就大幅度下降了,這也和這些老的遠端空對空飛彈末段無法跟蹤高機動目標有關,只有對手毫無察覺,才能不知不覺的被擊落,還是「打得好不如接得好」。
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空軍如今對於給三代機加裝能夠有效探測到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低截獲概率工作時信號的新型雷達告警機也是火上房,畢竟殲-20那個雷達可不是吃素的。最近有一條新聞說為F-16開發的此類設備已經開始在虛擬環境下進行測試,估計再過個一兩年,也應該實際裝上美國空軍的F-16 block 70了,當然這玩意啥時候能裝到臺灣省的F-16V上,那可能至少也得等美國空軍自己先去安裝上再說了,在那之前,臺灣省的F-16V在殲-20面前,依然是等於蒙眼裸奔。
網上我們可以看到飛行模擬玩家用F-16對抗殲-20的一些視頻,遊戲裡F-16是能夠在被殲-20雷達鎖定時告警的,於是大家就可以看到全過程當中F-16的飛行員一邊拼命機動躲避,一邊試圖用肉眼搜索到殲-20,最後無奈的被霹靂-15擊落,而在現實中,沒有更換新的雷達告警機的話,甚至都不會有機會看到這個狀態,就是飛著飛著就突然沒了……
在現代條件下,對於擁有雙脈衝發動機的霹靂-15,或者更加先進的霹靂-XX,敵方戰鬥機如果探測到飛彈導引頭的信號才開始機動,那還是晚了。更不用提,對於採用A射B導模式發射的飛彈來說,戰鬥機在遠距離上過早開始機動的話,飛彈也只需要進行較小的幅度的機動,就能幾乎不損失射程保持跟蹤,而這正是霹靂-15、霹靂-XX這一代飛彈基本都有的能力了。
美國空軍現在計畫明年讓AIM-260飛彈達到初始作戰能力,那也就無非是大差不差的追上霹靂-15,也是個值得警惕的對手了吧。
但……霹靂-15和霹靂-XX就是中國空軍的最終目標了嗎?或者說中國空軍會20年不變,繼續用這兩種飛彈包打天下嗎?
顯然……不會……
那麼美國開始考慮AIM-260之後的下一代飛彈了嗎?
好像還沒有……
畢竟,應激反應怎麼可能比謀定後動更有前瞻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