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亓樂義:面對歌利亞-台灣不對稱作戰

大衛以不對稱作戰擊殺巨人歌利亞。

文/rfa亓樂義

解放軍今年四月上旬在台灣周邊舉行聯合軍演,意圖在打破海峽中線之後,使圍台進逼態勢常態化,逐步增強對台戰略威懾力度,爲後續對台作戰實施戰略封鎖和火力打擊預作準備。這或許是一個長期過程,台灣如何應對呢?

力量對比與作戰態勢

台灣的防衛作戰構想,以不對稱作戰爲主,其精髓是以小搏大。3千多年前,年少的以色列牧羊人大衛(David),用甩石機弦(投石索)和5塊石子,打敗高大威猛的非利士人戰士歌利亞(Goliath),成爲歷史上不對稱作戰的經典範例。

《舊約聖經》在撒母耳記上第17章詳細紀載這段歷史。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交戰多日並在以拉谷對峙,非利士人派出歌利亞向以色列人下戰帖,要求以色列人推出1名勇士與他決鬥,一決勝負。以色列王掃羅(Saul)和全軍聽見歌利亞的震天謾罵,都極其驚恐害怕,不敢出戰。

年少的大衛是牧羊人,奉父命來到軍營給他3個參軍的哥哥送食物,聽到歌利亞的罵陣,視爲對神國軍隊的污辱,義憤填膺下請命迎戰,竟神蹟般擊殺歌利亞。這段歷史對台灣發展不對稱戰力帶來一些啓發。

首先是力量對比與作戰態勢。歌利亞身高約290公分(2米9),巨人般身軀。他穿的鎧甲57公斤重,手拿長矛粗如織布的機軸,僅槍頭重7公斤,護具齊備,一般壯漢無法承受,和年少的大衛形成巨大反差。大衛身上無任何防護,手拿1根牧羊手杖、1條機弦(sling)和5塊石子,武器裝備和歌利亞沒有任何可比性。

然而大衛真的完全處於劣勢嗎?也不盡然。歌利亞高如巨人,通常是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患者。這是一種罕見的內分泌系統疾病,人體產生過多生長激素,導致頭、臉、手腳等身體某些部位過度生長,形成巨大肢體特徵。患者可能有心臟病、關節僵硬或其他病症,如近視、弱視或嚴重閃光。

歌利亞走向大衛時,拿盾牌的人走在前頭。他看到大衛的第一句是」你拿杖到我這裏來。」舊約紀載歌利亞看到的手杖是複數(staves),而大衛手上只有1根手杖,說明歌利亞有重度閃光。有人走在他前頭,可能是爲他引路,否則歌利亞看不清戰場環境。

抵銷並勝出

大衛清楚這點,與歌利亞保持適當距離,避免近戰。大衛雖是年少牧羊人,膽識卻超過常人。在曠野遇到獅子和熊來抓捕羊,他會追擊它們甚至將其打死。他把敵人看作獅子和熊一般,心理有底,面對巨人不會喪失鬥志而嚇破膽。可見大衛不是一般的牧羊人。

當大衛走上戰場,出現甩石手與重裝步兵的決鬥場面和不對稱的作戰態勢。一個是遠攻投射,一個是近戰搏殺。專業甩石手可以投出每秒超過35米的高速,比棒球投手更快,能打下遠方天空的飛鳥。重裝步兵若體大遲緩,追不上敵人,而甩石手靈活機動,投射精準,便可掌握戰場主動權。大衛完全做到這點,以不對稱遠攻抵銷並勝出重裝步兵的近戰優勢。

因此巨人未必有我們想象的可怕。巨人最可怕之處,往往是他最脆弱的部位;他的優勢,就是他的弱勢。加拿大籍暢銷作家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2013年寫了1本暢銷書,談的就是大衛如何以小搏大擊敗歌利亞。他說,牧羊人沒有想象的軟弱。要害怕的,是你無法勝過的恐懼,和如同以色列軍從衆的怯懦。

台灣面對中國的侵略威脅,何嘗不是如此。解放軍如龐大的戰爭機器,火力兇猛,但因爲高度集權缺乏靈活度而可能反應不及,作戰單位多而複雜也可能協同困難。這是台灣取勝的機會,不能硬拚,只能智取,塑造不對稱作戰態勢,這需要基本防衛能力,若沒有像大衛擊殺獅子和熊的本事,至少要有驅趕豺狼的能力。否則不對稱作戰無從談起。

戰術戰技

在戰術戰技方面,歌利亞希望大衛能接近他,並且向大衛不斷狂吼」來攻擊我罷!」可見歌利亞並不傻。在古代戰爭中,重裝步兵是全軍主力,身穿重甲,手拿重器,近身搏殺,以集羣方式形成巨大沖擊力,攻城掠地。這是重裝步兵的基本戰術和作戰目的。歌利亞隻身決鬥,違背重裝步兵集中作戰的基本原則。非利士人叫囂一對一決鬥,希望能以大象輾壓的不對稱作戰,一勞永逸,但天下沒有這麼好的事。

考古學證實,甩石機弦是古代軍隊武器庫中重要的武器之一。在複合弓發明之前,古代的甩石手與弓箭手同樣重要,屬於輕裝步兵,是軍隊的組成部分。他們使用箭頭、標槍和機弦甩石,掩護重裝步兵進攻或撤退,往往採取散兵佈陣方式,以分散隊伍或單兵進行作戰,重在靈活出擊。

史料紀載,專業甩石手的戰力與好的弓箭手一樣有效,殺傷力毫不遜色,甚至更好。弓箭手的有效最大射程約200米,甩石手投射石子最遠可達400米,比箭頭更危險,即使石子沒有穿透鎧甲,也能造成敵人致命內傷。

古代牧羊人在曠野放牧,與野生動物共存,需要隨時準備對抗抓捕羊羣的猛獸,通常會攜帶一些簡單武器,如棍棒和投石器,以個別散兵方式與猛獸搏鬥。因此散兵作戰是牧羊人的日常生活狀態,與大衛走上戰場面對單兵歌利亞的狀態一樣,歌利亞則違背重裝步兵集中作戰原則。兩種不同的戰術,誰擺對位置,誰的勝算就大。大衛顯然具有優勢。

接着就是戰技。大衛如何在相對遠的距離內擊殺巨人是勝敗存亡關鍵。歌利亞護具齊備,唯一的弱點是前額,因此他被擊殺的範圍非常小,若非精準命中,大衛幾乎沒有機會扳倒他。

以色列有12個支派,便雅憫是其中一支。《舊約聖經》在士師記第20章紀載,便雅憫人有7百精兵,都是慣用左手,」能用機弦甩石打人,毫髮不差。」在列王紀下第3章也有紀載,以色列人在戰爭中,甩石的兵(slingers)包圍攻打摩押人的城。這些說明機弦甩石不是罕見戰技,在以色列人中早有軍隊編制,形成常態化訓練機制。

大衛是猶大支派的後裔,雖不是便雅憫人7百甩石精兵,但他的甩石技能在祖傳薰陶下,在曠野實戰中已是個中高手,因此能一擊命中歌利亞的前額,石子穿入額內,巨人應聲仆倒身亡。

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

這裏有一段插曲,更顯示大衛的沉穩、自信和勇氣。便雅憫支派被描述爲以色列勇士和弓箭手的出色支派,其中最著名的戰士之一就是掃羅王,他可能也是甩石高手。但臨陣時見到巨人,竟然完全忘了他既有的作戰優勢,反而驚恐害怕、束手無策。如果他夠冷靜,調度有方,面對巨人也有辦法克服。

軍事學家蔣百里在他的《國防論》中提到:觀察民族興衰有一個根本原則:」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則強,相離則弱,相反則亡。」毫無疑問,大衛是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的真實寫照。

除了戰術戰技,作戰資源和武器裝備是決勝要件。大衛手上只有手杖、甩石機弦和5塊石子,這些簡陋至極的裝備,對台灣不對稱作戰究竟意味着什麼?

這說明大衛善於利用自身資源和周邊環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依賴額外的武器裝備。大衛上陣前,掃羅王把自己的戰衣給他穿,將銅盔戴在大衛頭上,又給他穿上鎧甲。結果這些厚重護具,大衛素來沒有穿戴,試着走一走,根本不能適應,還不如不穿。

對台灣來說,最好的不對稱作戰不在於武器裝備的先進性,而在於適用性和穩定性。戰力能否發揮立足於現有裝備,取決於如何善用自己最熟悉的裝備。否則只會帶來反效果。大衛若穿上掃羅的全套護具,還能靈活作戰嗎?恐怕正常走路都難。美國援助烏克蘭並非最先進的主戰平台,而是穩定性高,能讓烏克蘭軍快速上手的武器裝備,也是基於相同道理。台灣發展不對稱戰力亦復如此。

信念與勇氣

再來、也是最本質的作戰要素是信念與勇氣。大衛是一個完全信靠神的人。他在《詩篇》中說,雖然走過死蔭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爲神與他同在;神的杖、神的竿都安慰他。手杖和木竿是牧羊人的基本配備,杖是爲着保護,竿是爲着引導。

對台灣來說,杖與竿就是堅持捍衛自己的民主與自由,它並非孤立,而是與世界奉行普世價值的民主國家,站在一致的戰略利益之上,共同維護基於規則的地區與世界秩序,協力面對專制極權國家的威脅和侵犯。

不對稱的防禦能力,除了需要相應的武器裝備與戰術戰法,訓練、動員、認知作戰、士氣、全民國防到盟友關係,都是構建不對稱戰力的重要環節,讓侵略者意識到攻擊將付出難以挽回的高昂代價。

連結:專欄 | 軍事無禁區:面對歌利亞-臺灣不對稱作戰 — 普通話主頁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