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晨楓:這次「圍台」軍演,看點在東側

「聯合利劍」演習現場圖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晨楓

台海,成了「切香腸」的地方。

蔡英文「過境」美國,與美國眾議院儀長麥卡錫會面,這不是美台第一次勾結「切香腸」了。解放軍當然還以顏色,實行3天環島戰備警巡和「聯合利劍」演習。

2022年8月裴洛西竄台後,解放軍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大演習。這是一次亦打亦封、以打為主的演習,最大的看點在於「冷開機」。也就是說,在幾乎沒有預警和準備的情況下,直接轉入就地進攻狀態。

這場演習不僅展示了解放軍的高度戰備狀態,也展示了前線部隊無需增援就有足夠兵力的現實,可以立刻啟動地動山搖的跨海作戰。考慮到這是撲滅「台獨」香火規模的行動,這樣的冷開機能力是令「台獨」分子不寒而慄的。

這次行動的規模小一些,引起的反應也要低一些,但對「台獨」來講,其實是更大的壞消息。

這次演習集中在台島的南北兩端和東側,最大的看點在東側。在央視的鏡頭裡,從參演解放軍艦艇上看,島上的山巒不用說,還可以清晰地看到花蓮的建築物。「山東」號及艦載機在台島以東洋面上活動,更使島上倍感壓力。

東線行動的象徵性意義當然巨大,但軍事意義同樣巨大。長期以來,台軍把台島東海岸作為安全區,是台軍保存實力、獲得增援的關鍵。這裡不僅遠離中國大陸,還在中央山脈的反斜面。彈道導彈不易命中,巡航導彈和空軍攻擊需要繞道、從太平洋方向迂回攻擊,這對裝備性能、作戰組織都是很大的考驗。

從引進蘇-27開始,解放軍新一代裝備的性能就在向遠端、重型、高性能發展,繞島作戰已經沒有壓力。更重要的是,在「遼寧」號開路之後,「山東」號以驚人的速度形成戰鬥力。在演習期間,有說法「山東」號的艦載戰鬥機對台軍東線戰鬥機形成數量優勢。這可能是台軍避戰、示弱的結果,如果確實如此,那是因為2022年的8月的大演習證明了解放軍的冷開機能力,迫使台軍避免擦槍走火。

演習重點在台島南北兩端和東線,意味著演習重點與其說是「打」,不如說是「封」。這對理解台海力量對比的變遷和可能的台海戰爭樣式有決定性的意義。

只要一聲令下,解放軍赴湯蹈火也要解放台灣。但很長時間以來,解放台灣以直接登島、速戰速決為首選,持久戰為次選,不長不短的中期戰爭最為不利。台軍的實力和意志不是問題,但美日干涉是重要因素。

毋庸諱言,美軍曾經擁有巨大的海空優勢,還得到日本以容許使用基地為形式的支援——如果日軍不是直接參與美軍行動的話。美日軍事介入會對解放軍造成很大的壓力,速戰速決便於迅速形成戰場上的既成事實,並以台島為基地,靠前部署海空和岸導力量,以更加有利的態勢抗擊美日軍事介入。

一旦達成曠日持久的持久戰,解放軍也有信心最終戰而勝之。越共和塔利班能把美軍耗走,實力強大得多、得到世界逾14億人口和最大製造業支持的解放軍沒有理由不能。但不長不短的中期戰爭既不能發揮出主場和消耗戰優勢,又拖遝到美軍能夠把最大兵力投入戰場,還暴露了解放軍現代化程度不足的短板,很是不利。

但時代不同了。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解放軍在思想上保持了敢打必勝的作風,在裝備技術上也逐步與世界先進水準齊肩,在數量上更是管夠。不長不短的中期戰爭同樣有把握戰而勝之,長期的消耗戰更加有利,吃著火鍋、刷著微信就把對手的彈藥和裝備耗光了。美軍在不大不小的烏克蘭戰場上暴露的彈藥不足問題,決不會在解放軍這出現。

以封為主就是奔著中長期去的。也就是說,解放軍不僅為美軍介入做準備,還有把握打退,確保台島及周邊的空海陸行動自由,確保台島增援不至。

台島一旦被封鎖,美日支援一旦被隔離,台軍面對的就是一盤死棋。如果台軍還舉棋不定,解放軍的遠箱火、巡飛彈、巡航導彈、彈道導彈、空中攻擊、艦炮轟擊都會入場,「勸說」台軍認清形勢。再頑冥不化,就直接化頑為冥。

解放軍最後還是會登上台島的,只是接受投降還是攻擊登陸的差別。

然而,「以封為主、以登收局」與「以打為主、以封助打」有巨大的不同,前者的啟動門檻要低得多,也更加便於冷開機。換句話說,台島上的戰鬥將成為次要的,大量摧毀島上軍事和具有戰略價值的目標只是加速「台獨」頑抗的全面崩潰。

統一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離「台獨」的腦袋又近了一寸。

但在傳統的台島西側,這次演習沒有多做文章,既可能是在新的作戰計畫裡不再是重點,也可能說明解放軍對跨海峽的海空直接進攻和登陸作戰已經演練純熟了,眼下沒有更多可演練的了。

美台通過種種小動作暗戳戳地「切香腸」,實際上在被「切香腸」。在某種程度上,中國和美國都有理由認為對方越過了台海底線。

中國的《反分裂法》清楚地規定了中國的底線,就是中國一定要統一,中國也在切實進行思想和物質準備。「台獨」永久化,與外國勢力勾結,都是突破中國的底線的。

美國通過所謂「台灣關係法」規定了「戰略模糊」,但不爭的美國底線是台灣不能與大陸統一。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解放軍對武統的思想和物質準備,無視所謂「海峽中線」和台灣防空識別區的警巡常態化和聯合演習是越過美國的底線的。

台島自己的底線是什麼,已經不重要了。在中美衝突中,台島只是巨獸爭鬥中將要踏平的門檻。

然而,最大的真相是:台海沒有打起來。但台海現狀與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之前的中印邊境狀態詭異的相似。

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抱著最大誠意,希望與印度就中印邊界爭端談判解決,但印度堅持「我說是我的就是我的」立場,而且根本不認為中國有能力做出強力反應。為了製造既成事實、佔領最大地盤,尼赫魯制定了前進戰略,印軍不斷向前蠶食,部分哨所甚至建立在中國哨所的後方。

印度對中國的警告置若罔聞,一味蠶食,但印軍並未做好衝突的準備。當解放軍發動自衛反擊戰的時候,印軍驚慌失措,潰不成軍。解放軍隨後意外地主動停火、主動撤軍,甚至釋放俘虜、交還武器,使得印度遭受了不可忍受的羞辱和失敗,60年之後依然耿耿於懷,可能還要繼續耿耿於懷60年。

印度最大的錯誤在於:玩火,但沒有想到被焚。

台海與中印邊界問題具有諸多本質差別,最大的一點是:台灣無可爭議地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一旦被解放,更不存在解放軍主動撤退的問題,也不存在解放軍在外力干涉情況下半途而廢的問題。

但就具體層面而言,美台在犯與印度同樣的錯誤:以為可以繼續玩火而不會被焚。

美台倒是沒有尼赫魯時代的印度那麼一廂情願,還是有所準備的。只是時代不同了,螳臂擋車,準備也白搭。「境外決戰」不可行,「刺蝟戰術」也不可行;依靠台軍不可行,依靠美日馳援也不可行。簡單地說,武裝「台獨」不可行。

在有意無意中,美台可能已經觸及《反分裂法》的底線,甚至達到底線的另一邊,但忍不住繼續刺探,希望還沒有到觸及「真正的底線」,以為「台獨」爭取最大的空間。

和1962年的中印邊境一樣,中國大陸不會無限度地坐視。美台以為還在「切香腸」,實際上切到的是高壓電線,只是中國大陸還沒有給高壓電線通電——中國大陸會給高壓電線通電的,但一定是在中國大陸選擇的時間、地點和方式,現在條件尚未成熟。

和統永遠是首選,中國大陸願意給時間。中國大陸不反對「維持現狀」,但不是切香腸後的既成事實,而是「三個公報」時代的現狀。現在已經過了那個村沒有那個店了,回去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武統的必要條件或許已經存在。美台其實對此不乏焦慮。衝撞底線實際上是打亂中國大陸節奏的伎倆,迫使中國大陸在不利的時間、地點和方式下被迫啟動武統。

美國喜歡把台海衝突與烏克蘭聯繫起來,試圖用犧牲台軍來消耗解放軍的實力,最終乘虛而入,一舉實現粉碎中國崛起的大業。但武統轉向「以封為主、以登收局」後,烏克蘭衝突前期的接觸式非線性作戰就落空了,美國援助更是望塵莫及,台島倒是更像前南斯拉夫內戰時代北約圍毆中的塞爾維亞了。

美台(可能加上日本)更大的焦慮在於可能必須單幹。美國喜歡把烏克蘭衝突看作「全球同仇敵愾」的成功範例,實際上,實質性支援烏克蘭的國家局限在美歐日澳韓,亞非拉國家未必支持俄羅斯,但也對烏克蘭的境遇無感,寧願置身事外。

台海要是打起來,美國最怕的就是這種情況。美國需要全世界真心實意、真槍實彈地站在美國一邊,因為單靠美國已經壓不住中國了。但別說亞非拉,歐洲可能都不一定靠得住。

4月8日,馬克宏結束訪華;4月9日,法國「牧月」號護衛艦(「花月」級,實際上是海岸警衛隊的巡邏船)從南到北穿越台灣海峽。不同尋常的是,「牧月」號沒有像歐美戰艦慣例一樣,在所謂「海峽中線」以東航行,而是在靠近大陸一側的中線以西。解放軍也沒有派軍艦伴隨。一般認為,法艦事先得到中國的同意。

馬克宏在結束訪華後接受法國《回聲報》和美國「政治」(Politico)新聞網站訪問時說,歐洲不應捲入不屬於歐洲的台海危機;歐洲應該尋求戰略自主,不能把自己視為美國的跟班,被美國的節奏或者中國的過激反應牽著走,最終在中美對抗中陷入「附庸」於強國的境地。馬克宏的表態不僅與美國指揮棒和北約的「熱衷」背道而馳,也與實際上被美國把持的歐盟唱反調。「牧月」號的意外姿態只能加強美國的擔憂。

馬克宏在訪華前剛與拜登通話。拜登要統一西方的對華調門,顯然沒有達到目的。作為「保險」,美國在歐盟的代言人馮德萊恩與馬克宏同行。馬克宏受到習近平主席的邀請來訪,馮德萊恩則是「中歐商定同意」後來訪的。換句話說,馮德萊恩是不請自到的。

馬克宏在中國一路受到禮遇,不大發推的馬克宏一回去,連發幾條,大談中法經濟合作,大談歐洲戰略自主。馮德萊恩在中國則受到冷遇,回去後接連很多天「人間蒸發」,全然不顧歐美公眾人物在重大出訪後熱衷出頭露面的慣例。

這不奇怪,她來重複歐盟(實際上是美國)對中國「不得援助俄羅斯」、「不得‘入侵‘台灣」的警告,中國當然不理睬她。她競選北約秘書長的現實對她的「政治分量」一點沒有加分。歐盟外交和安全代表博雷利本來要緊接著馮德萊恩訪華,結果被馮德萊恩聊死了,接著便是「戰略新冠」不來了,改到G7外長會議上去威脅空氣。

馬克宏的新表態在西方也掀起軒然大波,有三路人猛烈攻擊:第一路來自美國,包括美國人和歐洲的「精神美國人」;第二路來自東歐,他們急於與美國捆綁,這是他們經濟上的希望和安全上的保障;第三路來自歐洲議會,他們動口不動手,自以為做主但不持家,慣於從文化傲慢和意識形態出發,但也缺乏約束力和執行力。

真正有約束力和執行力的歐洲各國政府反而保持低調。朔爾茨早就用行動證明了他的對華政策,馬克宏更加高調,還在荷蘭重申他的觀點,不得到東道主的默認是有違外交禮節的。

連最瘋狂衝撞中國底線的美國國會共和黨,實際上也在留後路。

竄訪台灣的眾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邁克爾·麥考爾在4月8日說,美國將幫助台灣訓練軍事力量,並加快對台灣提交武器的進度。他還表示,如果台海衝突爆發,美國國會和美國人民將討論是否準備出兵,如果美國人民支持武力保護台灣,國會將堅決奉行這一立場。

這番表態是奇怪的。國會議員是民選出來的,他們代表的就是美國人民。還要再次確認人民的授權,只能是他們自己也不敢擔挑起中美衝突的責任。

台海在「切香腸」,但更大的競技場上則是「造香腸」的競賽。中國的崛起在本質上是經濟引導的,經濟上的發力是中國崛起的物質基礎,由此匯出軍事崛起,最終迎來政治和道義崛起。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中國崛起中得到完美演繹。

美國的「香腸」在萎縮,裡面的肉在流失;中國的「香腸」越造越大、越造越肥,裡面的肉品還在不斷提高。

從習慣於世界霸主地位的美國來看,不進則退,這是中國在切Pax Americana的香腸,台島只是其中的一段,只是先切再炸還是先炸再切的差別。其實中國本來是想切了做冷盤的。

連結:晨枫:这次“围台”军演,看点在东侧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