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

亓樂義: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習近平訪俄戰略意圖

中俄強化軍事合作。圖爲2022年8月解放軍赴俄參加聯合軍演。

文/RFA 亓樂義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0日至22日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紐約時報》報導稱,習近平訪俄是以」和平」之名介入俄烏戰爭。這是一方面,在成功主辦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恢復外交關係北京會談後,習近平的意圖不僅於此,他想在大國關係中樹立新的外交範例,爲重建國際秩序扮演不可或缺的中國角色。

世界舞台中央

美國智庫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曾擔任美國助理國務卿拉塞爾(Danny Russel)對《紐約時報》說,」習近平的目標不是俄羅斯或烏克蘭,而是西歐。」 是做給德國人和法國人看的。分析人士指出,調解俄烏戰爭可能有助於習近平實現他最緊迫的目標之一,即修復中歐關係,以此改變歐洲對中國的看法。

習近平訪俄顯然不是爲單一目標,每個目標相互聯動,而真正讓習近平上心的,是如何深度參與全球治理,引導國際秩序變革方向。介入俄烏戰爭是最佳切入點,世界權力重心都在其內。習近平常說,現在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今後也許他會加上一句,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也前所未有地進入世界舞台中央。

不過,介入俄烏戰爭如一把雙面刃。能否促成俄烏談判都將顯出中國國際影響力的虛實。中國意識到自己在全球的重要性日益增長,但能否在國際舞台上發揮實質性的重要作用是另一回事。調解俄烏戰爭與斡旋沙伊復交在背景和性質上大不相同。

習近平是在國際刑事法院對普京(Vladimir Putin)總統發出逮捕令幾天後前往俄羅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指出,這個時間點表明中國沒有追究俄羅斯在烏克蘭犯下的暴行,寧願爲俄羅斯的罪行提供」外交掩護。」

布林肯強調,任何結束俄烏戰爭和實現和平計畫的基本要素,都必須根據《聯合國憲章》的原則,」必須維護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否則只是拖延戰術。呼籲停火卻不要求俄羅斯撤軍,等同支持俄羅斯的入侵行動,也承認俄羅斯以武力併吞鄰國領土的圖謀。拖延的結果使普京能休整軍隊,等待有利時機重啓戰爭。

俄羅斯總統新聞祕書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證實,普京未與習近平討論烏克蘭提出的和平計畫,而是就中國的倡議交換意見。可見普京並無談判誠意,也堵住中國爲烏克蘭調解的大門。普京有可能是利用中國援助拖住西方,尋求有利時機扭轉戰局。

布林肯呼籲世界,不要被俄羅斯在中國或任何其他國家支持下采取的任何戰術行動所愚弄。此舉將違反《聯合國憲章》,並違背141個國家在聯合國大會要求俄羅斯從烏克蘭全面撤軍的意願和決議。

大國均衡發展

這份決議是在俄烏戰爭一週年前夕,聯合國大會2月23日召開緊急特別會議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再次要求俄羅斯立即、徹底、無條件地將其所有軍隊從烏克蘭國際公認邊界內的領土撤出,並呼籲停止敵對行動。141個會員國投贊成票、7國反對、32國棄權包括中國。聯合國大會決議不具法律約束力,它是一種政治表態,也是世界輿論的晴雨表,在現實國際社會仍有一定的影響力。要不然布林肯不會強調這份決議。

中國選擇棄權,說明不想和世界主流輿論反向而行,也不能得罪俄羅斯。這種平衡策略完全反映習近平爲推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對大國關係外交佈局的總體思路:就是建構一個」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以中美關係、中俄關系、中歐關係爲主。

中國介入俄烏戰爭,是習近平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最具實質性的舉措,從調解戰爭下手、藉此強固中俄關系、面向西歐、反制美國,並提出中國方案打造大國關係新的範例,引導國際秩序變革方向。想要一舉數得。

中國政府多次重申,中俄關系具有」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性質。習近平這次訪俄與普京發表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第一項再次重申此一原則,並稱中俄關系不是類似冷戰時期的軍事政治同盟。但中國外交部曾強調,中俄兩國」不是盟友,勝似盟友。」

按漢語詞語解釋,勝似有」勝過,超過」之意。習近平訪俄後是否會以」勝似盟友」的默契,向俄羅斯提供額外的軍事援助包括致命性武器彈藥似乎不能排除。但從習近平想要建構一個」總體穩定、均衡發展」大國關係框架的思路看,向俄羅斯提供美國和北約(NATO)不能容忍的軍事援助的概率並不高。否則打破大國之間的均衡發展,將爲中國帶來嚴重後果。

修昔底德陷阱

習近平訪俄的戰略意圖想得更遠,3月20日他在《俄羅斯報》和俄新社網站發表署名文章中已表露其深層目的,藉此打造大國關係新的範例,以中國方案樹立新型大國關係典範,同時劍指美國,指出世界上不存在由某個國家說了算的國際秩序,意思是今後國際秩序有中國不可或缺的大國角色,能夠引導國際秩序變革方向。

其實,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最初是面向美國。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達巍曾指出,2012年2月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期間,正式提出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中國領導人發揮主導作用,美方則強調不在乎概念本身,而側重此一概念的操作化。

新型大國關係的概念在江澤民時期已經提出。所謂」新型」是區別於冷戰時期主要大國分屬兩個陣營、以意識形態劃線、「非敵即友」 相互對抗的關係模式。習近平上台後,此一概念的論述背後是關注大國之間如何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目的是爲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崛起搭建一個穩定的保護框架。

然而中美之間迄今尚未構建任何一種形式的夥伴關係。挫折之下,習近平轉向俄羅斯。2013年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後首訪國家是俄羅斯,10年來他8次到訪俄國,與普京在雙邊和國際場合先後40次會晤。隨着中美戰略競爭愈加激烈化,習近平愈是投向普京,但不尋求軍事政治同盟,因爲維持大國關係均衡發展最符合中國的發展利益。

中俄歷史上三次結盟,每一次都以中國付出慘重代價,俄國獲得巨大好處而結束。熟悉這段歷史的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馮玉軍舉證歷歷。第一次是甲午戰爭後,清朝與俄皇簽訂《中俄密約》,俄國表面上承諾共修中東鐵路以抗衡日本,實際上是借修建鐵路之名,將俄國勢力在整個東北如洪水般鋪開。第二次結盟是抗戰勝利後,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中方被迫承認蘇聯在外蒙古策劃的獨立公投,結果喪失近160萬平方公里國土。

第三次是1949年後,中蘇同盟採取「一邊倒」政策,中國雖取得蘇聯支持,但帶來嚴重負面影響。一、把歐美勢力完全驅除出中國,使中國喪失與世界體系融合的機會。二、蘇聯把中國推進了3年朝鮮戰爭,導致中美關係極度惡化,使中國幾十年間都難以繁榮。

馮玉軍認爲,中國需要和俄羅斯保持長期睦鄰友好的合作伙伴關係,更要和美國保持建設性的夥伴關係,因爲與美國的關係決定中國未來的整體國際環境。換言之,搞好中美關係最爲關鍵。

技術轉移障礙

習近平訪俄結束後,普京接受俄羅斯媒體採訪時說,俄中兩國在軍事技術相互關係方面有合作,雙方會進行演習,但不是一個軍事聯盟。不過,從歷史實踐看,莫斯科對俄中軍事技術合作並不放心。

美國海軍分析中心(CNA)研究分析師施瓦茨(Paul Schwartz)2021年 6月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表文章指出,2014年因烏克蘭危機,俄羅斯面對西方制裁,開始強化俄中關係並放寬對中國軍售限制。隔年俄中籤定50億美元合同,俄方向中國出售先進蘇-35戰機和S-400防空導彈系統,隨後帶來一系列有關重型直升機、潛艇技術和飛機發動機等軍品交易。

不過,俄方對中國逆向工程(山寨版)的擔憂並未消除。施瓦茨說,過去17年來中國從俄羅斯竊取知識產權案件有500多起。俄羅斯在技術轉讓方面始終有所保留,至今仍拒絕轉讓RD-180大推力火箭發動機,中方想要引進俄軍新型伊斯坎德爾(Iskander)戰役戰術導彈也未能如願。

除此,多年來累積的間諜案件使俄羅斯對中國技術轉移有很大疑慮。據統計,從2018年起往前推的20年期間,中國捲入俄羅斯軍事技術間諜案有17起,僅次於美國的18起案件。這些新增案件大多在俄羅斯強化與中國軍事合作期間發生的。今後莫斯科將會更加嚴防。

習近平訪俄後肯定對俄羅斯軍事援助會有新的動作,但不會超出美國和北約的容忍限度,因爲習近平想得更遠,意圖保持大國關係均衡發展,在世界多極化的國際格局形成中成爲突出的一極。

連結:專欄 | 軍事無禁區: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習近平訪俄戰略意圖 — 普通話主頁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