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國際

習近平三連任展望 外交篇:「和平使者」的新衣

2023年3月1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右)在北京會見到訪的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

文/rfa

習近平三連任後,將如何推動外交政策? 有學者認為,他會延續中國力求成為國際標準制定者、重塑世界秩序的野心,並以「南方國家」為首要拉攏目標。在促成沙伊協議後,習近平又將出訪俄羅斯。當世界看到習近平換上「和平使者」的新衣,誰又會在隊伍中給予掌聲呢?

中國「調解」沙伊協議的背後

3月10日,習近平在中國第14屆全國人大會議順利開啟第三任期的同一天,中國宣佈一項外交勝利:沙特和伊朗特使在北京四天秘密會談後,同意恢復兩國外交關係。

「這是對話的勝利、和平的勝利。」主持閉幕式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毅對記者說,這次對話是習近平提出 「全球安全倡議」的成功實踐。他形容中國是一個「善意、可靠的斡旋者」,「我們將繼續根據各國的願望,為妥善處理當今世界的熱點問題發揮建設性作用,展現大國擔當。」

長期關注中國與中東關係的以色列學者、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研究員陶文亞(Tuvia Gering)告訴記者,這是一場北京在國際外交領域上非比尋常的展示:「在地區衝突調解中,中國往往傾向於當‘跟隨者’、‘促進者’(facilitator)、而非‘領導者’的角色。 這次讓人訝異是中國不但領導,而且還在美國不在場的情況下成功調解國際糾紛。」

國際輿論的關注焦點也放在中國影響力增強、美國在中東勢微的角度上。《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稱,這次談判過程的相關演講和檔使用了阿拉伯語、波斯語及普通話,並未使用英語。

不過,陶文亞指出,沙特與伊朗各自有達成協議的動力,雙方的對話也已在伊拉克推動的基礎上進行多年。此次參與沙伊談判,又在完全對外保密的情況下進行,對中國來說,是一個「低風險」的做法。他說,在中東耕耘有時的中國,「抓住這個正確的時機跳進去。」

陶文亞還提到,隨著中國與美歐關係的緊張以及烏克蘭戰爭,包含前外交官楊成在內的中國許多學者逐漸形成一個共識:中國必須增加在中東安全和政治議題上的參與程度,別無選擇。

中國的全球野心:向「南」看 

在許多關注中國外交問題的學者看來,習近平執政十年,一步步展現並落實了他的全球野心: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構建的世界秩序分庭抗禮。

2013年,習近平在訪俄期間首次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明文寫道要在當下國際秩序中,提出一個「增進人類福祉的中國方案」。

耶魯大學法學院中國中心研究員魯德華( Moritz Rudolf)說,這些「中國方案」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再到今年兩會後「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目的都是説明中國達成長期目標:改變現有的國際秩序。

「中國試圖成為全球行動者和標準制定者。」 魯德華告訴記者,中國把接下來兩年視為關鍵的外交機運期,「習近平確定了他的職位,而美國逐漸進入總統選舉季節。我認為,我們會看到在接下來的兩年內,中國會更加積極地與其他國家互動,特別是‘全球南方’ (Global South) 國家。」

「全球南方」國家涵蓋亞洲、非洲、拉美、加勒比海與太平洋島國等,包含中國在內的78個國家。這一詞正在取代冷戰時「第三世界」的概念,也象徵一種對「北方」主導的多邊秩序力量的抵抗。

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高級研究員馬佐科(Ilaria Mazzocco)也在最新一篇文章中分析,中國媒體及宣傳的影響力正在「全球南方」擴大。她說,中國的經濟建設、減貧工作的宣傳,對這些發展中國家具有吸引力。

「(中國正試圖)運用法律來塑造全球秩序,這是真正的戰略目標。」 魯德華說,「一旦中國成為全球參與者,其法律體系也將擴展。這是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世界運行方式的。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然後在某個時候,你一覺醒來會意識到全球秩序已經改變了。規則變得更像中國的規則,全球秩序也變得更像中國的秩序。」

「和平使者」的新衣

順利三連任後,習近平的第一個出訪行程訂在3月20日至22日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中國官方延續沙伊談判成功的勢頭,稱這次訪問是為了「和平」而去。

中國始終沒有加入國際社會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行動的譴責。今年2月底,俄烏戰爭一周年時,中國發表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檔,重申中方12項既定立場,表示支援雙方恢復直接對話,達成全面停火。

「在歐洲,大家都清楚是中國站在俄羅斯背後。」捷克智庫「歐洲價值安全政策中心」(European Values Center for Security Policy)研究員普拉薩克(David Plašek)說,烏克蘭戰爭對歐洲人是極大的震撼,「人們的感受是很切身的,東歐國家的每個小鎮都有烏克蘭的難民湧入。過去這些地區也還有不少俄羅斯的支持者,但在戰爭之後剩下不到10%。政治格局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也連帶影響到人們對中國的看法。」

「習近平的連任,某種程度加強了反共產主義中國的力量,從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立陶宛這些東歐國家,過去人們談中國的投資、工作機會重要,但在一系列的事件之後,人們在意識到中國共產黨的危險。中國在外交上充滿著侵略性,習近平甚至讓人們回想起像是毛澤東、史達林那樣人物的形象。」 普拉薩克補充。

陶文亞則把中國針對烏克蘭戰爭提出的12點立場形容為「荒謬」,但他對中國穿上國際「和平使者」的新衣語帶保留:「就像在中東一樣,中國其實並不想取代美國,因為它沒有意願把手弄髒。在這類衝突中,(中國)首先考量的是能否像在這裡(沙伊協議)一樣,以非常低的風險付出從中獲益。

連結:习近平三连任展望 外交篇:”和平使者”的新衣 — 普通话主页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