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焦點

緬甸政變或得北京默許 中緬各取所需?

翁山蘇姬

文/古文明

RFA報導,緬甸軍方在2月1日宣佈進入緊急狀態,拘留多位國家領導人、立法者和文職官員。緬甸國務資政翁山蘇姬和總統溫敏3日被正式起訴,可能面臨數年刑期。有美國學者分析,此次政變可能由北京默許和支持,將緬甸變為放逐國家(pariah state),並納入專制國家的陣營;美方制裁應該針對軍方領導人,而不是整體性孤立緬甸。

由翁山蘇姬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在去年11月的選舉中贏得了超過80%的選票,但是,敏昂萊(Min Aung Hlaing)大將領導的軍方一直在質疑選舉的有效性,最終於2月1日奪權,迅速控制了緬甸的基礎設施,暫停大部分電視廣播,取消國內和國際航班。

美國拜登政府迅速將此次行動定義為一場軍事政變,正在審查對緬甸的援助,考慮實施制裁,同時將繼續人道主義專案,包括對羅興亞人的援助。

美國國會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 )在全體院會發言時指出,這就是「一場軍事政變,是對民主的攻擊」,中國官媒發出「內閣改組」的措辭就是一個笑話。

麥康奈爾:「擺在緬甸面前有兩條路。它可以繼續成長為一個現代化的民主國家,與全球經濟接軌,或者繼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陰影下的一個腐敗、貧窮的專制國家。緬甸人民已經在投票站表達了他們的選擇。不能讓武力威脅壓制他們的選擇。」

一名美國國務院匿名高級官員2月2日在媒體通風會上表示,美國正在與日本、印度等盟國「天天通話」,但是與緬甸軍方和被軟禁領導人目前沒有任何接觸。對於北京扮演的角色,該官員表示不予回答。

中俄拖延聯合國安理會對緬甸行動

德國基民盟與基社盟兩黨在聯邦議院的外交政策發言人哈特(Jürgen Hardt)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外長1月會見緬甸軍代表,可能鼓勵了緬甸軍方政變,並呼籲歐盟進行調查。」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批駁了中國默許或支援緬甸政變的說法,稱其是「友好鄰邦」,希望各方「在憲法和法律框架下妥善處理分歧,維護政治和社會穩定」。

然而,據美聯社報導,聯合國安理會準備了一份關於恢復緬甸民主聲明草案,但是被中俄拖延進程。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上月在對緬甸首都的訪問中會見了敏昂萊。美國全球政策中心主任伊布拉欣(Azeem Ibrahim)在《外交政策》發文稱,這次會見也許是決定緬甸政變的關鍵時刻,北京也許心照不宣地事先表達了支持,「習近平的政體會從支持中亞的獨裁者、碾壓香港的新興民主,轉向積極推翻鄰國的年輕民主政體。」

這種推測尚未得到調查和證實。伊布拉欣對記者表示,緬甸最後很可能成為北京從意識形態上對抗民主的另一據點,「北京想要證明,民主模式根本上是充滿弊病、不穩定和愚蠢的,只有強硬和集中化的領導才能控制緬甸。」

但同時,緬甸軍方一直以來對中共的滲透保持審慎和不信任的態度。伊布拉欣說,和朝鮮類似,緬甸是一個極其封閉的國家,十分警惕中共的經濟殖民。敏昂萊需要做出艱難權衡,否則今年七月退休後他將辭去總司令一職。

美國《政治風險》雜誌的發行人、「科爾分析所」(Corr Analytics) 所長安德斯·科爾(Anders Corr)告訴記者,政變如果可以發生在緬甸,就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這可能是北京在東南亞戰略佈局的一部分,是對全球民主政體的打擊。

「此次政變會使緬甸變成一個放逐國家(pariah state),從貿易投資和外交上更依賴於中國,納入其運行軌道和影響範圍之內。包括柬埔寨、老撾、甚至菲律賓都愈發趨近中國的軌道,被鼓勵孤立於國際社會。」

科爾分析說,從經濟上制裁緬甸會把它推向中國懷抱,而制裁中國有助於解決問題根源;美國可以建立軍事走廊(Military Corridor)幫助羅興亞人回家,部署維和力量,甚至聯合盟友將敏昂萊軍隊替換為翁山蘇姬的民主力量。

「沒有人覺得美國會對此採取軍事行動。美國需要決定,我們是要對緬甸的民主顛覆坐視不理嗎?無視對羅興亞人的種族屠殺?還是繼續和中國做生意?這將是一個標示信號,北京是否會從自己的橫行霸道中贏得紅利。」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2020年1月18日在內比都會見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

中緬命運共同體:從維吾爾人到羅興亞人

近年來,隨著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減弱和西方的制裁,中國在緬甸經濟和外交政策中份量越來越重。除了貿易、武器裝備和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緬甸境內的種族紛爭也有賴於中國介入斡旋。

2017年,面對聯合國官員對緬甸軍隊「種族清洗」羅興亞人的指責,中國搬出避免「干涉」他國內政的論調為緬甸遮風擋雨。

美國傳統基金會的亞洲安全政策高級分析員奧利維亞·伊諾斯(Olivia Enos)告訴記者,中國的角色尚需觀察,在緬甸政變之前,領導層的權力格局非常複雜,2008年緬甸的《憲法》也給予軍隊接管國家和否決修憲的權力。

「我們還不清楚中國在政變中的角色,或者是否介入。無論緬甸有什麼形式的政府,中國都會想辦法和其合作。而美國需要站在維護自由的一方,和無法發聲的緬甸人民站在一起。」 伊諾斯說。「我最擔心的是,中國以後向緬甸出口新疆的監控設備和自己的專制模式。」

美國或將對緬甸重啟針對性制裁

2016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會見翁山蘇姬,並宣佈計畫取消對緬甸的部分制裁。2012年以來,美國向緬甸捐助十五億美元,支持其民主轉型、內部和平和受暴力影響的社區。

奧利維亞·伊諾斯(Olivia Enos) 認為,「歐巴馬政府放鬆制裁,期望給翁山蘇姬的民主改革更多空間並推動緬甸的根本轉變,這種想法落空了。我們需要有更加策略性、針對性的制裁,針對軍方具體人員,而不是針對緬甸、孤立緬甸。」

她建議美國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下宣佈國家緊急狀態,重啟《制止緬甸軍人集團反民主行徑法案》(JADE);根據馬格尼茨基法案、特別指定國民名單(SND)等,制裁與軍方有關的企業,包括緬甸經濟控股有限公司(MEHL)及姊妹公司緬甸經濟公司(MEC);確認2017年8月緬軍對羅興亞人的屠殺是「種族滅絕」,對倖存者延長P-2難民身份等等。

2月3日,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英國和美國等G7國外交部長以及歐洲聯盟高級代表,一致譴責緬甸軍事政變, 呼籲軍方解除緊急狀態,並容許外界對最弱勢者提供人道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