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

國戰會論壇/譚傳毅》看懂中國國防預算 實在不算高

今年大陸國防預算比去年增加7.2%,共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新聞發言人譚克非指出,增加的國防支出主要用於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等4個方面。(中新社資料照片)
今年大陸國防預算比去年增加7.2%,共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新聞發言人譚克非指出,增加的國防支出主要用於鞏固提高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等4個方面。

文/譚傳毅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2022年國內GDP達17.4兆美元,比上年增長3.0%;全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2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0%。

2022年,中國人均GDP數據約為1.27萬美元;2022年;美國人均GDP約為7.65萬美元,約等於中國人均GDP的6倍。

中國政府宣布,今年國防預算增長7.2%,略高於去年的7.1%;2023年中國的國防預算總額約為2240億美元,而美國國防預算為8500億美元,美國國防預算是中國的3.79倍。中國國防預算高嗎?

中國合理的國防預算

嚴格講跟美國比較起來,無論從人均GDP、GDP佔比以及人均國防預算來看,中國國防預算並不算太高,只不過中國人口基數太大,這些「人均數」乘上人口基數,國防預算總額必然很高。

最麻煩的是,各國對於國防預算的定義不同,增大了計算的難度。例如中國退伍軍人的福利與服務支出、國防公路系統支出、與國防有關的國債利息支出等,都算是廣義的國防支出;而美國退伍軍人的福利與服務支出卻是聯邦政府預算。

中國似乎不願意西方戴「中國威脅」的帽子,極力撇清國防預算太高的流言蜚語。事實上,崛起中的中國實力遠不止如此而已;按照中國GDP的增長速度,中國國防預算趕上美國是遲早的問題。

假設中國人均GDP和美國一樣,而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按理講,中國「合理的」國防預算也應該是美國的4倍,也就是3兆4千億美元,而人均GDP、GDP佔比以及人均國防預算仍然維持低水準。這絕對是個嚇死人的數位!這天什麼時候到來,我們可以拭目以待。

有些分析因此認為全球進入軍費增速期,都是因為中國增加軍費的動能,帶動了全世界軍費的暴增。要想降低中國軍費增長速度,只有降低中國GDP增長速度、全力打擊中國進出口貿易和技術能力,這就是美國現在正在做的。

對於質疑中國國防預算的國家例如日本、美國或印度而言,與其咒罵、譴責、詛咒、憎恨中國,倒不如靜下心思考,哪天3兆4千億美元到來的時候該怎麼辦。

必須向綜合國力低頭

綜合國力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工業、政治、軍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資源等實力的綜合性指標。若衡量能夠用於戰爭的這些資源,我們可以直觀的把它稱作戰爭潛力,可用於經濟與技術發展的,就是綜合國力。

對於兩個綜合國力差不多的國家而言例如美中兩國,經濟與技術的博弈顯得格外巨大;美國一旦輸掉了這兩個戰場,多年經營的霸權可能毀於一旦。

中國經濟與技術發展有一個特色:舉國體制。中國特色之舉國體制與專制體制不同,它特別重視市場機制,就是尋求能夠在市場機制之下存活的技術,才是好的技術。

一般民營企業必須考慮市場問題,除非能夠在中短期之內獲利,否則企業不願意投入太大資金在長期發展之上,這時就需要國家出面解決這個問題,例如5G通信、新能源汽車、航空與太空、甚至於晶片製造等等。

近年大陸科技發展進展神速,主要原因就是中國政府能夠全面整合資源,全面並全力發展某些技術。例如在晶片製造方面,除了繼續研發常規矽基晶片之外,也在量子晶片以及石墨烯晶片同步研發,總有一項技術可以勝出。這就是綜合國力強大與舉國體制的好處,一旦把資源集中在某個領域,很容易成功。

美國的綜合國力也非常強大,其強大的基礎建立在技術、美軍、美元之上,如果美中兩國彼此開放市場,利多於弊。當然,美中開放市場還是有利於綜合國力更大的中國。

很不幸的,美國採取陳舊過時的重商主義,以為切斷與中國的貿易往來與技術交流,就可削弱中國;那麼,作為重商主義後人的馬克思資本論,就會取代自由貿易思想、舊蘇聯也不會失敗了。

美國其實已經落敗

有一個名詞值得關注: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它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購買力平價以美元為基礎,例如以1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為參考基數。

假設墨西哥披索相對於美元貶值一半,那麼以美元為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將減半。但這並不表明墨西哥人變窮了。如果以披索為單位的收入和價格水準保持不變,而且進出口貨物在對墨西哥人的生活水準並不重要,那麼貨幣貶值並不會帶來墨西哥人生活品質的惡化;採用購買力平價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同理,一個麥當勞大麥克漢堡在美國的售價大約是5美元(折合台幣約150元),但在台灣麥當勞採用本地食材和本地員工,大約是75元台幣,表示在台灣麥當勞的競爭力遠比美國麥當勞為強;表示以同樣的食材,在台灣能夠作出比美國便宜的大麥克漢堡。

從這個觀點來看,美國「人均」購買力平價為6.6萬美元,居世界第9名;總的來說,美國的人均購買力平價仍然很強。然而在購買力平價總額方面,中國已經超過了美國,2022年中國的購買力平價總額已經高達23 兆美元,而美國在21兆左右。

因此,在美國製造1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單價約為40億美元,而作戰能力更強大的中國055大驅只要8.3億美元,這就是PPP購買力平價的差距。

GDP最大的盲點就是把服務業也算進來,眾所周知,美國服務業比例高達80%,僅以俄烏戰爭為例,服務業根本無法像購買力平價那樣考慮到生產力和人均資源使用狀況,所以在俄烏戰爭時期,美國與西方國家服務業完全無法像工業那樣,給烏克蘭軍隊帶來生活必需品。

麥當勞撤出俄羅斯市場,對於當地經濟毫無影響,立即就有本土替代品牌出現;NIKE撤出俄羅斯也不會有影響,替代品可能是中國的「李寧」。即使是奢侈品也會有替代品,例如中國紅旗轎車、A級仿冒品等等。

因此,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實際上孤立了自己,因為他們簡單的認為,俄羅斯1.77兆美元GDP是個「經濟小國」,低估了俄羅斯經濟潛力及其基礎產品(例如能源、糧食、鎳、鋼胚等)在全世界的地位。俄羅斯並未變得窮困,雖然生活品質可能因替代品而有所下降。

從PPP的觀點看來,西方國家低估中國和俄羅斯,相反的,可能表示美國和西方經濟被嚴重高估。實際上,可能俄羅斯與中國經濟潛力與美國和歐洲的差距並不大。從西方國家上揚的通膨指數可以看得出來,恐怕就是本身綜合國力不足,無力對一個貌似「孱弱」的中國和俄羅斯發起制裁。

結論

從數據上來看,中國軍費支出的確不小,但考慮到中國綜合國力以及人口基數,這個數字其實不大,剛好而已。如果美國與西方國家不習慣看到這種情形,等到中國3兆4千億美元軍費支出真的降臨,豈不哭天喊地?

中國崛起勢不可擋,而且還在不斷成長,經貿與技術封鎖不會、也不該是應變之計,只有從根本上透過不斷地交流才能降低敵意、增高福祉。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