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焦點評論

炒作氣球,是美國在以己度人

氣球已經被美國空軍一架F-22擊落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本周,儘管在歐洲的俄烏戰爭仍在繼續,在印太方向上美國也採取了諸多行動試圖對中國進行軍事力量的「再平衡」,但在西方媒體上最令美國人關注的威脅,反而是一隻所謂的「中國間諜氣球」;與此同時,美軍自己倒是在醞釀和進行一系列有關西太平洋軍事力量的改變,尤其是針對其規模和品質上都堪稱世界第一的強大海軍。

以己度人的「間諜氣球」

美國當地時間2月2日,美國國防部官員向媒體透露了一項美軍正在進行的軍事行動:連續幾天以來,北美防空司令部一直在追蹤一個已經進入美國本土上空的中國高空監視氣球。它在週三飛過阿留申群島,經過加拿大上空到達美國本土上空。週五時,這個氣球已經飛到美國蒙大拿州上空。

美軍沒有公佈氣球的確切高度,只表示這個氣球「高於民用空中交通活躍的高度」,所以不會影響民航飛行安全,其通過一些軍方敏感設施上空的行為也不會有導致重大的情報洩露風險,因此美軍也宣佈決定不擊落這個氣球;但同時,美軍已使用包括F-22戰鬥機在內的有人駕駛軍用飛機觀察這個氣球,甚至試過飛動升限達到氣球的高度。

中國外交部當天就針對相關時間做出了回應,外交部發言人在記者招待會上回應稱,飛到美國上空的無人飛艇來自中國,屬民用性質,用於氣象等科研;受西風帶影響,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該飛艇嚴重偏離預定航線。中方對飛艇因不可抗力誤入美國表示遺憾,中方將繼續同美方保持溝通,妥善處理這次因不可抗力導致的意外情況。從官方角度看,這一來一回的相互喊話,基本就已經把此次事件的情況介紹的七七八八了。

相比美國官方對待氣球的舉動,美國媒體的操作顯然更直白地表明了不少美國人的心態——它們露骨地將這個氣球稱為「中國間諜氣球」,無疑帶有直接指責中國危害美國國家安區的意味。毫無懸念的,「中國間諜氣球」很快就在推特之類的美國社交網站上成為熱搜詞,雖然這不是類似的監視氣球第一次進入美國國內領空,美國官方也表示了氣球「竊密」的可能性不高,但美軍對待一個中國氣球的態度如此克制,在讓不少美國人不滿的同時,依然引發了有關中國間諜行為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危害之類的擔憂和討論。

從技術角度分析,在2023年的環境下使用空飄氣球掛載偵察設備,對另一個遠在上萬公里之外的國家進行戰略偵察這樣的事情,既缺乏必要,又很難有較好的成效。從必要性角度出發,當代偵察衛星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無論是各種光學偵查衛星還是其他類型的近地軌道偵查衛星,都能夠在完全合法的情況下實施持久的跨大陸週期性對地偵察。即使近地軌道較大的高度會影響各類偵察設備的效果,當代衛星平台的設備搭載能力也遠勝各類空飄氣球,從而可以用更大、更先進的偵察裝備來彌補高度帶來的差異。

從偵察效果的角度看,空飄氣球依靠大氣環流進行機動並開展偵察活動,速度不高又難以精確控制飄浮方向,多少有點腳踩西瓜皮的意思;加上氣球攜帶設備的能力有限,其中還要分出相當一部分重量用於搭載維持設備運行的太陽能電池板,其偵察設備的探測效果難說樂觀。更何況空飄氣球本身的結構就十分脆弱,不僅各種攔截攻擊手段都能輕易將其摧毀,就算是高空大氣中一些惡劣的氣象變化也會導致氣球破損墜毀。也正因如此,雖然探空氣球在高層大氣探測活動中是一種廣泛使用的常見設備,但用它執行空中偵察、尤其是跨洲際的戰略偵察,至少在當代技術上並非最優選擇。

饒是如此,美國媒體也好,美國公眾也罷,乃至美國軍方和政府,都對這個據說來自中國的空飄氣球在執行某種偵察活動的事情的觀點似乎深信不疑。個中原因,除了當下中美戰略互信幾乎探底這一基本情況所引發的美國對中方的高度戒備外,美國自身與軍事用途的空飄氣球之間超乎其他國家的「緣分」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美國的影響。

歷史上,美國幾乎是僅有的一個既被別國用空飄氣球作為武器針對攻擊,也曾有計劃地大規模利用空飄氣球對別國開展戰略偵察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軍國主義為了對美國本土展開反擊,從1944年開始,先後製造和施放了大約9300個攜帶炸彈和燃燒彈的高空氣球炸彈(日本稱之為「風船爆彈」),打算利用同溫層底部的極地急流和副熱帶急流將這些氣球送到美國本土展開襲擊,破壞美國國內的生產秩序,擾亂美國民眾的戰爭意志。

在冷戰初期的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國的U-2高空偵察機和間諜衛星實用化之前,苦於無法對蘇聯進行越境臨空偵察的美國病急亂投醫,也曾專門研製和使用過WS-119L和WS-461L兩型專為高空照相偵察氣球,對蘇聯實施一系列戰略偵察行動。按照美國一貫的「以己度人」的思維,美軍在歷史上研製使用戰略偵察氣球,堂而皇之闖入別國領空進行照相偵察的行為,也許正是此次美國媒體和部分公眾毫不猶豫地將中國民用科研氣球打上「間諜」烙印的重要啟示。

當然,在這個汙名化過程中,不少美國媒體和美國公眾顯然是在揣著明白裝糊塗。上文中提到的兩次與美國有關的氣球軍事行動,雖然一定程度上都證實了用氣球實施跨大洲軍事行動理論上的可行性,但兩次行動的結果又都表明了氣球軍事行動的低效率:二戰中日本施放的9300多個氣球,每個都安裝了複雜的高度控制設備和彈藥,平均造價近千美元,但最終估計只有10%左右的氣球成功抵達了北美大陸,實際美軍發現實施了攻擊行動的氣球炸彈只有300多個,其中大部分都在冬季北美冰雪覆蓋的叢林面前無功而返,只有極少數造成了小火災和短暫停電等小事故,真正造成人員傷亡的案例則只有1起(1945年5月,一枚氣球炸彈炸死了6名進行野餐和看熱鬧的平民)。

冷戰初期,美國代號「神殿」和「坩堝」的兩次氣球偵察行動則更是效果尷尬。美軍為「神殿」行動建設了5處偵察氣球發射場,施放將近450個帶有偵察照相機的偵察氣球,有380個左右抵達蘇聯,但大多都被蘇軍發現並擊落,只有46個氣球帶回了照相機膠捲,其中拍到有用照片的更是只有34個。隨後進行的「坩堝」行動前後僅施放了13個WS-461L偵察氣球,結果其中僅有的3個帶著偵察相機的氣球全部落到波蘭境內,被蘇聯人繳獲後用於在國際上「揭露美國的險惡陰謀」。

儘管當代無人空飄氣球的控制系統技術水準要遠優於二戰或冷戰初期,但「靠天吃飯」的空飄氣球在偵察的關鍵問題路徑設定上依舊很難有太大長進。認為中國會為了一些可替代情報耗費鉅資進行氣球偵察活動,這無疑是過分低估了中國的科技水準和決策科學程度。

就純粹的軍事角度而言,美國國防部自然還沒有太把這次意外當回事;但在美國政界,對這樣一次渲染「中國威脅」的機會進行利用的嘗試已迅速開始。雖然沒有明確事件之間的直接聯繫,但就在這一風波後不久,美國國務院先是就該事件召見中國駐美大使館臨時代辦,隨後推遲布林肯的訪華之行。雖然今年大概率要面對眾議長麥卡錫訪問台灣這一將重創中美關係的事件——布林肯訪不訪華本也無法挽救中美關係的走向,但美國生造出來的「中國間諜氣球」事件為其製造了一個推卸破壞兩國關係責任的機會。可以想見,新的一年裡,中美之間還會面臨更多的坎坷與挑戰。

連結:一周军评:炒作气球,是美国在以己度人-施洋 (guanch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