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論軍事

亓樂義/三海聯動-疫情下解放軍強力演訓

遼寧號航母穿越宮古海峽前出西太平洋。

文/RFA亓樂義

去年(2022)12月7日,中國政府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3年後突然取消清零政策,全國各地出現大規模感染潮,嚴重衝擊經濟運轉,製造業和服務業活動降至疫情爆發以來的最低水平。解放軍日常演訓和戰備執勤是否受到衝擊?從最近一個月的動向看,並未受到影響,反而力道更強。

三海強力演訓

去年12月中旬起,北部戰區組織遼寧號航母打擊羣等6艘水面艦船,水下至少1艘核攻擊潛艇,從東海穿越宮古海峽,前出西太平洋到衝之鳥礁以北海域,並且南下關島以西約500公里處實施遠海演訓,是解放軍航母打擊羣成軍以來前出西太平洋的最遠位置。

在台海方向,東部戰區組織海空兵力在台海周邊強化演訓,從12月21日起逐次進入高峯,到12月31日戰機越過中線並首次迫近台灣北部外海24浬(約44公里)鄰接區空域,進一步壓縮台灣防衛縱深和預警時間,台灣安全受到空前威脅。

與此同時,南部戰區在南海組織山東號航母打擊羣對美國海軍編隊進行模擬攻擊演練,並在12月21日發生中國戰機以不安全操作攔截美國偵察機,險象環生。這反映中美兩國在南海日益普遍的活動模式,無意中發生衝突的危險係數正在升高。

1個月內,解放軍從東海、台海到南海,發動「三海聯動」的高強度演訓,由近海走向遠海,一度接近美國在西太平洋最重要的前沿基地關島。解放軍增加演訓強度,是中美大國競爭形勢下的產物,也是對美國總統拜登(Joseph Biden)去年底簽署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生效,對台灣軍事援助做出重大突破而採取的應急反應。

當然這些高強度海上演訓,並不是爲應對某個單一事件而起,而是長年累月中國海軍發展戰略漸進的過程。胡錦濤主政期間就提出海軍要擴大「近海防禦」作戰空間和防禦縱深,加強並完善海上戰場建設,在增強第一島鏈內近海綜合作戰能力與核反擊能力的同時,提高遠海機動作戰能力,逐步向「遠海防衛」轉型。

事隔近20年,至今中國海軍發展戰略承接胡錦濤的提法,按照「近海防禦、遠海防衛」的戰略要求,加快推進近海防禦型向遠海防衛型轉變,提高戰略威懾與反擊、海上機動作戰、海上聯合作戰、綜合防禦作戰和綜合保障能力,爭取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海軍。

不同的是,胡錦濤主政時期把海軍戰力放在增強第一島鏈內的近海綜合作戰能力,因爲沒有航母和遠程艦載機、大型驅逐艦、先進戰略核潛艇與大型遠洋補給艦,也就不提突破第一島鏈的想法。如今中國海軍具備以上所有條件,突破島鏈、走向遠海成爲必然。

疫情出現大規模感染潮,解放軍難以倖免。但是在高度管治和隔離下,軍隊的戰備值班和應急處突力量是最不容易受到疫情波及的戰鬥羣體。這次「三海聯動」的高強度演訓,就是少數精銳部隊能夠按演訓計畫執勤,既展示軍隊不受疫情影響,又對外釋放安全無虞的明確信號。

海上戰場經營

先來看遼寧號航母打擊羣前出西太平洋跨出第一島鏈。這支編隊由1艘航母(遼寧號)、2艘055大型驅逐艦(鞍山號,無錫號)、1艘052D飛彈驅逐艦(成都號)、1艘054A飛彈護衛艦(棗莊號)和1艘901大型綜合補給艦(呼倫湖號)組成,水下至少1艘核攻擊潛艇。去年12月16日航母編隊穿越宮古海峽後,主要活動區域在衝之鳥礁以北海域,距台灣東海岸約1,500公里。

12月23日至25日,航母編隊往南前出到關島以西約500公里處。整個演訓範圍以菲律賓海北部海域爲主,在台灣與關島之間,是美國艦隊介入台海衝突的必經區域,也是解放軍嚇阻美國艦隊支援台灣的主要拒止海域。中國海軍想要掌握這片海域的水文特點,研析美國艦隊協防颱灣最有可能的路徑和有利佔位,作爲海、空軍和火箭軍遠程打擊兵力的依據。

按火箭軍戰術飛彈部隊的反制強敵干預作戰設想,必要時在敵方航母打擊羣行進方向的前方發射常規飛彈,以示警告迫其撤離。如果不成,向敵方航母打擊羣的側翼發射常規飛彈,實施火力驅趕迫其撤離介入海域。若還不成,而且雙方開戰,中國沿海重要目標遭敵方空中打擊時,飛彈部隊將以集火突擊方式對敵航母實施覆蓋性打擊。這些都有賴於事前的海上戰場經營。

航母戰力取決於艦載機的出動架次率(出勤率)。據日本防衛省發佈消息顯示,去年12月17日至31日,遼寧號艦載機15天內起降320架次,平均每天21架次,以航母艦載機總數36架來算(24架殲-15與12架直升機),出勤率偏低。

航母航空保障不足

在艦載機起降的15天當中,日方發現從12月17日至22日第一階段演訓期間,艦載機起降平均每天30架次;到第二階段(12月17日至27日)平均每天起降24架次,到第三階段(12月17日至31日)平均每天起降21架次,不是增加,反而逐次遞減,不知何因,總歸不在理想狀態。

航母戰力的關鍵在於艦載機的出動架次率,其成效取決於艦上航空保障系統,包括航空管制效率、指揮飛機起飛與回收,以及艦載機再次出動的能力,是一整套精密的作業管理流程。遼寧號2012年交付海軍,至今實施70多次航訓,離開東海與南海的遠航超過10次,艦載機起降架次不應這麼少。

中國航母艦載機的出勤率偏低,說明其整體戰力仍在摸索和初始階段。航程愈遠,持續力愈顯不足。艦上航空保障系統對中國是全新課題,沒有同類技術可供參考,只能摸索漸進而無法速成。

在台海方向,從去年12月21日起,解放軍東部戰區提高對台演訓力度,針對拜登總統準備簽署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到25日演訓進入高峯,在台灣周邊海空域實施多軍兵種聯合戰備警巡和聯合火力打擊演練,出動軍機71架次,其中越過海峽中線及進入台灣西南空域47架次,軍艦7艘次,海空兵力規模僅次於去年8月圍台軍演。

掌握台海戰場態勢

這次演訓特點之一是派出無偵-7,爲新型高空長航無人偵察機,去年9月首次出現台海,能快速捕獲目標蹤跡,把目標信息傳至指揮所,爲後續空中待戰機羣展開突防突擊提供及時動態情資,提升體系作戰能力。顯示解放軍對台演訓從兵力有效投射,提升到對台海戰場態勢感知能力的全盤掌握,從各軍兵種戰力轉向多軍兵種體系作戰。

去年12月31日,解放軍對台演訓更爲激進,戰機越過中線並首次迫近台灣北部外海24浬(約44公里)鄰接區空域,台灣防衛縱深、預警時間和訓練空域遭空前壓縮,並呈現向台灣北部施壓、有人機與無人機協同作戰,以及提高空中攻擊力量對台威懾等特點。若不制止,而成爲常態化,將對台灣安全形成迫切性威脅,台美強化軍事合作已無等待時間。

再來看南海方向。美國軍事網站《動力》(The Drive)「戰區」(The War Zone)欄目專欄作家紐迪克(Thomas Newdick)指出,去年12月初起,解放軍在南海舉行大規模演習,有山東號航空母艦,以及一些未披露的轟炸機和戰鬥機。作爲演習的一部分,山東號航母打擊羣對美國海軍編隊進行模擬攻擊演練。

12月21日,1架中國海航殲-11BSH戰機攔截1架美國空軍RC-135V偵察機。據美方提供現場錄像顯示,中國戰機「執行不安全操作」,飛到美國偵察機前方約20英尺(約6米)範圍內,美機被迫採取規避動作以免碰撞。按國際通例,攔截機和被攔截機應保持500英尺(約150米)安全距離,中國軍機沒有這麼做,而採取過激的攔截方式,可能急於制止美機靠近演習區域。 紐迪克指出,12月21日的事件反映中美兩國在該地區日益普遍的活動模式。中國在攔截美國和盟友軍機變得更加激進,尤其在南海地區。目前沒有明顯跡象表明,該地區的整體地緣政治局勢很快發生變化,但也凸顯無意中或因誤解發生衝突的風險正在升高。

拉大遠海防禦縱深

與此同時,解放軍東部戰區加大對台演訓力度,遼寧號航母打擊羣在西太平洋方向跨越第一島鏈,前出關島以西外海。中國2艘航母打擊羣在同一時間、不同戰略方向實施針對性演練,顯示中國海軍增強近海綜合作戰能力,並推進遠海機動作戰能力的緊迫感,遠距作戰並拉大防禦縱深對解放軍日益重要。

紐迪克認爲,雖然美國偵察機被攔截的確切位置,以及山東號航母打擊羣在何處演練模擬攻擊,仍不清楚。但台海議題在這些演練的地緣政治背景中顯示具有重要作用。

應該說,解放軍近期的「三海聯動」,主要是面對台海方向,前出島鏈是爲拒止美日介入台海衝突,南海方向作爲策應。今年類似的演練將會持續,解放軍將修正並累積遠距作戰能量。

連結:專欄 | 軍事無禁區:三海聯動-疫情下解放軍強力演訓 — 普通話主頁 (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