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B-21隱形戰略轟炸機威懾力巨大 分析:不要指望其會為台海衝突而戰
文/voa陳筠
美軍新一代B-21「突襲者」(Raider)遠程隱形轟炸機日前亮相,這是美國B-2「幽靈」 轟炸機自1993年正式服役近30年後、再有一款新型的戰略轟炸機面世。分析人士表示,美軍恢復轟炸機的發展代表其戰略重心轉向印太地區,以反制中共勢力擴張,B-21可以在視距外打擊完關鍵節點就返航,令對手無法查證「兇手」是誰,借此產生強大的嚇阻效果。此外,B-21雖然對中國空防造成相當程度的威脅,但台灣若期盼這種新型遠端隱形戰略轟炸機一定會用在台海衝突,則可能有點過度樂觀。
美國國防部上週五揭開了B-21「突襲者」遠端隱形戰略轟炸機的神秘面紗,雖然五角大廈並未公佈B-21的詳細資料,但一般預料,在B-2「幽靈」隱形轟炸機基礎之上改進的B-21,將會有比B-2更好的隱身性能與雷達搜索能力,飛行航程也更遠,同時必然納入先進的人工智慧,是美國進行全球打擊的利器。
B-21單價約為7億5300萬美元,美國空軍計畫採購100架,目前有6架原型機在組裝和測試,預計2023年首飛,2026至2027年開始服役。
華爾街日報12月5日報導說,這款轟炸機是美國核威懾力量1萬億美元升級計畫的第一部分,該計畫還將包括新的核潛艇和陸基飛彈,旨在對抗中國日益強大的核力量。
戰略重心轉移
分析人士說,美國空軍目前共計有76架B-52、62架B-1B及21架B-2三種型號的戰略轟炸機,合計約177架。 但B-52很老舊,B-1的零件短缺、妥善率很低,B-2隱形轟炸機的成本又很高昂,因此,在成本與性能的考量下,「B-21」的研發案迅速通過並且加速執行,期間歷經歐巴馬、川普和拜登三任總統,也可以看出全球權力格局的改變,以及美中關係的變化,以致美國把戰略重心從中東拉回到印太地區。
台灣戰略研究學會秘書長常漢青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美國未來面對的威脅已不再是反恐戰爭,戰爭型態也不再是傳統大規模、無差別、地毯式與毀滅性對敵轟炸,取而代之的是與俄羅斯及中國之間的核武大國競爭,因此縱深、遠端精準打擊成為核子戰略嚇阻的核心。
常漢青說:「B-21可以一次做更深遠更大量的攻擊,所以它的戰略和基本上還是著重於對敵人機動的戰略指揮中心還有核心的基礎設施,還有軍隊的集結區以及彈藥庫後勤工廠、武器製造工廠的軍事設施,這應該是未來B-21戰略轟炸機裡面的一個最重要的一個核心。」
打擊關鍵節點
台灣中華戰略前瞻學會研究員王信力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很多台灣媒體都特別強調B-21在台海的效能,但如果轟炸機這麼容易就被使用,為何美軍現役的B-1、B-2或B-52轟炸機都沒有飛到俄羅斯的上空,這是值得思考的地方,關鍵還是在於美國本身的戰略考量:它願不願意介入這場戰爭。一但台海出動B-21就代表美中衝突白熱化,將會是一個毀滅性的後果,所以B-21還是以嚇阻作用為主。
他說:「我們從這次俄烏戰爭到現在,目前美軍沒有真正具體的出過手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期盼說將來這個武器一定會用在台海,我覺得這個有點過於樂觀。」
王信力表示,那種認為B-21會用在台海衝突上,這基本上是從台灣的視角來看的結果,B-21可以用在台海,但遠遠不只是台海。如果從美軍的全球性佈局去分析,歐洲、中東、或者亞洲地區的台灣問題,或是中日未來可能的摩擦等,都可以是B-21施以打擊的地方,這意味著美國在全球有很多的盟友都需要B-21的協助去發揮其戰略性效果,而這種戰略性效果就是嚇阻效果。
嚇阻效果
王信力表示,在軍事嚇阻理論裡,「不確定性」一直是一個很大的嚇阻因素,而B-21的隱身性為「不確定性」提供了極佳的作用,因為一般的戰略轟炸機如果可以被看見,自然就會知道威脅在哪裡、就能預防;但當面對隱形轟炸機,它被雷達搜索到的距離很短,接戰方會拿不准它到底什麼時候會飛到眼前,等到發現時,對方可能已經投放武器了,因此形成很大的威脅。王信力認為,通過這種威懾效果來對中共進行警告,是美國公佈B-21隱形轟炸機的目的。
他說,以台海為例,如果B-21在遠離台灣本土的上空發射相關武器,打擊中共關鍵設施或渡海船團,然後飛機就掉頭返航,由於其隱身特性讓中共沒有辦法證實其是否為美軍所為,這就像前幾日烏克蘭疑似用無人機攻擊俄羅斯的機場,但烏克蘭從未承認,僅以「可能是俄軍抽煙不慎引起」一語帶過,也就是至少沒有讓俄羅斯直接找到一個指責烏克蘭轟炸俄羅斯本土的責任。
王信力說:「美軍在使用B-21的時候可以產生這種效果,就是讓共軍不知道是誰出手,攻擊了他們的船艦,當然這個後果還是必須要由台灣來去承擔 ,但是起碼至少美中之間的衝突不會立即的升級。」
王信力並表示,如果想透過轟炸來取得戰爭決定性的效果,從俄烏戰爭的經驗看來是有點難的,因為俄羅斯的轟炸並沒有讓烏克蘭屈服,所以所謂轟炸關鍵基礎設施仍是一種嚇阻與警告作用為主,實際上最後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仍是如普魯士名將及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裡所言,靠的是精神意志與勇氣。
B-21在戰場的功效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12月5日發表評論稱,34年前,被五角大廈稱為具有「全球摧毀」能力的B-2隱形戰略轟炸機首次亮相,當時被宣揚為「對手的噩夢」。然而30多年過去,美國先進的軍事裝備不僅沒有讓華盛頓「高枕無憂」,反而讓它在追求霸權之路上走得更加吃力,B-2轟炸機也因造價過高被視為「財政災難」。
環球時報還說,B-21既是美國軍工複合體炮製「中國威脅論」盈利的產物,也借著宣傳B-21渲染台海緊張局勢,從而加速軍事資源往亞太地區轉移以及拉攏盟友的意圖。該評論最後宣稱:「在解放軍和14億中國人民堅強意志的銅牆鐵壁面前,B-21只會成為輕輕折落的紙飛機。」
常漢青表示,如果B-21要在台海衝突中發揮效益,必須要在爭奪台海制空與制海權的階段就要介入,否則就失去了意義,因為解放軍登陸作戰是否遂行有三個先決條件:一是獲得整個登陸作戰區域全程的「制空權」與「制海權」;二是殲滅登陸目標區的敵方攻擊火力達75%以上;三是打擊與阻滯敵方對登陸目標區的可能支援兵力。如果這三個條件不成立的話,解放軍渡海登陸必定失敗。
常漢青表示,B-21雖然有匿蹤功能,但並非全然隱形,如果未來B-21服役並加入台海戰爭,美軍在沒有援軍的情況下,又要面臨共軍的飽和火力攻擊,屆時共軍用1:10甚至1:50的戰鬥機耗損去換一架B-21是有這個能力的,即使有一兩架B-21突穿中國空防,但它們還要面對解放軍地面部隊、防空飛彈以及防空火力的壓制,B-21的性能再優越,在台海戰爭無空優的狀況下,亦難發揮戰力。
澳門國際軍事會會長黃東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當真的需要B-21投入作戰時,就代表美國宣佈參戰了,中國雖然一定也會攔截B-21,但以B-2可以同時投放80枚裝上衛星定位導航的Mk82炸彈來看,B-21的精度與威力都會比B-2還要強大的多,所以如果一次出動一個小隊三架的B-21來說,共軍並不一定能夠成功攔截所有飛彈。
對中國空防構成威脅
黃東表示,其次,B-21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節點,它的隱身能力和遠端打擊能力無法被目前任何國家的防空武器捕捉,加上它自己也有攜帶電磁干擾設備,所以能夠保證自己全身而退的機率可以說是接近百分之百。再加上B-21在戰場上不會是「單打獨鬥」,美軍還會出動其他戰術飛機,比如電戰機去干擾對方通訊作為掩護,且台灣方面也會進行相關配合,所以基本上中國要抓到B-21是很困難的。
黃東說,B-21可以在遠離台海的太平洋上空就發動攻擊,並且在第一波一定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目標,「它連台灣都沒有看到就可以返航了,到時中國東南沿海的防空雷達網是否還完整,都是很大的疑問。」
他表示,在B-21第一波投射武器完之後,解放軍也不儘然會有全部的損失,也不會輕言放棄,接著B-21會重新裝彈後,再從關島或者其他基地,或是美國本土再出發一個小隊去進行第二波打擊。
黃東強調:「它並不是說台灣的制空權已經受到很大的衝擊和損失以後,B-21就要放棄它的任務了,因為台灣有台灣(高密度防空網)、美國本身也有其他的部隊會掩護B-21,令到它能夠保存下來。」
黃東說,B-21是遠端對地或對海打擊的武器,基本上不會進入到中國或者俄羅斯的遠端防空網裡作戰,它的主要任務是在防空網以外打擊,所以它對中國的空防構成一個新的挑戰,否則中國方面也不會如此關注B-21的各種動向。